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不断被预演的死亡

2020-12-13叙事散文李云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25 编辑

不断被预演的死亡
文/西门佳公子
也许是只顾风度而不顾温度,抑或是前几天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彻夜狂欢感染风寒所致,头疼发烧四肢无力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稍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25 编辑 <br /><br />不断被预演的死亡
文/西门佳公子
也许是只顾风度而不顾温度,抑或是前几天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彻夜狂欢感染风寒所致,头疼发烧四肢无力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稍一翻动,便感到天旋地转,地震一般,床也跟着晃动起来。我能清晰地听见外面操场上传来的人声,小孩子游戏的追逐声,同事们高声议论的说话声,还有风吹动树枝的哗啦声以及水流的潺潺声。但他们看不见我。我猜想死亡的感觉也许就是这样——你只能是世界的倾听者,而不是参与者。
假如我就这样死去,会怎样?这消息传入别人的耳朵时一定会非常吃惊,正如我经常听到别人的死带给我的惊诧一样。他们闻讯赶来,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将我从这张床上弄出去,放在一个死者应该待的地方。我的卧室除了我和我的妻子,还没有外人来过。他们会看到我的床头摆满了一大堆书,第一印象是他好像读了不少书。紧接着会这样认为,读了那么多的书又怎样?没见他干出什么大事情来。我空洞无助的眼睛仿佛看见了他们脸上嘲讽的表情,然而我已经无暇顾及了。除了妻子,女儿,母亲,我的兄弟姐妹,没有人会对我的死感到真正难过。哀乐响起,悲伤的音符像雨点一样撒落心里,我的亲人们为此而悲痛欲绝。我将在较短一段时间内(预计不会超过一个星期)被人谈起,我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像太阳下的黑点一样明显地挂在他们的嘴边。不到一个星期,我的肉身开始腐烂。像大风过后的灰尘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只能有限地活在一部分亲人的心中。千百年以后,谁还能记起曾经有过一个我。
我想象的死亡就是这么一回事。死就是彻底永恒的消失,对于大部分的凡夫俗子,的确如此。只有少数的一些人,人类的精英,比如像孔子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才会流芳百世。想想看吧,从地球上有了人的那天起,有过多少生命的踪迹,但被我们记住的又有多少?
不是我吃饱了没事可做,尽想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而是这问题实实在在存在着,想绕也绕不开。作家陈村说,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这话我信,我还认为从生到死其实就是一个死亡被不断预演的过程。每一次灾难病痛都是死神在指挥我们作精心的排练,换句话说就是在不断预习死亡,像学生预习功课那样。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会毫无保留地奉献出全部的心血,作最后一次悲壮的演出。只是什么时候安排你的节目上场,一点儿也不由你。没有预先的抽签,一切都是临时通知。冥冥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指挥一切,导演一切。作为演员,只能乖乖听命于安排。
死亡像爱情一样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可惜很多时候人们对死总是有些麻木不仁。人有从容赴死的时候,有遭遇飞来横祸死于非命的时候,有缠绵床第生不如死的时候,有被国家或法律的意志强行夺去生命的时候……我感兴趣的是当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死法时最后想的是什么。我仿佛听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的犹疑似的思考,于连·索黑尔在狱中的最后反省:“啊!我是在地牢里,因为我已经判了死刑。这是公正的……谁敢保证说两个月之后,……我还有这勇敢的情绪?……让我去死吧。”每次我读到这里总是不寒而栗,深为惋惜。孟子说:“生亦我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的生死观很能代表中国人的看法,尤其是在关涉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往往不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烈。二战时期,德国的舒和兄妹为了捍卫惨遭纳粹蹂躏的全世界人民的“自由和尊严”,从容赴死。(详细事迹见于冯晓虎《永远的白玫瑰》一文中),让人看到孟氏的理论几千年后,在遥远的异国迸射出最耀眼的火花。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叨叨”,和平年代人们的生命虽然少了战争等暴力因素的威胁,但依然要面临来自疾病灾难等各方面因素的考验。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像恶魔一样笼罩在我们的头顶。在我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看见过无数的死亡惨剧。我一次次庆幸自己依然没事,上帝还没招呼我作最后的表演,我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我的一个共事多年的同事就没那么幸运了。我想起了老百姓常说的那句: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癌症这个隐形杀手不知夺去了多少年轻的生命。同事今年40来岁,被医院宣判死刑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整个人一下就跨了。没法不跨,当他意识到自己只有几个月的生命时,首先想到的是他那只有9岁还在念小学的儿子。他对我说,老天太不公平了。我还有那么多的义务未尽,干吗不多给我点时间呢。我不期望活到七老八十,六十岁该可以吧。没想到连这个数字也成奢望了。他的话让我无限感慨,我安慰不了他,只能在心里默默祈求奇迹的发生。
细细想来,在预演死亡的排练场上我也有过好几次精彩的表演。
2003年夏天,一个无聊的夜晚。和几个朋友喝了半斤革命的小酒,一时心血来潮,想去接上夜班的妻子回家。出得门来,外面大雨如注,忘了打伞,很快被浇成一只落烫鸡,衣服全湿。酒劲上涌,顾不了那么多,硬着头皮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凭的完全是意识,头脑已处于昏迷状态。辨不清方向,也看不见道路。只觉得身体像在水中漂浮。走到一处跌了一交,从一丈多高的坎子上滚了下去。醒来后,发现离河边只有一步之近。其时洪水滔天,狂风大作。要是再近些,准落进水里,被汹涌的河水冲走。差一点小命就玩完了。事后后怕了很久。还有一次进城学习,坐在三轮车上往某个地方赶,经过一处转弯处,一辆失控的大卡车直端端迎面向我冲来,事先没有一点准备。幸亏三轮司机反应机敏,在即将被撞上的那一刹那,猛转方向,堪堪避了开去,差一点儿成为轮下之鬼。吓得我出了身冷汗,在以后好多个夜晚噩梦连连。倘若就这样丢掉老命,实在是冤枉透顶。可是有很多事情,你根本就无法想到。
前几天我又目睹了一个年轻生命的夭折,死于外出打工的一次事故。参加完他的葬礼回来后,我一言不发,坐在窗前沉思了好久。死亡,一个永远谈不完的话题。记得有人说过,只有最严肃的作家才关注死亡。我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作家,甚至半个也不是,我只是千千万万个对死亡心存敬畏的渺小生命之一,我用文字记下这个黑色的话题,是因为我正在不断预演死亡(亲身经历,或者看着别人),它很隐秘,有时候不易察觉,但这样的预演的的确确存在着,这是无奈而悲伤的。因此预习死亡是人生的必修功课之一。
如果说死亡可以被不断预演的话,是不是多经历几次后就不再畏惧死亡了呢?也不是的。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其个体最大的恐惧就是死亡。它跟胆小没有关系,因为基因摆在那里。无论何时,多大的年纪,说到死人们总是心怀恐惧的。在我们老家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当她得知家人在为她准备棺木的时候,她坚决阻止,不让木匠动工。她说,她还不想死,还没活够。这也许是个别例子,但足以代表大多数民众的心理。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蝼蚁尚且惜生,何况人乎?问题是不管怎样留恋这个世界,人到时总是要走的,谁也奈何不得。
我所说的死亡可以被预演,实则是指在活着的过程中不断去体会死亡的意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未雨绸缪。从本质上来说,死亡才是生的最高境界,最高层次。只有意识到这点,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生的过程,让它在最后的时刻演奏出天地间最华丽的乐章。
李云
四川洪雅县高庙中学
邮编:620365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