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永远的山丹军马场草原

2020-10-10叙事散文罗易祥

永远的山丹军马场草原【一】引言在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中部,绵延的祁连山和雄浑的焉支山之间,鬼斧神工般的造化出了一片碧树丰茂的大草原。这里土壤肥沃,水草盈实,蓝天碧云,骏马嘶鸣,遥望去尤如嵌镶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灿晶莹的绿宝石,它就是以独特的
永远的山丹军马场草原
  
【一】引言
  在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中部,绵延的祁连山和雄浑的焉支山之间,鬼斧神工般的造化出了一片碧树丰茂的大草原。这里土壤肥沃,水草盈实,蓝天碧云,骏马嘶鸣,遥望去尤如嵌镶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灿晶莹的绿宝石,它就是以独特的草原景色和别致的山水景观一跃成为集影视拍摄和风光旅游于一体的古老神奇的山丹军马场草原。
  山丹马场即祁连山区大马营草场,位于张掖地区山丹县南,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马场。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已有三千多年的养马史。山丹马是以当地蒙古马和西域良马杂交培育而出的,体形匀称,粗壮结实,雄健膘悍,耐粗饲,适应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优,是驮、乘、挽兼用的良骥。山丹军马场风光旖旎,游客可在这里骑马旅游、野营、参观赛马或马术表演,并游览自然风景名胜。自《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并播出后,山丹军马场成为了重要的影视旅游胜地。
  ----当年匈奴失去河西时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解放前夕,彭德怀元帅进军西北时,毛泽东发出的一号令要求他务必完整的拿下山丹军马场。可见山丹军马场的重要性,山丹马在后来还成为中国骑兵部队的主要马种。
  ——草原历史悠久,但多因战乱而时兴时废。《王凉志"沿革》载:"汉阳大草滩即指古之大马营草滩,东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乐永固堡,南屏祁连,而大马营草滩正处祁连、胭脂(今大黄山)两山间"。境内扁都口、平羌口、白石崖等要隘,控扼甘青两省交通。历代朝政多在此设立皇家马场,修筑城堡,设置墩标烽燧,屯兵戍边,牧养军马。据《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汉阳(大马营)大草滩,直达祁连山西端。击败盘踞在焉支山、大马营草原的匈奴各部,败退的匈奴族凄然回首,发出千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刘彻"梦骏马生渥洼水中",大臣作天马歌献上。即刻下昭在中央王朝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大马营草原设置牧师苑。大马营草原因位在河西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中部,且这里有天然大草场和丰盛的水源,历朝王师大军从这里不断得到军马补充。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5年(公元439年)结束了河西"五凉纷争",消灭了北燕、北凉、西凉政权,统一了北方。此时,扩充后的大马营草原,十数年养马高达200万匹,骆驼100万峰,牛羊无数。隋炀帝大业5年(609年),炀帝杨广西巡张掖、御驾焉支山,会见突厥及西域27国王公使者,亲临大马营草滩,并领昭下令在大马营草滩设牧监,牧养官马。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命太仆张景顺主持牧马事业24年,创造了一套很好的管理办法。在唐代养马极盛时期已逾7万匹以上。元朝世祖至元8年(1271年),在宋朝、西夏统治期间废弃了200多年的大马营草原上重新设置了皇家马场,派千户一名镇守负责。明弘治17年(1504年),重整重建大马营草原马场公署、住房、仓库及马厩。是时,草场面积1337万多亩,养马4万余匹。清嘉庆6年(1801年),大马营草滩孳生马1。8万匹。清道光18年(1938年)已达2万匹。至晚清时,时局动荡,马政衰微,大马营草原只有马数百匹。中华民国8年(1919)10月,陆军部委任虞奎武为大马营马场场长,归陆军部军牧司管辖。后因战事频繁,马场几经沉浮,于民国18年(1929年)论为军阀马步青、马步芳兄弟的私人牧场。直至民国29年(1940年)才复归国民党中央政府经营。几经周折,组建为山丹军牧场。
【二】 史海勾沉
  
  山丹马场历史悠久,史志典故多有记载。《资志通鉴、汉记十一》裁:“(元狩二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过焉支山千佘里”驱逐匈奴后,汉朝即在汉阳大草滩(即今大马营草原)屯兵养马。
  尔后自魏晋至隋唐,大马营草原一直是很重要的牧马场所。据《甘肃通志稿》记载,包括大马营草原在内的祁连山大草滩,盛唐时期养马7万匹以上。嘉庆六年(1801年)大马营草原孳生马1.8万余匹,至晚清时,时局动,大马营草原仍有马数百匹,民国8年(1919年)政府维管马场,历维沉浮,于民国18年沦为马少青私人牧场。民国29年才复归中央政府管理。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毛泽东主席令正式接管山丹军马场。
【三】 风景这边独好
  
  每值夏日,焉支山千峰叠翠,妖饶多姿,层林尽染,溪流潺潺;奇花异草,名贵林木遍布山间。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诗云:“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颊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南面的祁连山白雪皑皑,峰恋叠翠,山中的原始森林苍松挺拔,翠柏生辉,漫山遍野花草繁茂,灌木丛生。野生动物犳、熊、狼、狐、鹿、岩羊、黄羊、鬼、旱鏉、獐子等出入期间。
  当代诗人称祁连山日:“皑皑千里雪,皎皎一天月。心如玉壶冰,身似瑶池客,懒赴五母晏,岂践麻姑约,青女与素娥,婵娟谁与越;”两山之间的大马营草原,蓝天白雪,轻风佛面。牛羊蠕动,群马奔腾,高山上的雪莲,草原上的蘑菇随处可见,每到盛夏,野花丛生,山丹花、野玫瑰花、纷团花、野菊花、马兰花等各种野花争奇斗艳,异彩粉呈,清香醉人,花草间,虫鸣,雀跃,峰飞蝶舞,山鸟啁啾,优美迷人,金黄色的油菜花燿眼夺目;一望无垠的祁连白雪,绿如碧玉的辽阔草原,星罗掑布的牛羊马群,碧亮赐透的西大河水库,农机具田间轰鸣牧马人歌如朝凤,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浓墨重彩的西部田园画,实属旅游渡假之胜地。
【四】 人文揽胜
  
  【17峰燧及其它】:在茫茫草原之间散落着始建于明清时代的墩子(烽燧),如乌龙口烽燧,八个墩烽燧等17处烽燧。历经2000个春秋的风蚀残年,仍然风骨尤存,站在雪山之颠向远处朓望,17个烽燧呈剞角形依次排开,亦呼应,可谴兵千里,站在烽燧下望狼烟四起,想像战火刹起,博杀嘶鸣的古战争场面会浮现在眼前。
  始建于明代的大马营城堡阔八丈,高三丈,基宽两丈,有内外城门,四周有护城河,城关南墙有一小庙。古城毁于60年代,今残有北墙,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营将军楼建于明代。最初为嘹望所用。民国29年重建,称将军楼,该楼宽16米,长12米,四周用宽15米的壁廊围起,外墙有射击孔,中大厅约40平方米,四壁有窗,因年久风蚀,墙垛己呈倾颓状。
  【赛马大会】:自50年代始,每年“八一”建军节,马场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赛马大会或进行马术表演活动,各场职工,邻县老百胜蜂涌而止,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甚至于几万人,会期3~5天不等。后来逐步演变成集赛马,马术表演,体育运动,文艺活动,商贸交流为一体的标志性活动。
  1982年7月的山丹马速力检测活动当属军马场最后一次大型群众性赛马活动。后来,军马二场组建“飞雁马术团”,该团先后在邻近各县演出数十场,后与军马一场部分马术表演者参加《敦煌》、《双旗镇刀客》、《海市蜃搂》等中外佳片拍摄活动,今已解散。
  【足球小将永夺“萌芽杯”】:1981年,由马场中小学生组成的足球代表队在老将洪复兴带领下参加张掖地区青少年基层队足球比赛,夺取全区第一名。后代表张掖赴甘肃省兰州市参加省级比赛,勇夺第一,并获“萌芽杯”。
  “萌芽杯”的获得极大的鼓舞了军马场青少年足球业,乃至体育运动的掘起,青年足球队,蓝球队蓬勃发展,成为名操一时的足球之乡。
  【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1964年年,由甘肃新闻电影制片厂在军马二场马二队拍摄的《马场新闻》,讲述了牧马人艰苦奋斗,善于总结养马经验,勇创历史记录的事迹。该片发行后引起轰动。中央新闻,军委后勤部记者站联合采访军马二场马二队,《马场新闻》面向全国发行放映,其中影片中的一曲《我爱马场我爱马》,也称《牧马军人之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军马场标志性歌曲,也成为文革时期颇有影响的精典之作。
  
  【影视基地】:自197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赴军马一场摄制完成故事影片《蒙根花》以来,二十多年间,全国各电影电视制作商前往军马场拍摄各种体载的影视作品计二十多部,尤以故事片《蒙根花》、《牧马人》、《马背小学》,电视剧《和平年代》、《王昭君》,风光片《焉支风流》、《丝绸之路》、《牧马人之恋》、《窟窿峡的随想》、《丝路绿宝石》等最为突出。
  
【五】 神奇传说
  
  【窟窿峡】出军马一场向南约5公里山路处,路转峰回,碧绿的草滩上巅镶着一颗明珠,便是西大河水库。顺流而下,两山夹镜,似银色浪条在山野涧起舞。两山一缓一徒,云蒸霞慰,刹是好看。该峡谷曲深悠长,便是一处闻名暇迩的旅游胜地——窟窿峡。
  由于峡谷内山石高耸,地下水曲径通幽,大小石缝密布其间,取名日“窟窿峡”。峡谷内水流瑞急,怪石嶙峋,两岸山坡或缓或徒,起伏无尝常,山涧的原始森林依山就势,松柏青翠,露水欲滴,山野涧薄雾悠长,亦步宜趋,阳光挤碎针叶透进松林,五彩的虹雾飘然其间。
  向纵深走去,景色愈加怡人。蓦然,陶醉了的人定会留连忘返。
【神马的传说】传说很久前草原上有一匹红色的神马,每逢春旱便将甘淋洒向人间,遇有水涝,则府身啜饮,因而得到人们的无限崇拜。
  贪财牧主想将神马居为已有,几次偷猎未曾得手,于是藏于神马出没的地方把弓待射,果然神马石率中箭,当牧主暗自庆幸时,刹那间天崩地裂,尔后一声长嘶,地下刹时万泉喷涌,牧主依为惊动了神灵,竟向裂开
的石洞钻去。此后,窟窿峡便成了人们凭吊神马的去处,牧主则永世不得脱生。
【祁连和焉支的故事】祁连和焉支原本是一对要好的恋人,由于牧主窟窿的百般阻扰,两人始终难结伉俪。于是,两人商量好择日私奔,共同寻求爱的方舟。不了被人告密,可恶的牧主启动魔法将一对恋人分隔于沙河两岸,意在永世不得相见。焉支祁连遍摘红柳,以此传递忠贞不愉的爱恋之情。故尔,沿祁连山兰鸟口下红沙河一带,遍野山岗红柳繁茂,每逢秋冬片片火烛,祁连焉支两山相望,红柳花树,别有一爱情趣。
【将军石与大黄沟】传说霍去兵西征队伍中有一位神奇将军,此人性格刚烈,作战晓勇,几番独闯敌营,最终得胜还朝,人称狐胆英雄。
  将军随身带有件宝物,一是心爱的钢水宝剑,名曰屠龙刀;二是伴随他履战履胜,取得桌著战功的良驹宝马,叫浪里白条。一日,他骑着那匹浪里白条,身佩屠龙刀向敌营所在地黑松谷冲去,几经搏杀,敌军伤残过半,当他班师回营时,冷不防被带毒的暗箭击中,于是浪里白条驮着迷昏的将军来到了大黄沟。
  大黄沟以盛产药用大黄而闻名;大黄叶阔,茎状,色红为血,是疗伤之上好的中草药。一般生长在阴湿洼地,为常年生植物,当浪里白条设法寻觅大黄为将军服用时,从山洞天桥下走出一布衣圣人,口诺济民救伤当属大黄,欲得此物,宝剑予之……
  于是,圣人一手托剑,一手持符,口中吟唱,一时间飞沙走石,宝剑闪亮处大黄显身,果然将军得救,临行前赠圣人予屠龙刀,以结百年金兰。
  数年后,将军牺牲的消息传来,圣人痛心疾首,每日将剑拿出展仰。一日,圣人上山采药,被困绝壁数日,无奈将剑插入石缝中,凭借绳索得以脱身。待第二日,得几人帮助索取宝剑时,发现屠龙剑已不复存在,它已化作了将军石耸立在山涯顶端。
  从此,河水不再恶急,深谷塔上了天桥,大黄漫山遍野,人们终于找到了幸福……,
  于是大家唤他为将军石……
【六】 宝马良草
  
  【山丹马】是山丹马场在现代群牧管理条件下育成的一个优良军马新品种,该马以超长耐力,善驮,适应性强,稳定性好而著称于世。1985年7月获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同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老芒麦】是山丹军马场农业及饲草业科技工作者历经二十多年繁育驯化的一种优质野生牧草科品种,播种一次可续生8—10年,特点营养丰富,适应情强,耐高寒,是马牛羊等大家畜的理想饲料,1980年获军队科技成果一军奖。
  【叶桢元,赵书润】军马二场畜牧技师,(后为高级工程师),1946年开始对苏联顿河马进行科学研究,由于他们执着坚定的求实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实践态度,历经30个春秋,致力于山丹马的杂交、回交、横交,展开大规模的山丹马育成群工作,于一九八九年获国家科技贡献奖和军队科技成果甲级一等奖。喜讯传来两位学者老泪纵横,他们用一生的修身耕耘才结此果,至此,叶桢元等一夜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
【七】 英雄儿女
  
  【李长宝】祖藉甘肃省山丹县,1968年为二场马五队放牧工人。一日,进祁连山大东沟巡游,感觉异样,只见浓雾中一硕大怪物沿山涯取道上行,于是好奇的他便随后跟进。
  光亮处他看到,山岩顶有一大猫样的动物向他张望,两条粗壮修长的前腿支撑着身体,那物前胸竟拖着尺把长的令毛,它两眼圆睁,维露凶光,与他竞也十米之隔,两下里足足相持了近10秒钟之久……
  不好,我赶快藏一下,李长宝随即躲进石涯,片刻,待他再去张望那物,它不见了,他则吓出了一身冷汗。
  然而奇迹发生了,就在他藏身的石涯缝中,两只小生命张着小嘴向他乞食,浑身毛茸茸的,也不知是什么东西。索性,他将它们抱下了山。
  两只什么呢?大家都不认识,只看着它们很活泼,吃饱了就像小猫似的跳呀跳……。
  一日,省上来了两位不速之客,看到小动物后格外兴奋,竟拼命握着长宝的手谢了又谢。
  原来是两只祁连雪豹,他们带它去了省城动物园饲养,并成功实现了人工繁育。
  李长宝,是你发现了祁连雪豹,试想,那天如果……。
  真是奇迹呀!
  【茹应奎】祖藉山丹,1964年为马场放牧工人。一日,他身背搭链前往祁连山脑儿墩一个叫马蛇腰沟的地方寻找失散牦牛。上去山顶后已是正午时分,欲小息片刻。突然发现脚下杂草中有一串新鲜的牛蹄印,一下子情绪达到了极致,心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全然忘记了连日来精力的过渡透支,一切不顾的顺看那蹄印向山沟深处走去……
  山顶上向两边看;一边为阳坡,长草,较平坦。另一边为阴坡,树木、怪石、山涯、红柳,各种情形遍布其中,到达坡顶后他果然听到杂草作响,显然有一庞然大物在啃吃植物茎叶。
  一定是失散的牦牛,心想,待消息片刻后美美给你几鞭跟我回家吧。于是,他背靠石岩稍作休整。
  鼾梦中他似乎看到有一怪物向他走来,其相极凶,血口大张,只见那前爪高举过头,面目睁眝而风狂,它向他赴来……
  他被惊醒了,当睡眼维张时居然看到眼前的确有一大如顽石般的黑色头颅向他冲来,那黑色皮毛沾满了泥土砾石,一股奇怪的刺鼻腥味直往鼻孔内钻,他看到那血红的双眼和粗状的大脚,头脑中闪过的第一感觉便是:天呀,我遭遇了祁连黑熊!
  不由多想,他就地打滚,躺在了丰茂的杂草中,吓得他半死不活,连气都不敢大出一口,只是一个劲的念叨,请你快走,快点离开我吧!
  那熊看到他就地打滚,愣了几分钟,使人不可想象的是,它居然向他走去,人眼、熊眼距离竟拉到了不到2米,一种人与熊的大搏斗似乎不可避免。
  人在危机中一般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失取理智而择路逃走,显然很然危险;二是设法机智应对,或许能保全姓命。他选择了后者,立刻持枪推弹,一边将脚下石块蹬下山涯,试图因此将黑熊的注意力引向他处,但熊不吃那一套,它向他发起了攻击。
  他被迫向那熊开了第一枪,中弹后的熊不顾血液如注,仍向退缩躲藏中的牧人发起新一轮冲击,他登上一块石涯,那熊前爪立起竟要抓到他那双脚,他似乎感觉到脚指生痛,那是被黑熊拿爪抓破的。于是他的一只鞋早已被那熊抓了去。
  那熊选择了一个斜坡地形,几秒钟便可将牧人拿下,生死时速已经来到,容不得他再加思索。于是,他紧闭双眼,不顾一切的向那熊连发数弹……。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昏迷中的牧人苏醒过来,夕阳中他看到身边躺着那熊,一只粗状的前爪还搭在他的前胸,他使出浑身力量将熊爪移将开来,夜幕中传来同伴的呼唤,他激动得呼应着自己的战友。
  是夜,他和战友终于重逢,长时间的相拥相抱,定格在了一九六七年之秋。
【八】 马上岁月
  
  【王崇善,王建设】父子俩双双参加了1974年赛马大会,居然各领凤骚。父王崇善快马绝尘勇折桂冠;儿子王建设时年仅16岁,马上技艺已炉火纯青,把个立马探物,海底捞月,侧体藏身,伏马射骑等高难动作竟表演得淋漓尽致。大会组委会特意嘉奖这位少年英雄。正是:父子骞马齐上阵,各显神通竞风流。
  【强巴】藏族少年,生活在大山深处,后随父来到山丹军马场。由于常年生活在马背上,因此,练就了一身超强的马上骑射技艺,12岁便可独自策马奔驰,17岁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草原骑手了。
  1983年应邀参加国家体委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国标马术赛,勇夺跨越障碍赛亚军,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传奇人物。后应邀赴各地表演,并参加了国内及香港风凰影业公司拍摄的几部大片,在中国影坛留下了草原儿女叱咜风云的骄傲身影,被当地人称为骠汗强巴。
  【女子轻骑班】六十年代,有一支由北京知青和当地人组成的女子放牧班,她们跟男人一样,亦可下草场,也可进山谷,在飞奔的马群中任意驰骋,被称为山丹草原的一枝奇芭。
  1974年,她们单独组队参加赛马大会,17个大项,其中9次榜上有名,成为红极一时的草原女子轻骑班。
  【飞雁马术队】1993年,由几个年轻人组织了商业性马术表演团体,称为“飞雁马术队”,其中,几位勇敢女子也在其中。
  时值各地节会高峰,故应邀前往进行巡回演出,搏得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由于他们推出了十人同骑同乘一匹马的高难度招牌项目,其形为草原雄雁状,故名飞雁。
  【吴舒里】南京铁道学院职工,由于酷爱骑马,欲跨山丹马只身进藏。此举一经媒体报道便得到了山丹军马场的积极响应。
  1989年,军马场举行了隆重的赠马仪式,吴获上好丹马两匹,由此促成其进藏壮举——吴舒里环中国旅游行动,创造了山丹马在高寒缺氧状况下刷新多项记录的佳绩。
  【飞人赵志宽】军马一场牧工,善猎独行,长年生活在大山深外,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有飞人之美誉。
  祁连山白石涯,乌龙口,大小香沟,兰鸟沟,扁都口(又称大斗拔谷)等一些险要山谷都留下了他年青的足迹。当东方发白,山雾弥漫时,他已从这条山梁翻越到了另一座山梁,素有声名的“死人谷、吊人沟、豹子沟、一线天”等山谷被称为不可愈越的天险,一般人自然望而却步。而他,早将其征服。
  【苏德生】畜牧大学毕业生,军马二场马五队养马技术员。1969年冬,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与同队牧工前往二场马一队(又称四墩子牧场)接马,不幸坠马身亡。
  此人善学好问,工作勤奋。在调理马匹营养,科学放养上有一定建树,是名附其实的专家型人才。由于长期得不到上级肯定,入党提干多多不便,因此要与牧工同劳动。试图以此赢得广泛信懒,在明知自身骑马技艺尚欠火候的情况下,竟主动报名前往转
 场,结果……
  根据本人意愿,军马场追任他为中共党员。
  军马场,四代甚之五代养马的人不在少数,马上岁月炼就了他们的胆示,磨励了他们的人格,塑造了他们的形象。
【九】 北京知青在马场
  
  世纪六十年代有近200多名北京知青到军马场参加大西北建设工作,其中不乏有志之士。如马上英雄张相武,边陲模范毕道华,足球先生潭宝林,英语狂人胡佩然,舞蹈先峰小徐斌,最后的留守者杨占群等就是他们中的姣姣者。
  当然,也有在马场建设中不幸逝去的知青朋友。在此,对他(她)们致以哀悼!
  【张相武】性格活跃,好调马,军马二场四连知青。有超一流的驯马技艺,马上功夫无人能比。历届赛马会,马术表演活动他均承担主角或完成杠顶表演,他不仅能活脱脱演译出马上高难体能动作,而且总结推出了自己独创的张氏马上旋转两周半的住债。1973年开始,历届赛马大会他都有参加,成为北京青年中的风流少年。  【毕道华】军马一场牧工,大批知青返城后,马场存留北京学生已屈指可数,然而他不仅不急于办理回城手续,却着手建立起了自个的小家庭,甚至娶了一位甘肃肃南女子作老婆,恰是电影《牧马人》的故事再现,被媒体传为活在身边的许灵均。
  【潭宝林】北京知青中最爱足球的一个,走到哪里便把一股清新的足球之风吹到哪里。由他精心打造的马场学生足球队踢红了河西走廊,踢到了甘肃兰州。全省“萌芽杯”大赛刮起了一股军马场足球小子旋风。之后,马场足球盛行,成人队,少年队、女子队如雨后春笋,小到连队代表队、场部代表队,大到总场代表队,累计有几十个业余足球团体。  【杨占群】北京知青中最后的留守者,现已退休。当年,他被分配到军马一场,先后放过马,养过牛,喂过羊,甚之做过炊事员,还开过矿,参加过小水电开发……
  上世纪70年代初参加马场教育工作,曾进行过小学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教育活动,甚之还参与了偏远山区牧工子弟复式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当年,他与一位甘肃民乐藉姑娘结了婚,现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饱经风霜的杨占群巳经完全脱胎为现代马场人,其语言,汇话,甚之与人交流中的言行举止无不给人留下牧马人憨厚,诚实,不拘小节的感觉。他就是牧马人,若无人告诉你杨占群家住遥远的首都北京,任何人,怕是北京同乡也感觉不到,眼前这位老者就是当年那位英俊勃发的杨占群。
  笔者亦在三年前见过他一面,即将退休的老杨明显苍老了许多,两髦处早就染上了银丝。谈起一生经历时,他无不感慨万分,竞仰天落泪……
  由于老杨不善奉迎,马场方面也未给予多少关照,子女就业,家庭收入,还有杂七杂八的一些困难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当被问及是否打算返回故乡养老送终时,他摇头否认,一再说,罢了,罢了,我反而不适应,人多,车多,高楼林立,去那儿,我一天都呆不下去,还是马场好。
  现在,老杨和其它退休人员一样,要么抱抱孙子,要么扎在人堆里下棋打朴克,乡亲们仍然亲热的称他为“杨老师”。
  【刘晓铭?张发成夫妇】两人一同来自北京,当年,正是风华正茂,青春恰同学时代。刘晓铭(妇)在军马二场学校教书,张发成(夫)则在马场良种繁育中心工作。一个是远近闻名的化学教师,深受群众欢迎;张发成则常年奔波在甘肃省和海南岛之间,为培育和提纯伺草良种进行不断探索。恢复高考后,两人双双中考,且同在北京上大学,成为北京知青里的笫一批中榜人员。
  退休后,夫妇俩再创业绩,办起了化工,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他们先后多次到马场考察合作开发事宜,并向二场学校赠送部分数字教学科研设备,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爱戴。
  军马二场学校现任教师中有一大半出自于刘晓铬之手,正所谓桃李满天下。
  【徐斌】个矮,扎个羊角小辫,是女知青当中较小的一位。她爱跳爱唱,能歌善舞,据说当年还为毛主席和周总理表演过节目,她被分配到最偏远,几乎就在祁连山脚下的军马一场马三队当小学教师。
  随后,这位名不见经转的北京姑娘便开始大量培养她的舞台弟子。当三五年时间过去后,马场舞台上活脱脱一群牧马人的后代竟上演了一出别开生面且富有都市色调的文艺节目,人们当刮面相看,不由得连连赞叹。后来,徐斌调军马总场学校专职音美教学工作,至到返京。
  【芦玲】继徐斌后,二场学校相继杀出一匹黑马,那便是北京知青芦玲的文艺小分队。
  芦玲善于演绎儿童剧目,特别是童话剧和课本剧,经她排练导演后,原本粗手笨脚的山里娃娃竟也活脱到了舞台精灵的程度,孩子们因此走上了感知文明,高台教化的复兴之路。
  【王春·王芳】北京知青中少有的一对亲姐妹,先后活跃在马场文艺文化舞台上。姐姐王春曾代表军马场赴北京演出,她扮演的样板戏《沙家滨》里的阿庆嫂被洪学智将军加以肯定。
  当然,《沙家滨》的成功演出以及后来的马场文化繁荣效应也包含了更多知青,如重庆知青、上海知青、部分复转军人的大量心血,有的人也许故去,但,马场人民会永远记着他们。
  当年,为振兴马场,繁荣马场,曾经有一大批北京知青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她)们功不可沫;他们的到来,为马场的一池春水增添了活力,注入了魅力,使马场的人文,风俗和社会风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如胡佩然同志,他为马场普通中学开设了英语示范课,为马场子弟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他还首次将天然液化汽、节日焰火介绍给孩子们。再如吕章,他积极引进少林,太级文化,使孩子们认识了中国佛教文化和相关知识,并将其引伸到马上技艺,使之发扬光大。又如王光金,由于他爱写,喜欢创作,以致于引发了一场写(创)作潮。一时间,赋诗写词兴起,尽管未能出现“北大荒”效应,但也给马场的一池春水添上了一抹彩霞。
【十】 趣闻软事
  
  【欲把雪峰比仙女】许文彬:俄眉书生,好诗歌散文,喜呤诗善行草,笔墨柔中有刚,情绪由感而发。
  一日,随弟子来到祁连山窟窿峡内,游览于碧草溪水之间。抬眼望去,松涛漫漫,祁连雪峰在丽日映照下显露出婀娜的身影;置身其中他似来到了久别的故乡,望着雪峰说,大家快看,那就是神女峰。很快,雪峰被浓雾遮挡,他懊悔极了,索性坐下来等,心想,清雾挡不住,毕竟到故园。
  【兰鸟口狼烟又起】一日,祁连山兰鸟口来了一队影视班子,他们依托古烽燧拍摄一段古战争场面。中午时分,狼烟点燃,喊杀声夹着骏马嘶鸣以及刀枪拼杀的音响效果一并传入山谷,过路老乡不知何故,仔细看去人马搏杀,战争场面尽收眼底,他们不禁驾车狂奔。
  这些人一路上逢人便说:“快点回家吧,那边狼烟又起,正在打仗呢!”
  【策马腾空】位于军马二场的十字路口处贮立着一座牧马人顶风冒雪驾马腾空的雕像,喻意牧马人代代传承的人文精神,当年制作者拿出几套创意方案,马场老总始终看不上。
  一日,乌云压城,立刻狂风乍起,有天降大雨的形势。水贵如油,此等好云万不可由风吹散,负责人工增雨作业的同志急了,急忙向天连续发射化学崔雨炮弹……
  几炮下来,那天空乱云飞渡,酷似东海龙王布水点阵,只见他策马扬鞭,任意穿梭在苍宇间,驰骋在层云中。
  作者大受启发,心想,这龙王往来的情景不正是牧马人精神之再现吗?于是他灵机一动,立刻描绘了现在这个塑像蓝图,老总一看大喜过望……
  于是,一尊雕像诞生了。
  【一支歌唱遍大江南北】六十年代,由多家新闻媒体联合制作的《马场新闻》已近尾声,负责创作影视插曲的同志迟迟拿不出上口的歌曲,急得夜不能寐。
  一日,创作者出去散步,听到从普通职工家中传来西北三弦的声音。走近一看,许多人围坐在火炉旁正自弹自唱呢,所唱曲目多为自编自创的风土小调……
  后来,一位老者弹唱起他新近偏写的河西小调,其中两句“我爱家乡我爱马,马场就是我的家”。此曲深深触动了编者。于是,他们立即着手偏写,终于如期完成了歌曲创作。
  电影一经公映,立刻引起巨大反响,特别是那首歌,早已扉声全国。
  【歌曲:马场就是我的家】
  站在草原望北京,
  心中一轮红日升,
  草原北京万里远,万里远哪,
  牧工和毛主席心连心,
  牧工和毛主席心连心。
  我爱马场哎,
  我爱马,
  马场就是我的家,我的家,
  牧工最听毛主席的话,
  为保国防养军马,
  牧工最听毛主席的话,
  为保国防养军马,
  为保国防养军马。\  
  【神奇的乌龙口】沿一场红沙河向东,再向东,便来到了乌龙口。
  所以称为乌龙口,是因为进入山口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有一座酷似铧华尖状的分梁山把峡谷一分为二,其中一条向南,另一条则向西。向西这条沟,中途有一拦腰大板,翻过大扳山即可到达白石涯大东沟,而向南这条沟再向纵深则可和铧尖分开的向南一条沟接通,如逆时针继续前行则可复回到刚开始起步的铧尖口,似人在山中游好像在迷宫,因此称为“乌龙口”。
  还有令人惊奇得是,口内各沟大体相似,树木、怪石、各分支沟叉又几乎同出一辙,初进沟者如无向导指引,很难搞清其中一二。据说有人作过实验,将一物件挂于南叉口,进得沟一圈转回,硬在西叉口寻找挂着的物件。原因有两种,一是方向转迷昏了,二是沟系太相似了,尽管如此,也不失为钟灵奇秀乌龙口之美称。
  【遍都口上红旗飘】遍都口也称扁豆口,又称大斗拔谷,
 是甘肃通往青海的天然通道,因地势险峻,峡谷两侧峭壁列障,路随水走,弯坡急缓,路转峰回,因此为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史料记载,随大业五年皇帝西巡,六月天进入扁豆口,夏天降大雪,随行土兵冻死大半;传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路经该地,与马步青骑兵展开恶战,故事影片《祁连山的回声》应是描写这一幕故事的情景再现。
  马场史料记载,退休老牧工王明,赵登云两同志就是西路军流散战士,四九年九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青海俄博经扁都口直捣马家守兵,后解放甘肃省张掖全境的。
  遥想当年扁都口遭遇战,凭吊我西路红军死难将士,振兴我再铸河西民族之魂,该是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祁连俄博一代盛产花儿调,又称漫少年。当地牧民所思所想,口编几句花儿上口就来。该调唱起来十分压韵,且词能达意,仿佛即兴绘制山水小景,袖珍,清新、动听、宛转,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有花儿唱道:/上去高山望平川/明镜也亮不过西大河水库/是天马宝驹/头在东来尾摆西/横空飞跃落山丹/阿牙嘿/哈达献给你。
  如果说不曾身临其境,也许你认为笔者在玩谴词造句的游戏,是在有意颂扬。但是,上去了你会很惊讶,天神他造化钟神,竟然把个物件造就得如此出神入画。那马营草原分明是一匹疾飞的骏马,它昂首向东,西大河水库明月般透亮,恰似晶莹的双目;宽阔的脊梁,发达的肌肉就是草原腹地;四蹄腾空,分别是军马一场长沟梁,黑山岭障,三连三道遭,二场三队横梁,三场横梁;尾巴及拖起的驓毛即是二场后稍沟一直向三场至扁都口的道道水系山川……。
  如果说天马将蹄印烙在了我国甘肃省肃南的马蹄寺,那么它也许就是在军马场马营草原开始腾空起越的,因此,它将自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祁连山下的马营草原。
  【一夜惊魂】军马一场的横梁长山向西行约几里地,便来到了丹巴槽(亦称丹巴渠)。从前有一对蒙古老年夫妇长年看养渠首,老人相敬如宾,日子过的还不错。
  一日,老丹巴外出,在一小土沟里捡到了三只小狼娃子,他看到小狼娃又饥又渴,索性将它们带回家中,老太婆十分喜爱这三个小动物,给它们吃,喂它们水,还帮它们洗了个热水澡。
  是夜,狼声大作,老狼夫妇前来造访,它们分明是来营救自家孩子的。丹巴惊魂未定,急忙持枪迎战,老太婆不干了,她劝丹巴说;狼娃有其母,若伤其父母,岂不害了小狼的未来,断了小狼的生路,坏了狼们的家庭……
  丹巴收手了,不成想,他成全了狼家也成全了自家。
  那是丹巴将小狼放生后的第二年开春。
  夜里,西北风夹着鹅毛雪直逼丹巴草原,夫妇俩收拾停当后匆匆入睡。忽而羊圈里传来一阵怪叫,老丹巴试手电向外观望。只见一如牛样之怪物在向羊群发起攻击。心想,完了,羊遇上了祁连黑熊……
  他看到,羊群四散处那熊和狼正在奋力博斗,场面是模糊了些,但博杀撕鸣的声响却是平身第一次经历,老俩口连吓带怕,几乎到了绝望的境地。
  第二天,当丹巴夫妇再去看那羊圈的时候,令人惊奇的是一幕使得他们感慨万千,只见四只拖着疲惫身躯的狼正在羊群的四周警惕的守护着,血,腥红的血液从它们的身体流山,雪地上垃出了四道鲜红的印记。
狼,是知恩图报的狼救了丹巴的家,救了丹巴的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