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秋意缤纷121】凝视一粒玉米的多种方式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凝视一粒玉米的多种方式
                         高卫国
        起风了,空气里混合着泥土、草木、玉米秸秆的味道,已经粉碎过玉米秆的农田裸露出土地的本色,没有农作物遮挡的乡野显得异常开阔,视野里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尚在不远处的田间忙碌着。
      此时,我正站在自家的田间地头远眺,除了水渠两岸的白杨树挺拔伟岸、绿意依然外,在这飒飒秋风中,枯黄成了乡村大地的主色调。
         一个个金黄饱满的玉米棒子躺在农家院落里,等待着装袋后码在廊下或者摆放在一个特制的铁丝笼子中晾晒。我弯腰整理着几袋已装好的玉米,秋阳照在堂屋墙壁瓷砖上反射过来的光映在我冒汗的脸上。
         我问母亲,什么时候开始犁地,趁着国庆长假,我在家可以撒撒肥料。母亲说:“不急,再等等,一来是等等土地的墒情,二来等你二叔去预约一下犁地的大车,车一到,咱整个这块地所有邻家就一起犁了。”
      母亲问我:“你还记得祥叔不?”近年来,母亲给我讲述村庄里的人和事,总是以这样一个问句开始。我理解母亲,事实上从我考上大学算起,我逃离故乡已经二十多年了。母亲说,你祥叔的老寒腿又犯病了,晚上你吃完饭过去看看。
      虽说我逃离了故乡,但是我每年节假日都会回老家呆上一两天,这个祥叔我当然知道,他肯下力能吃苦,六十多岁了还承包了十几亩地,在土里刨食实属不易。
      记得我暑假回来那次,天已经黑透了,“突突突”几声机动三轮车的马达声飘过,一会儿就听见祥婶儿“咚咚咚”的脚步声到了我家,这声音分明是负了重物才会有的。只见祥婶儿肩扛一个蛇皮袋,手里还提着一个袋子,进门撂下袋子说:“没什么稀罕物儿,这个袋子里的冬瓜你回城时拉走,另一个袋子是在地里摘的马紫菜,明天蒸几个窝窝尝尝鲜。”
       晚上我溜达到祥叔的院子,他家也是堆了满院子的玉米棒子。没有寒暄几句,他唉声叹气地说村里的贫困户也没有轮到他,我问祥叔村庄有几户贫困户,祥叔说,因为咱们县是贫困县,咱们村又是贫困村,政策扶持力度大,仅东半道街就有几十户人家。对于这些贫困户,政府除了每年给交医疗以外还给每户几千元的补助金。
        贫困户早已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了,贫苦户就等于是钱,是经济补助的对象,在乡村这也是面子的象征,说明你可以够着人。也有人为了申请贫困户,主动去哭穷,哭穷是我们这里通常的说法,其实就是陈述自家的劣势,总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如别的人家。
         祥叔哀叹,一亩玉米的收入也仅有千元出头,这半院子的玉米都抵不上贫困户一年那几千元的救济金。我从乡村逃离城市,从未在脑海里进行过这样的价值置换,这一刻,我重新凝视眼前的这堆玉米,我从玉米穗儿绽开的笑颜中,望见了祥叔四季稼穑的艰辛和内心的隐痛。
         村里确定贫困户的标准之一是家里有车的一票否决,我老宅屋后的邻居家里有一辆买卖瓜果的四轮,可是他们夫妻俩依然在寒泉配食、箪食瓢饮的底层挣扎。
         从祥叔的院落回到家,我给母亲提起此事、母亲说,贫困户里也有不着调的。“前街的阿勤你不是认识吗?贫困补贴几千元到手,大吃海喝,没几天就挥霍光了,前天连买麦种的钱都是借他三叔的。”这个阿勤,是我本家的一个弟弟,名字里虽有个勤字,却四体不勤、好吃懒做,三十好几了,连个媳妇也没讨上。
        我突然想起央视《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的话:当前农村的中心工作是扶贫,是一项大的举措,覆盖很广,从扶贫到精准扶贫,扶贫对象是关键。扶贫当先扶“志”、扶贫还需扶“智”,人无志则不立,若“志”与“智”都具备了,何愁不脱贫?
       我在家住了五天,驱车返城时,乡道公路的一侧已有人摊开脱粒的玉米晾晒,我再次凝视眼前的玉米,它变成了一缕思绪,像是驮着乡村所有的苦难向我袭来。一粒粒金贵的扣子,金黄、饱满、瓷实,在阳光下浸润着光泽,透过这光泽我看见了一句诗:在秋天,你注定要与田野来往,仿佛在那里才能收割良心;透过这光泽,我看见了黑暗中的光明和阳光下的阴影,以及隐藏在大地深处的痛。在这个秋意缤纷的季节,我凝视着饱满、瓷实、闪着圣洁之光的玉米,想起了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