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红红的冰糖葫芦(四海食话之一)

2020-11-12抒情散文堂珂
文/姜佃友2004年我在深圳待过一阵子,吃过不少冰糖葫芦,感觉味道比家乡的差了许多,虽然山楂来自北方。可能是熬糖的火候掌握得不好,抑或跟南方潮湿的气候有关,松脆程度不够,粘牙。不过精明的南方人在对事物的改造方面,远甚于北方人。在深港大道的沃
 文/姜佃友   2004年我在深圳待过一阵子,吃过不少冰糖葫芦,感觉味道比家乡的差了许多,虽然山楂来自北方。可能是熬糖的火候掌握得不好,抑或跟南方潮湿的气候有关,松脆程度不够,粘牙。不过精明的南方人在对事物的改造方面,远甚于北方人。在深港大道的沃尔玛超市,他们竟然将炸好的火腿夹在山楂中。一下子咬在口里,突兀得很,觉得不伦不类,山楂怎么可以夹火腿呢?人就是这样,一种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对同是一种物质的另一种做法,形成一种本能的拒绝。其实吃过几次后,细细品味,觉得甜中透香,味道还是算不错的。这种大胆的尝试既照顾了不同人的不同口味,对其品种的发展无疑也是有益的。   比如粽子。北方粽子的品种很简单,就是糯米中间包了红枣,或者枣泥、豆沙,味道都是甜的。可是在南方就不同了,除了夹包红枣、枣泥、豆沙外,还有火腿、酱肉、腊肉、豆腐、辣酱、果仁,甚至酸菜、鱼松、鱼片、虾仁、蟹肉都往里夹,味道也多种多样,甜的,酸的,辣的,咸的,五香的,可以说是五味俱全,应有尽有。这与地域和习惯有关系,和性格也有关系。北方人生性豪爽,表现在饮食上,以简单直接的加工为主,但求温饱;南方人性格温和,脑子活泛,善于动脑,简单的东西总要搞出些花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朋友感慨地说:北方和南方人的意识(不止是搞经济挣钱)至少相差十年。哪个超前,哪个落后,不用我说诸位也心知肚明,甚至深有体会。改革开放后南北的差距日渐缩小,但差距还是明显存在着。   在北京待的这几年里,也没少吃过冰糖葫芦,味道似乎比南方的好了许多。每每有了吃糖葫芦的念头,我就到超市和正规商场里买,那里的山楂个头大,糖的火候掌握得好,就是外边粘的芝麻粒也大,价钱在两元到三元之间。和外边小摊上的相比,价格虽然贵了一倍,味道却纯正,吃的也过瘾,痛快,舒心。“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堆”。那些街头流动的冰糖葫芦,山楂个头小不说,还有好多招了虫子,虫粪塞满虫眼,咬一口,呀呀呸,连吐数口,还有吃下去的欲望吗?其次是熬糖的技术不过关,火候掌握得不好。熬糖这一关至关重要,熬小了,粘牙,熬大了,发苦;其三,冰糖葫芦满大街游走,灰尘和细菌纷至沓来,想想就打怵。人要满足自己的胃口,更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身体的安全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尝过很多地方的冰糖葫芦,而味道最好的,还是山东潍坊老家的冰糖葫芦。我想这可能是掺杂了一些感情在里面的缘故吧。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   传说宋光宗赵停的宠妃得了一种不知名的病,不思饭食,面黄肌瘦,御医久治不愈。后从宫外请了一江湖郎中,一纸偏方便轻易化解。郎中开的病方极其简单:冰糖与山楂同煮,一起食用。山楂素有消积食、驱涤虫之功效。可能宠妃长期吃山珍海味吃多了,积了食,此法正对症,故而很快痊愈。后来此法流传民间,为了吃起来方便,人们便用竹签将山楂一个个穿起来,冰糖葫芦就这样产生了。   冰糖葫芦,顾名思义,用的糖应该是冰糖。这才是正宗。可惜流传到现在,不知是冰糖价格贵,还是熬起来费事,蘸葫芦的糖大都以白糖代之。冰糖是以白砂糖为原料,经过再溶,清净,重结晶而制成,比白糖来得纯正,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之功效。用冰糖蘸的糖葫芦和用白糖蘸的糖葫芦味道就是不一样。当然了,这味道需有意识地慢嚼细品,方体味到细小的差别。   用来做冰糖葫芦的葫芦,一开始是山楂无疑,斯为正宗。后演变为小苹果(家乡叫花生果)、猕猴桃、葡萄、金橘、柿子,甚至把整个的菠萝、山药切成块,中间还夹以葡萄干、蜜饯、火腿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这有点类似眼下的经济和文化,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势头。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美术课本上有幅画,一个头扎羊角辫、身穿大红花袄的乡下小女孩,手握一支大大的冰糖葫芦,背景是一片耀眼的雪。一股子喜庆气如雪花飘飘。这是我的一个函授同学画的,他最喜欢吃冰糖葫芦。在完成这幅画的第二年冬,一场车祸夺走了他的生命。我和他同在一辆车上,亲眼目睹了那场车祸的发生。他躺在厚厚的积雪中,雪花簌簌地落在他的脸上,身上,他表情安详,毫无痛苦之状。医院里,铁床边,摆满了亲朋好友送来的康乃馨。我跑到大街上挑了两串最大的冰糖葫芦。红红的冰糖葫芦让冰冷压抑的病房有了一丝温暖,一丝喜庆。这正是阳间所缺少的吧。 此后,每每吃冰糖葫芦,总会想起那幅画,想起那个头扎羊角辫、身穿大红袄的农村小姑娘,想起那串红红的冰糖葫芦,想起我的同学王怀庆,想起这些年漂泊在外的岁月。   活着,还有冰糖葫芦吃,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烦请各位斧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