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解词:雪中送炭

2021-12-23叙事散文江湖一刀

??人的骨气、节操,要到时势艰险的紧要关头,才能得以检测和确证。如文天祥《正气歌》中所谓,“时穷节乃见”。但人的道德情怀、品质素养,却往往通过一些鸡毛蒜皮的琐屑小事,得以彰显和体现。同样的道理,人与人的关系、情谊,一时半会可能难以判别,但……
??人的骨气、节操,要到时势艰险的紧要关头,才能得以检测和确证。如文天祥《正气歌》中所谓,“时穷节乃见”。但人的道德情怀、品质素养,却往往通过一些鸡毛蒜皮的琐屑小事,得以彰显和体现。同样的道理,人与人的关系、情谊,一时半会可能难以判别,但身处逆境,你所感受到的炎凉、冷暖,倒是最好的检测剂和试金石。正如西谚所云:“成功可以招引朋友,挫败可以考验朋友。”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北宋第二任皇帝,即宋太宗。尽管对“兄终弟及”这事,史上存不少疑窦,史家有不同看法,如所谓“烛影斧声”、“金匮之盟”,认为其“得位不正”,而他继位后,按毛泽东的说法,“此人不知兵”,但他累次身先士卒地东征西讨,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御驾亲征,剿灭北汉;主政21年里,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总体上看,还不算无为之君。 ??不过,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这些硕勋伟绩,而是一件小事。 ??据《宋史·太宗纪》记载,淳化四年二月,“雨雪大寒”,太宗在深宫之中,身着皮衣仍觉阵阵寒意。便想:这样天寒地冻的日子,那些贫苦人家,不知在风雪中如何过活。于是,“遣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让他们有米做饭,有炭取暖。这事儿立刻轰动京城,并被载入史册。据说,这就是“雪中送炭”的由来。 ??大雪封门之际,给穷苦人家周济不多的钱,送一些米粮炭火,算不得什么大事,却被史家关注,隆重记载,这事给我几点感慨:其一,天冷,自己冷,然后想到别人冷,这种“推己及人”的恻隐,本就难得,而一国之君,能如此体恤孤苦,更难能可贵。其二,千钱、米炭,价值不高,但在“雪中”,在冰冷的世界,最困难的时刻,最能让人感到温暖,宝贵。其三,雪中送炭这种善事,难度系数不高,对国君而言,更不过举手之劳,但一部二十四史,居然仅此一例。原因或许在于,“以其善小而不为”。套用孟子的话说,这并非“挟泰山以超北海”,而是“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并非做不到,而是不愿做。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更愿做的,似乎是:锦上添花。 ??某种意义上讲,人需求的物质,不外雪中的“炭”和锦上的“花”。在下雪天给人送炭送暖,是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在锦面上绣花,是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雪中所送炭米,是即维持生存的基本所需,能让人不至挨饿受冻。锦上所添之花,则能让人生活更加舒适圆满,能让人感觉更加体面。表面看,虽然都有给人以帮助之义,算得上有益无害。但细想,二者还有着本质的区别、高下的分野。 ??雪中送炭,是在你穷途末路之时,最需要、最渴望帮助的时候,别人所给予的援手,能让你跳出火坑,助你走出困境。而锦上添花,是在你春风得意之际,别人所给予的恭维、鲜花和掌声,能让你威风的时候更威风,风光的时候更风光。打比方说,雪中送炭,是你即将渴死沙漠时,别人给你的那壶救命甘泉,而锦上添花,则是在你风光得意时,别人请你吃的那顿山珍海味。或者说,雪中送炭,是在你逆水行舟时,所获得的一臂之助,而锦上添花,则是在你一帆风顺时,感到有人在顺水推舟。 ??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炭,或许还有付出与回报的利益估算。被锦上添花者,恍如“绩优股”,其现状一目了然,只要顺风顺势,投入后的回报,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都趋之若鹜。而需雪中送炭者,正如“垃圾股”,其升值前景难以判断,投入后不但成本难以收回,甚至有可能被其“套牢”,拖垮累死,因此人都避之唯恐不及。 ??很小时,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位书生,家贫如洗。为筹集盘缠向亲友借贷,均遭拒绝,只好沿途乞讨赴考。没想到,一举高中,衣锦而归。乡人闻之,纷纷前来朝贺巴结,亲友更是迎奉不迭。书生感慨万千,写了一幅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借不得,虽有八亲九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短短几十字,对炎凉世态的对比嘲弄,对冷暖人情的感叹讽刺,跃然纸上。正应了一句西谚所说:“你笑,全世界跟着你笑;你哭,只有你一个人哭。”难怪当他将对联贴于门上后,见者无不羞愧掩颜。 ??那时在农村,父母常以此故事教导我们,说,三穷三富不到老,人都会有困窘时,有危难处,能帮的忙,一定要尽力帮,能做的事,一定要尽力做。那时,民风淳厚、古朴,人也比现在单纯,仗义。村子里,谁家遇到困难,亲邻们都援手相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现在,似乎人都“聪明”了,或者都明白了投资牟利的意味,不见兔子不撒鹰,雪中送炭便越来越少,而锦上添花则越来越多。 ??每次看到“锦上添花”,总不禁想起另一个词语:落井下石。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词语,有亲戚关系。历史的知识和个体的经验告诉我:喜欢锦上添花的人,也往往喜欢见风使舵,落井下石。正如明人苏峻所谓:“利则相攘,患则相倾”,是“贼友”。 ??这种人的丑陋面孔,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有更具体的描绘:“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不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平常的时候,酒来食去,肝胆相照,指天发誓,好不粘乎、热情,而到别人身处危难,将落陷井,却不仅不伸手救他,反而墙倒众人推,还朝井里扔石头,何其卑鄙、可恶。 ??或许正因如此,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在古代,甚至成了评判君子与小人的标准:“雪中送炭真君子,锦上添花是小人”。换句话说,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能从这样的举止里,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怀,品质素养。 ??解这个词时,冬天已经深入。虽然我所在的蜀地,尚未有雪来之意,但我仍不断望向门外,希望能看到一个匆匆的人影。他的手里,提着一些温暖的木炭,他的怀中,藏着一丝古典的情意。尽管我的屋里,有空调,也有暖火炉,但心怀里,有微微的薄凉。而且我知道,电暖虽方便,炭火却最环保、最自然,也最能上身、最能暖心。我等待着他向我走来。像当年的石湖居士范成大,在雪天里送炭给芥隐时那样:“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他说:我不是真的来送炭,而是借机来要诗的。 ??是啊,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再需要木炭了,而我,也不大再写诗。但投挑报李,至少,我可以,把这篇刚刚解好的词,送给他,聊作回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