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祭献(四篇)

2020-12-14叙事散文雪笑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17 编辑

1、梨父亲一生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吃一个苹果,但父亲一生吃的最后一个水果,不是苹果,而是梨。那一天是父亲活着而在医院里的最后一天,也是父亲活着而在人世的最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17 编辑 <br /><br />1、梨
  父亲一生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吃一个苹果,但父亲一生吃的最后一个水果,不是苹果,而是梨。
  那一天是父亲活着而在医院里的最后一天,也是父亲活着而在人世的最后一天。中午,父亲突然说:我想吃一个苹果。当时正是冬天,是农历腊月初三,是北方正冷的时候,也是水果正少的时候。但毕竟是在城里,我们料想街上一定会有苹果的,但是竟没有。附近没有,便分头去远处找,也怪了,仍没有。有的是桔子,但是不太好,就只买了梨。不是别的梨,是苹果梨,甘肃张掖产的,是苹果梨里的上品。
  于是就洗了一个给父亲,说没有苹果,你就吃个苹果梨吧。
  父亲接过梨,手有些哆嗦。我突然意识到不好。这个时候,什么样的水果都可以给父亲给,就是不能给他梨。父亲和几乎所有的老人一样,是有些迷信的,而且就在前两天,我在病床边和父亲闲谈,他就说过:“看来我这次是真的要走了,是躲不过去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来医院的前一天,我和你妈闲坐着,我们把一个梨分开一人一半地吃了。”我当时安慰他说:你不要想得太多,医生说了,你的体质还可以,在医院里住几天,会好些的,好了之后,我们还回家去。
  可是现在,我们却又一次无意识地把梨给了他。对于一个病危的老人来说,我们这是碰了他最敏感的忌讳。
  但是父亲却没有拒绝吃这一个梨,片刻的犹豫之后,他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好像是吃得极香。我知道,他不想用不吃梨来反抗自己即将和我们分离的命运了,相反,他要通过对梨的“享用”,来表示自己已经坦然地接受了即将和自己的儿女们生离死别的天定。那一天,我看着父亲故做痛快地吃梨的情形,心里既感痛苦又觉庄重。我为父亲病的不治而痛苦,我也为父亲大义凛然地面对死亡的态度而感到庄重。上帝通过这颗梨把死亡的预言通知了父亲,就像古代的皇帝通过一纸圣旨把罢官的决定通知了官员,官员们是要跪地而谢主龙恩的,父亲好像也是在用大口的吃梨,表示着自己对上天意旨的接受。
  是啊,我们即使能做到不让父亲吃梨,然而我们能够做到不让父亲最终离我们而去么?
  父亲吃完梨,就平静地睡着了。梨带着那个冬天的冰凉进入到父亲烦热的体内,梨也带着死亡的冰冷进入了父亲的生命。那是一个巨大的冬天,父亲终于没有走出那个巨大的冬天。死亡在冬天张开它的大口,把我的父亲像吃一个梨一样吞没了。
  生命,也像梨一样脆弱,既像梨一样甜美。
  还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我的姨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她当时八十多岁了,却还要到汽车站去讨饭,一为自食其力,一为让我能吃得好点,因为她讨的饭,常常是过路的司机看她可怜而给她的整碗整碗的好饭。为此父亲说过她几次:“姨,您就不要再去要饭了,你去要饭,知道的人不会说啥,要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对您不好呢。”然而我的姨婆终于是不愿意闲坐在家里,她继续去讨饭。不止讨饭,有一次,她还向一个乡下人讨梨。那个戴草帽的人说:“老人家,不是我不给您,您老了,我这梨,是山梨,木得很,您咬不动。”但是她却说:“我咬不动,我的孙子能咬得动。”
  其实我还是咬不动,她要来的梨,确实是老品种的咬上去很木很涩的那种山梨。咬不动,却又很想吃,怎么办?我就找了把老菜刀。我左手扶住了梨,右手举刀往下一砍——
  我一声惨叫。
  老梨儿飞了。老菜刀咣当掉了。我左手的大拇指,被我剁得鲜血淋漓。我的姨婆抱住我大哭。我闻声而来的父亲抱起我向卫生站飞跑……现在,每当看到我左手大拇指上的刀疤,我就会想起为了我而讨饭为了让我吃梨而受了父亲责备的姨婆。
  她活着时,她没有吃到一颗我给她的梨。她后来去世了,我也没有在她的坟前给她祭献过梨。隔山隔水隔着生死,现在我只有在心里默默地给她祭献这样的一句话:姨婆啊,我现在已能用自己的工作,挣来好多好多的梨了,您再也不要去给我要那老山梨了。
2、荔枝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和父亲正在院子里劈柴。父亲将老木头劈开,将树枝砍断,我就在一旁将它们一节一节整好,码齐,摆在檐下。
  突然有人敲门,并且高喊了两个字:电报!
  我跑去开了大门,原来是那个身穿绿色邮电服的投递员。他把一个什么东西交给了父亲。父亲从屋里取出印章时,邮递员已经打开了印泥的盒子。
  第二天父亲就不见了。
  过了好长的时间,有一天下午,我正和几个小朋友在巷子里玩泥,看见一个人走进了巷子,衣帽整齐得不像我们村子里的人,还背着一个样子很怪的包,还直看着我们,还笑。那人到了我跟前,叫我的名字,我这才明白了过来:原来是我父亲回来了!
  父亲从那个样子很怪的包里掏出了好多从没有见过的好吃的东西,其中有一样,吃的时候要先剥皮,剥皮之后,就有一种奇异的香味飘摇而来,就会露出莹白的瓤肉。最后,伴随着满口余香的,就只剩下了嘴里那一颗滑溜溜的果核。在那之前,我没有吃过那样好吃的东西,在那之后的好多年里,我也没有吃过那样奇异的东西。
  当然我也渐渐也忘记了它。
  大学毕业,我在甘肃泾川高平中学教育实习。我上的第一篇课文,是说明文《南国六月荔枝丹》。我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讲清作者是怎样说明荔枝的形状与构造的,可是,我们所有的学习生,我班上的所有同学,没有一个人见过荔枝。
  要是有一颗荔枝做教具就好了,可是我们能找到的只有结构和荔枝有些相像的核桃。所以,面对白居易对精美的描写:“壳如红缯,膜如白绫,瓤肉莹白如冰雪”,我只能和学生们一起想象。苏东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白居易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面对美好的荔枝我们只能空眨其眼空咂其舌。
  直到课都上完了,不知在一个什么样的瞬间,我的记忆之门才突然被风吹了个缝,我终于记起了,是的,是荔枝,父亲在我五六岁时从外地回来买的那个东西,正是荔枝!然而,当我对同学们宣布我的这一“发现”时,他们全都不以为然,甚至以为我是在瞎编。我是多么地想证明自己童年的一种幸福啊,可是,都多少年过去了,现在,我眼看是连一颗果核也拿不出来以为证据了。
  于是,当我们的小城里第一次出现从南方空运来的荔枝时,尽管要十几块钱一斤,我还是毅然给我的女儿买了一小串。我要像父亲给了我一个幸福的童年一样,也给我的女儿一个幸福的童年。
3、白菊
  以前我有三大不爱:看戏,跳舞,种花。
  我觉得看戏太没有意思了,打斗还好看些,说白也可以。唱,如果能快一点,也能忍受,但偏偏就不快,偏偏就要在一颗字上缠来缠去地老半天也不挪一下窝,啊啊啊啊地啊个不停,像是一个人在那儿耐心地磨着一把老刀子,好半天也不见快。跳舞,我这个老封建一向认为那只是女人家的事,必要的时候,女性化的男人当然可以去帮一下忙,拉一下呀举一下抡一下之类的。对种花,我倒是承认它的有益,但认为那只是老人家--比如我的父亲--风平浪静的事情,年轻人,应该到刀口浪尖上去。
  谁知道一切都是变化的。
  我渐渐地开始喜欢看戏了,而且渐渐地只爱看唱的,不爱看说的,尤其不爱看打的。在以前不能忍受的啊啊的地方,我现在却是沉醉入迷,甚至不愿让那如哽如咽如泣如诉的“哼哼啦啦”结束,希望能永远地沉浸在那情那境当中。现在我虽然对跳舞还心存芥蒂,但我却不能保证今后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初衷,万一将来我官运亨通,当上个科长什么的,为了招待上面的领导,我能不去舞厅,能不去跳舞么,不跳,你就是独标清高,你就要引起人家的防范。
  但我的种花,是确确实实地开始了。
  我种的第一棵花,至今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我对花最初的也是最慷慨的爱,却全让她给独享了。开始的时候,盼着她能活下来。她终于活了,枝头上萌出了小小的一叶新绿,像小孩子初绽的笑,然后就盼着她快快地成长,肥也上得多,水也浇得多,恨不能揠苗助长,接着就是盼她开花。我不知道她会开出什么样的花,像旧社会的新郎,到什么时候了,还不知自己未来的媳妇长得是黑是白。但我相信她迟早是会开花的,我真希望揭去婚纱的她能够花容花貌,能够清香四溢如同一个人口吐珠玉。
  她开花的那一天,我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今天,我种的第一株花终于开花了,虽不大,但是洁白得像是世界上最纯真的东西,而且有香味。小而言之,这只是一朵不知名的草花的开放,但是大而言之,这就是世界向我露出的一个微笑。
  但是世界很快就给我变了他的脸。不久,我的父亲病重入院了。我们是知道父亲平时的坚强的,但是我们忘了给父亲早已表现出来的病情乘以二--他的忍受力是别人的一倍,他的病情也应该是实际病情的一倍啊!我们都以为是小疼小闹,都没有在意,结果就重了。那是九四年的秋天,一个多月以后,我才从医院抽空回到了我父亲住的那个“大杂楼”,一进大门,我看到了一大片白得像雪一样的花,是菊花,是我父亲手植的白菊花。他于万紫千红的百花中独爱白菊花,他的窗前那十几个大木箱里,种的全是白菊花。他去医院的时候,花还没有开,但是现在她们竞相开放了,而且开放得那么美丽,那么热烈,那么沉着!
  我把家里窗前的菊花盛况告诉了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他就笑了,苍白的面容上,就掠过了一片白菊花似的微笑。
  白菊傲雪。我的父亲一生人穷志不短,正派,诚实,有骨气,所以他能于白菊情有独钟。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父亲却是一个喜爱白菊花的人,那满满一窗几十棵怒放的白菊花,不正是他对自己平凡艰难的一生最好的祭献么?
  所以我于百花之中,对白菊,便也有了一份深爱。
4、葡萄
  1985年,我正在上大学三年级,这时,生理的青春期大约刚过,而心理的青春期才刚刚开始,便开始学着写诗,适逢兰州市群艺馆举办了一期文学创作学习班,我就报名参加了,而且怯怯地交上了几首诗歌习作。几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个大信封,打开一看,是一本新疆吐鲁番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吐鲁番》,再一看,上面有我两首诗。
  有两颗亮晶晶的小葡萄。
  我无比高兴的心情自不待言。放假了,这本刊物当然就成了我带给家里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我的弟弟看了,我的妹妹也看了,连很少看书的我的父亲也看了,而看得最认真的,是我的母亲。她不仅看了我写的诗,看了那上面别人的诗,而且看了上面几乎所有的文字,包括图片。她一直就是爱看书的,但是这一回她的认真却显得与平时不同。
  原来,在她年轻的时候,她曾经在吐鲁番种过几年葡萄。她说,那还是在1960年,还在学校上学的她实在饿得坚持不下去了,就和别人一起去新疆找饭吃。几经波折,最后才落脚在吐鲁番。葡萄好吃,但葡萄却不好种。她说她和当地的维吾尔人一起干活,什么都要干:掏被风沙埋了的大水渠,挖栽葡萄的大沟。冬天,要把葡萄埋起来,春天,要把葡萄掏出来。要种葡萄,要摘葡萄,还要晾葡萄。活是很苦,但饭总算是能吃饱了。
  怪不得母亲常说:最好吃的葡萄,是吐鲁番的葡萄。
  原来吐鲁番是给了母亲第二次生命的地方。
  而世界之大,吐鲁番却分明又是我第一次发表了诗歌的地方。
  其中缘渊,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一晃十年过去了,由于年轻时过度的劳累和以前的生活穷困,母亲本来就不好的身体现在就更虚弱了。有时,她几乎彻夜地咳嗽,好象身体里有一颗不知什么时候呛入的大漠上的沙子,咯得她难受;又好象身体里面有一颗酸涩的葡萄,让她一会一会地反胃。但她还是坚强地活着,一年又一年。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但她却以对生活强烈的渴望,以对子女们强烈的爱,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医生关于也活不过这个冬天的预言。
  好多年前,她说她一定要活到我们兄妹三人都考上大学。她相信冬日漫漫,但春天一定会到来。终于我们都从大学里出来了,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她很高兴,她说,我还要争取活下去,要活到你们都结婚。老天恩准了她的心愿,现在,我的孩子11岁了,我妹的孩子8岁了,我弟也结了婚,她更高兴了,她说,现在,我确实是再也没有什么记的了。我想,当我代表老家里人参加完弟弟的婚礼回来的时候,母亲的心里也许会响起这样的一首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我们一家,可以说是吐鲁番的风沙哺育的葡萄,我们将前往美好和甘甜,我们也曾历风沙和磨难,但我们都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我们努力工作。我的弟弟勇闯深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在那儿站稳了脚跟,获得了成功和发展。我的妹妹虽然回到了老家,但她也在自己的税务岗位上踏实努力,兢兢业业,为国家做着平凡而重要的工作。我自己也勤于读书写作,十多年来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当然我们能献给我们不易的母亲的东西还不是很多,还很少,但是我想:儿女们的不懈努力本身,应该是献给母亲最好的生的快慰和生的力量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