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一地洋葱

2021-12-23叙事散文陈思侠

一地洋葱一“你好几年没有回老家了,今年回来看看吧。你叔叔婶婶都老了。你该看看他们。”接到母亲电话的哪一刻,我忽然想到,自己真的有6年时间没有回过老家了。哪一刻里,我要去额济纳的行装已经打好,就准备出发了。我慢慢地一件一件掏出了相机、笔记本……
一地洋葱 一
 
   “你好几年没有回老家了,今年回来看看吧。你叔叔婶婶都老了。你该看看他们。”接到母亲电话的哪一刻,我忽然想到,自己真的有6年时间没有回过老家了。哪一刻里,我要去额济纳的行装已经打好,就准备出发了。我慢慢地一件一件掏出了相机、笔记本和剃须刀。是的,该回一次老家了!给约好旅行的朋友们回了电话,拒绝了他们的挽留,我又一件一件装好了相机、笔记本和剃须刀。我应该在老家待几天啊。    我的老家,叫黄花营。在玉门镇最北的地方,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接。
   
   那个记忆里青葱的村庄,亲人们正在一年年老去。    在玉门镇转车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了。开小巴的司机跟我说:“走吧,就这一趟了。”我不知道他怎么会看着我有不愿走的模样,又补充了一句:“每天一趟。真的。老仲今天不在,我是跑黄花农场的,你们人多,我才跑一趟。”我就挤了进去,小小的车厢,硬是塞进了11个人。这么拥挤的车,我是头一次坐。这辆7座的小巴,在乡村道路上像一只颠簸的小船。    车厢里的人,多是熟悉的,他们大声地嚷嚷着——   “这条路,春天总是翻浆,估计乡上没有能力修了。”   “不是有个村村通吗?咋就要老百姓拿一半?今年的收成不好,洋葱烂在地里,臭大街了。还等着明年贷款呢。”   “今年的洋葱,算是种瞎了,一吨160元,收不回来成本呢。眼看着烂在地里头了。”    一路上,我的耳边都嚷嚷着这样的话。我想:这条路,打我小的时候,就传说着要修了,30多年过去了,连一滴柏油也没有见着。倒是铺着的砂石,被年年翻起的泥浆,埋没了一层又一层。但是洋葱,我不知道老家人究竟种了多少,我只知道今年的价格很低,估计也就是能收回成本钱。                二
   进了叔叔家的门,婶婶和母亲正在做晚饭,女儿简特儿说:三爷爷去洋葱地捡洋葱了,我们到地上去看看。女儿一直在城市长大,农村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奇新鲜的。给婶婶和母亲招呼一声,我就带了女儿,到庄后的的地上去。   雨后的村道四处都是泥浆,我们绕了很远,才走进了洋葱地。一大片洋葱地上,好几个人在捡洋葱,他们拎着塑料编织袋,一边捡,一边说:够了够了,一个冬天,两袋就够了,又不能当洋芋吃。新挖出的洋葱,密密地摆在地里。我的三叔就坐在捡好的洋葱袋钱抽烟,见我过来,就说:今年的洋葱真种瞎了!这是你六叔的地,6亩地,除了卖出很少的一点点,这么多的洋葱,全糟蹋了。    六叔正开着农用四轮车,装着洋葱呢。他说:这全是往湖滩里倒去呢。卖不掉,地要腾开,就要挨上浇水了,明年还得种呢。我问他损失大不大?他说:籽种、化肥、农药,连送到收购点的车费,扯不平。去年一亩地有收入7000元的,今年就是一半也行啊,咋就跌的这么低?    我掂起一只足有一斤重的洋葱,那紫莹莹的皮肉,鲜嫩的一掐就出水。但是再重,再鲜嫩,不能给农民带来收入,就是一张白纸。几只羊,慢慢地由麦茬地里游荡过来,可是洋葱刺鼻的气味,又很快让它们转移了。羊,不吃洋葱。这就意味着,跌了价格的洋葱,连草料都不是。    六叔承包地的隔壁,是我一个表哥的承包地,也是6亩地,6亩洋葱。头发花白的大妈说:赔了1万5。连其他地里的收成,都赔尽了。去年看着别人种了挣钱,今年跟着种了,就赔。这种庄稼啊,信息不灵通,就是不行。旁边一位上了年纪的人,跟我说。我认不出他是谁了。他接着又说:你看看,现在能出去的人家,都去玉门镇了,年轻人不愿意呆在这里,宁肯打工也不回来种地啊。我问他:那出去的人家,承包地撂荒了吗?他说这倒不至于,多是包给外地来的移民了。    移民?我知道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市上有禁止移民、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的“三禁”规定。我问他,这里真有移民吗?这个人回答说:不称移民称啥?承包地种着,连老户的房子都买了。这样的人家多吗?我又问他。多啊,快一半人家了。现在一个组里,操着各种口音的人都有。房子卖了,承包地进市场了。 三  傍晚掌灯的时候,我们已经吃过了晚饭。左邻右舍的老人陆陆续续来到了三叔的家中。我们的话题,还是这恼人的一地洋葱。   “有什么好办法吗?不能今年种不准,明年再种不准啊。”    “你看这:准备修房子的、准备买四轮车的、准备取儿媳妇的,都黄了。”   “你说这种瞎的,又不能搁到明年吃。唉!”   “我年初把酒花铲了,种了洋葱。你说说,酒花今年就成了气候,值了大钱。”    大家议论纷纷中,一直沉闷不响的三叔说:“头几个月,就听兵娃子说,他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吨洋葱600元,还是最高的价格,没有人信,都说他看错了,可他一直说没有看错,电视上的,国家的,能错吗?”    “他倒是说过,是真的。”有人附和。    “那你说说,你到处跑,知道得比我们多。我们这样的情况,该咋办?”一位远房叔叔问我。    是啊,该怎么说呢?这里道路不畅通,也没有电脑网络,他们的信息,只是从电视上能够看到一点点。我给他们讲起了金塔农民在网上做生意,卖出自己的农副产品;给他们讲起了肃州区流通大户跑市场找销路;给他们讲起了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的订单农业.......他们唏嘘不已。这些,其实离他们不是很远,但是他们又如何缩短这“不是很远”呢?他们走不出去,年轻人走了,有文化的人不愿回来,他们当中的人,甚至连电脑是啥模样也没有见过。更不要说查信息、找市场了。   我说:“明年开春了,你们到玉门镇,找找村里的年轻人,在网吧查查也行。不要像今年一样,盲目跟风。最好啊,跟加工企业签订合同,这样保险。不了解市场,等运气不成。”   说的对着呢。瞎折腾不行。明年春上,先看信息,再下种,误不了一年的好收成。那个远房叔叔说,他舒展了皱纹的笑脸上,有了一种平和、自信的神采。他递给了我一支烟:侄子,点上。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