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泥与焰:私人的江南

2020-12-14抒情散文马明博

泥与焰:私人的江南
马明博翻着黑陶的新散文集《泥与焰》,想起了他的故乡。在宜兴,在黑陶的故乡,泥与焰,是制陶的两个基本元素。一把把精美的紫砂壶,在制壶师的手里,五颜六色的泥土,揉捏搓捶,初具胎相。然后,这湿乎乎的泥巴,将被小心翼翼地放进窑
泥与焰:私人的江南
马明博
  翻着黑陶的新散文集《泥与焰》,想起了他的故乡。   在宜兴,在黑陶的故乡,泥与焰,是制陶的两个基本元素。一把把精美的紫砂壶,在制壶师的手里,五颜六色的泥土,揉捏搓捶,初具胎相。然后,这湿乎乎的泥巴,将被小心翼翼地放进窑中,在劲风鼓起的烈焰中,渐成形态。烈焰过后,窑里一片黑暗,一把把壶热情渐消,它们怀着不同的梦,在等待那情人一样的手来抚摸自己。阳光下,壶出现了,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或玲珑,或质朴,或羞涩如处子,或沉静如长者。拿起壶盖,轻敲壶壁,会发出清脆的钢铁般的声响——它们,已经告别了肉软的泥土,成为另一种坚硬的存在。   在《泥与焰》,这部由100篇相关文章构成的散文集里,泥是生活,焰是激情;泥是黑陶记忆中江南生活的细节,焰是他用文字完成的想像;泥是少年雨水、闪电、吴谣、制造陶器的火焰乡镇、有河流的乡村、清贫生活等生活场景,焰是恣肆的语言、奇瑰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思想与灵魂。   《泥与焰》里的江南,是黑陶的私人收藏。用文字收藏,或者说,收藏在文字里。看惯了报刊体的、肉软的文字,读《泥与焰》,能够感觉到黑陶语言的粗砺、坚硬、倔强、内敛,没有枝蔓,也没有晃来晃去的阴影,独立,非张扬,闪着寒气。   在宜兴,那些满面烟火色的匠人,被誉为国宝级工艺大师,做为一个手工艺者,他们是怀有“艺术之心”的人,更关注泥与焰,拥有着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如同茨维塔娅娃笔下的“诗人”:     我知道,维纳斯不过是一块石头     我,一个匠人,熟谙手艺。   手工艺者的集聚地之外,宜兴,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及,那里,也是人文素养集大成之地,有许多闪光的名字与那片土地感情深厚——陆羽、苏东坡、蒋捷、徐悲鸿、吴冠中、周培源、徐铸成、……,学界甚至有“无宜不成校”之说。   泥与焰及人文素养,成为黑陶的写作背景。“写作是一门手艺”(聂鲁达语),黑陶更像一个人文色彩浓郁的手工艺者,一个语言的炼金术士,一个把细尖的笔触视作钉锤、不断敲打的匠人。   黑陶以工匠式的精细,追求着写作的“精度”,“笔应该有这样的功力:将你要写的对象(物质的或精神的)精确、细致地描摩出来,甚至比‘照相写实主义’还要逼真。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叙写,眼是图景,鼻是气息,舌是味道,耳是声音,手是触觉,脑是幻像”;以突兀的文字,制造了表达的“速度”;以大量堆砌的语词,密集的意象,制造着“密度”;以文字铺陈激情与热爱,泥也好,焰也好,而最终抵达的是“信度”——即心灵所能感受的美与艺术的真实。   江南,在民间歌谣的秀美里,隐忍着艰涩,难懂。《泥与焰》,这部私人的江南,驳杂的语词,茂密丛生,犹如汉字的舞蹈,犹如野草,体现着旺盛的生命力。   江南并不是一眼便能看穿看透的地域。江南的传说、歌谣、夜叉、忧郁与神秘、火焰、夜晚、露水、花果、梦、河流、粥、旅馆、运河、乡戏、书场、寂静、……,这些形象的民间生活,充满着人间的神秘与温暖。   读《泥与焰》,让我想到水,深层的水。浅层的水是透亮的;有着深度的水,幽深,黑暗,现实的阳光根本无法抵达。   (《泥与焰》黑陶著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22.80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