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生命的“补白”

2020-12-14叙事散文修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4 编辑

  汪曾祺是一个有意思的人,看到过他的一幅画,通篇没有几笔,一枝荷花,一个蜻蜓,纯是线条,留白很多,没有题目,右边一行字: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条等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4 编辑 <br /><br />  汪曾祺是一个有意思的人,看到过他的一幅画,通篇没有几笔,一枝荷花,一个蜻蜓,纯是线条,留白很多,没有题目,右边一行字: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条等水开作此。
  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画有尽,画之外却充满了无穷的味道。从这幅画中,我们看到的是荷花与蜻蜓,也许会想起杨万里的“小荷尖尖”、“蜻蜓立上”,空白处呢?仿佛有汪老弯曲的身影,拿一枝秃笔,悠然散淡的作画,三笔两笔,瞬间而就;还有声音,应该是在炉子上吧,一口铁锅或者铝锅,水汽袅袅,水声嘤嘤;面条或许静静的躺在炉子的旁边,屋外早春的风习习的吹着,那株连翘也该酝酿他的小黄花了吧。
  一种安定感,一份从容感,恰恰填补了等待的无聊,用他喜欢的话说是“万物静观皆自得”。一幅小小的、简单的水墨画,没有光与影的对照,也不求明与暗的渲染,只有心情,还有对于生命的兴致。绚烂之极的平淡,就是真实生活的调子吧。
  补白,把生命中等待的时间用荷花与蜻蜓来补充,生命似乎就丰盈许多,这是小的情调。有小情调就有大主题,那个时候,荷花与蜻蜓就有可能是救赎,因为这种等待有时是遥遥无期,是空虚绝望,甚至是接近死亡,这中间等待的空白不是简单的一无所有,而是茫茫无底的黑洞,是所有光明与梦想的终结。
  于是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的始终都是以一处叫做“肖申克”的监狱为背景的:古堡一样的建筑,冰冷高大的围墙,远离尘嚣,一味的由男人组成的世界,冷漠、单调,窒息。在电影中,我们感受最多的视觉刺激,就是肖申克如同僵尸般固执挺立的身影,以及一些毫无希望的“小”虫——那些犯人,沉闷无聊的在“僵尸”内缓缓蠕动,最后,不是他们腐蚀了“僵尸”,而是“僵尸”消化了他们,高墙之内是消磨。
  突然有一天,他们听到了音乐声,缓缓的,如泉水般流动,震撼人心的音乐,莫扎特的音乐,沉寂的空间顿时变得多情而温柔,听得懂的,听不懂的,劳动着的,散步的,看守的,服刑的,都一起停住了脚步,摒住了呼吸。所有的人,没有一点声音,可灵魂却开始了颤抖。这一刻的肖申克陷入前所未有的寂静,不见了喧嚣,喝骂,呻吟,愤怒,只有音乐,音乐塞满了整个监狱的空白,它又在人们的内心制造了另一类的空白——震惊。
  安迪,被诬陷的银行家,在被关闭了十九年之后,第一次把音乐带给了这一处荒凉,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应该付出的代价,但他更明白一味的渺渺茫茫的等待假释又是一种什么结果,那种等待是致人于死地的,布鲁克出狱后绝望的自杀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他宁愿享受片刻的陶醉,换来的是一个月之久的禁闭。出来后,好友瑞得问他如何熬过来的,他指着脑袋说,音乐,我的脑子里有莫扎特。
  美妙的音乐可以医治灵魂的创伤,希望的诉求可以补充所有的等待。
  生命是立体的,就像汪曾祺的画,就像肖申克的音乐,这个立体不是简单的素描中体现出的明暗与阴影,而是关于活着和如何活着的对话与交融。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是知道如何活着的,其他的人只知道活着,所以他能最终救赎自己,而其他人则只有等待,等到最后的却是对于监狱之外生活的恐惧,然后是绝望。
当然,肖申克只是一个象征,假如只有体会监狱生活才能从中得到震撼,这部电影就不会多少年一直被人称道不已,原因在于,生活中,自觉或者不自觉,我们都会给自己“预订”一处“荒凉”的监狱,在自筑的高墙内慢慢融化。就像我,作为教师,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在计算,就在等待,五一,十一,暑假,寒假,好像上班的目的就是为了休息,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退休。由此推知,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死亡了,尽管很多人不认同这一点,可实际上,我们就是这样走过的。为什么,因为身体在行动,灵魂却在慵懒的沉睡,就像等待水开时候的无聊,就像肖申克的消磨,那些都是空白,纯粹的空白就是空虚。
  把物质的欲望稍稍软化一下吧,八小时之外,给自己预留一处空间,与工作无关,与欲望无关,只关乎一种性情。就像安迪,逃出肖申克,最后来到墨西哥的一处小岛,摆弄自己的小船,看似退让,实际是对生命的积极进取,因为他知道,如何才是珍惜自己。汪曾祺同样也是如此,他写字,“写一上午字,有一张满意的,就很不错了。有时一张都不好,也很别扭,那就收起笔砚,出去遛个弯儿去。”也是一种退让,可自己自在。
  自在就是大境界,补白就是补境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