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星零散碎说蒲芦

2020-12-11叙事散文高迎春
蒲芦?先入为主的让人陌生。其实,它就是葫芦的别称。只从家中渐渐添了几件工艺葫芦,清汤寡水的日子中,仿佛就有了咸盐的味道。去蓬莱旅游时,曾选了一个精致的绘画葫芦纪念品。葫芦蜂腰上方,陡起的丹崖上绿荫滴翠,云雾缭绕中高阁凌空,这就是人间仙境蓬莱
  蒲芦?先入为主的让人陌生。其实,它就是葫芦的别称。只从家中渐渐添了几件工艺葫芦,清汤寡水的日子中,仿佛就有了咸盐的味道。   去蓬莱旅游时,曾选了一个精致的绘画葫芦纪念品。葫芦蜂腰上方,陡起的丹崖上绿荫滴翠,云雾缭绕中高阁凌空,这就是人间仙境蓬莱阁。蜂腰下方描绘的是八仙过海图,汹涌的海浪中,八位仙人各执法器,衣裾飘动,形态逼真。画的背面,是一幅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书法:游水城观海防遗址,登蓬莱眺海市蜃楼。绘画、书法,让小小的葫芦凭添了文化意趣。   在报社做编辑的文友,去年送给我一只硕大的烙画葫芦。蜂腰上方,烙有行书迎春二字,而这恰是我的名字,也是他特意送我这只葫芦的缘由。蜂腰下方,烙画的是身着明代服饰的五子闹春图。中间一个小心翼翼地倾斜着身子去燃一只花炮。左边两个顽童,都是双手捂耳的姿态,其中一个怀中的竹杆上挑着一挂鞭炮。右边的两个顽童,胆大的手持一个花炮在观望,胆小的也是背过身去在捂耳朵。整个烙画,颇似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洋溢出过新年迎新春的浓郁气息。   在我的书橱中,摆放着一只葫芦状的酒瓶。不忍丢弃的原因,当然也是喜欢这形状。酒瓶上是郑板桥的书法:难得糊涂。背面略小点字体是对这几个字的解说吧?“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我想,酒精是会醉人的,大脑麻痹了,焉有不糊涂之理。酒瓶印上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意思是让人千金买得一醉方休吧?后来见到阿刚的“吾本寻常物,蜂腰一葫芦。世人强差意,无奈装糊涂”这首打油诗时,又读出了葫芦的另一层含意。   值得骄傲的,是我前些年从估衣市淘来的那枚翡翠葫芦。别看它只有小枣儿那么大,却翠绿欲滴,匀润艳美。曾让珠宝店老师傅看过,他用放大镜观查良久,才告诉我:结构细密,水头十足,是块地道的老种帝王玉,是翡翠中的上品。当问及价值时,师傅微笑着说“玉石无价”。细想也是,若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多少钱恐也不肯出手呢。   葫芦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可谓相当悠久。春秋时期编成的《诗经·豳风》中,就有“七月食瓜,八断壶”的句子,是记载葫芦最早的文字。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母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葫芦种子,另外在江西发现了西晋时期的葫芦种子,在湖北江陵、广西贵县罗伯湾和江苏连云港等地相继发现了西汉时期的葫芦种子。这都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葫芦的地区之一。   《辞海》中这样描述葫芦:“别称‘蒲芦’。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草木,具软毛,卷须分枝,叶互生,原产印度,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果有棒状、瓢状,海豚状,壶状。嫩时可食,成熟后壳硬,可做瓶、瓢、匙羹等,以种繁殖,易栽培,中国葫芦种植至少有7000年历史。”   而介绍更为详细的,是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古人壶、瓠、匏三名皆可通称,初无分别。而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各分各色,迥异于古。以今参详,其形状虽各不同,而苗叶皮子性味则一。悬瓠,今人所谓茶酒瓢者是也;蒲芦,今之药壶卢是也。郭义恭《广志》谓之约腹壶,以其腹有约束也。亦有大小二种也。”   葫芦形状奇特,可谓天赐之作。人类早期的陶器,就是在造型上模仿葫芦形状,而制作出陶瓶、陶缸、陶罐等,用以盛水、盛酒、盛药、盛粟、盛呜虫。明清时期制作的青花釉里红葫芦瓶,五彩八仙过海纹葫芦瓶,手绘粉彩立雕五子登科葫芦瓶,青花海水桃蝠纹绶带葫芦扁瓶,青釉双兽耳花鸟纹葫芦瓶,都是千金难买的国宝,有的还被选做邮票图案,成为国家的名片。   葫芦因谐音“福禄”,所以常被人选做镇宅之宝,用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又因葫芦里种实众多,国人又把葫芦看作是繁衍后代、多子多孙的吉祥物,用葫芦及茎叶装饰手工艺品,常寓意为“人丁兴旺”。见过一种宝葫芦紫砂壶,壶身巧妙地由大小两个葫芦构成,壶身上有浅浮雕葫芦茎叶做装饰,设计精美。我还见过一个纯银葫芦摆件,葫芦上有吉祥如意四个汉字,周围是变形的葫芦花叶,返古归真中尽显文化底蕴与魅力。在中华民族历史中,葫芦被很多民族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而崇拜,常与英雄和仙神为伴。八仙中的铁拐李,就与他的师傅李耳一样腰系葫芦,存丹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水浒传》写林教头在风雪山神庙,那花枪上就挑着一个酒葫芦。   葫芦与我国的文学,似有不解之缘。《红楼梦》第四章标题就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缘由葫芦谐音“糊涂”,“葫芦案”即“糊涂案”。宋元时民间俗语有“葫芦提”一词,意思是糊里糊涂,不明不白。曹雪芹把葫芦选作标题语意双关,既寓葫芦僧原住的葫芦庙,又含“糊涂”之意,隐喻后文“胡乱判断了此案”。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画皮》一篇中,写了一位法术高超的道士,手持木剑枭其鬼首,披着画皮的厉鬼变作一股浓烟,匝地作堆。道士出一葫芦,拔其塞,置烟中,飀飀然如口吸气,瞬息烟尽,道士塞口入囊。你瞧,这宝葫芦神奇吧?   孟姜女哭长城,绝望投海而死,这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而孟姜女的出生与葫芦有关,就少有人知了。传说有年过半百的夫妻俩膝下无后,素日里便吃斋念佛,好施行善,终于诚感上苍,天神托梦曰:可于后院栽一棵葫芦。老人依言行事,所栽葫芦成长神速,花开蒂落得一葫芦,初淡绿柔软,渐而色白如玉、通体光滑,一日,老人抚摸葫芦,突然一道金光,壳裂为二,跳出个眉清目秀的女婴,张口就声若黄鹂般叫爹娘。二老惊喜交加,慌忙叩谢天神,这女孩就是孟姜女。   在《西游记》第五回中,太上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孙大圣闯进丹房时正空空无人,但见丹灶之旁,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里面都是练就的金丹。大圣顺手就把葫芦倾了个底朝天,把金丹如吃炒豆似的吃个精光。成就了孙猴子的金钢之躯,以至后来大闹天宫,神不可挡。   葫芦,自古与医学也有着神秘的联系。汉时,有位叫费长房的人,一心学医,却苦于无高人指点。某日,在楼上见一老者在街上卖药,身边有一只葫芦,等药卖完后,老者便隐入葫芦中。观察数天,天天如此,费长房欣喜自己终于遇了仙人,便拜为师,后果然成了一代名医。《后汉书·方术列传下》对其有记载:“费长房,东汉方士。汝南人。”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很深研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总结唐朝以前医理及临床经验,广集方药和针炙穴位,著下医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当时,孙思邈也常常身背一只葫芦,天南海北四处行医,人称药王。某日,在长安一爿饭店就膳,点了道“红烧大肠”,尝味不佳,就从随身葫芦中倒出茴香、桂皮、花椒等中药,让店主重新烹制,此菜顿时香溢四座。这鲜味因缘起葫芦,至今仍叫做“海味葫芦头”。   《太平广记》中有个“蒸壶似蒸鸭”的典故:宰相郑余庆,清俭有重德。一日召亲朋官数人会食,众皆惊。朝僚以故相望重,皆凌晨诣之。至日高余庆方出,闲话移时,诸人皆嚣然。余庆吩咐左右:‘烂蒸去毛,莫拗折项。’众人相顾,以为必蒸鹅鸭。良久就餐,每人米饭一盂,烂蒸葫芦一枚。见余庆如食美味,诸人只得勉强进食而罢。这则故事,因众食客的期望值过高而显得可笑,也更反衬了宰相郑余庆的节俭美德。   葫芦果实老熟之后,将梗切去,放在水中浸泡,除去果皮腐烂部分,洗净凉干之后,用油摩擦外壳,久之渐成褐色,通体光亮。或匀涂红漆,丹赤可爱。或绘以花鸟、山川、虫兽、年画、佛像,古朴典雅,端庄凝重。我国的葫芦工艺品历史悠久,极负盛名,清代达到鼎盛。民间瓠器品种繁多,工艺精湛。有乐器、挂饰、盆盒、罐筒、鼻烟等等,或针刻或浅描或镂空或浅雕或烙画或彩绘,形状各异,巧夺天工。就连皇宫中,也有专人栽培葫芦,聘请巧匠制作瓠器精品。康熙皇帝还将其作为礼品,送给俄国彼得大帝。在日本,至今仍保存我国唐代的瓢器,上绘孔子等八位历史名人像,画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已是稀世之宝。匠人在掌握了葫芦的生长习性之后,便事先做好各式各样的模具,套在正生长的小葫芦上,待葫芦长大成熟后,就形成预先设计的形状,为制作珍品瓠器定下了框架。这其中就有“挽结葫芦”,民间称之为“系扣”。即让在生长中的葫芦,像两根绳子那样在中间打一个结,使其扭曲相交,并产生奇特的自然效果。现在,这种让葫芦系结的方法已经失传。   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曾鉴定过一对“挽结葫芦”。这两只挽结葫芦,一只为70厘米,一只为73厘米,上部细长,下部椭圆形,中间有个绳子扣,绳结一反一正,互相对称。论品种应是葫芦中的悬瓠,稍微不足的是它的下面不正,不圆,另外有个葫芦结断了,后又粘结到一块的。专家鉴定团的估价是6万元人民币。如无缺次,价值当会更高,真可谓是自然葫芦中的天价了。就是我的那枚翡翠葫芦,其价值恐也难以和它相匹敌呢。   在小城自家小院内,我连种过二年葫芦。葫芦幼嫩时,可洗净做馅包饺子,味道鲜美可口。秋天,精精巧巧的蜂腰葫芦在架上列队老熟,风吹互动,煞是好看。令我不由联想到元朝卢挚的那首《殿前欢》:“酒怀浓,一葫芦春色醉疏翁,一葫芦酒压花稍重。随我奚童,葫芦干兴不穷。谁人共?一带青山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把成熟后的葫芦送给亲朋好友,换来一片啧啧称奇与夸赞,心情也随之美丽。   阳春三月,春风正柔,正是种葫芦的好时节。相邀家人,于庭院闲处,用铁掀把土翻松,丢下几粒葫芦种去,伴着春雨,就有几蔓葫芦在风中慢慢摇大。夏秋时节,就可尽尝美味,就可尽赏葫芦列子乘风的天趣了。说不定,还能长出个神奇的“葫芦娃”来呢。好了,我的星零散碎说蒲芦应该到此收笔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