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大厂系列之:偷来的生活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偷来的生活


孟大鸣

  
  
                                                
  
  我住17栋四楼。17栋四楼出了丢鞋案,凡住17栋的人,都有双层压力。厂保卫处负责破案的干警说,案子没破前,17栋全是嫌疑人。无端变成嫌疑人,尽管如俗话说,心中无冷病,胆大吃西瓜,但四周总有一种洗刷不清的余光,虫子样,爬在周身,令人不适。贼牯子藏在17栋,17栋人人把个人财产的安全戒备升为一级。案子一破,悬在17栋全体人员头上的石头落了地。
  贼牯子是C(为了不使昔日朋友的名誉受损,名字就用他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代替)。
  我们在心里给有可能是贼牯子的人排过队,就没排到C身上。横看竖看,C都不像贼牯子,不穿剌叭裤,不留长发(那个时代,人们都另眼看这种穿戴的人);我们一同上街,坐车抢着买票,吃饭抢着买单。买次单至少三五块钱,一双布鞋只有两块钱。
  C住我隔壁。我一人坐在窗前看书。他趁我宿舍另三个人不在,轻手轻脚像电影里的小偷,就到了我身后。平时,他站在四楼任意位置说话,四楼人的耳膜全是受害者,四楼的所有空间回荡他的燥音。C从保卫处回来后,四楼的燥音聚然而消,整个楼层寂静得有些尴尬。我们都后悔,没看清C豪爽大方掩盖下的丑恶本质,有一种受骗的愤怒。我们都自觉地和他划清界线,更怕被划为一丘之貉。“孟哥。”我正在看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全身心都沉静在唐吉诃德和风车的搏斗中,身后一声孟哥,我突然从中世纪回到了现实中。C站在身后,我却没一点感觉。
  C 说,孟哥,其实我没偷布鞋,真的不算偷,是天大的冤枉。
  我的眼睛离开书本,回过头,望着C。其实用盯更准确,足有五分钟,连空气都停止流动了。我要说的,从眼神里都表达出来了。不算偷算什么?你也想做孔乙己,读书人偷书不算窃?偷都偷了,还有脸说不算偷,是冤枉?
  C说,孟哥,你应知道我的为人,我是那种做小偷的人吗?求求你,帮我说说,我没有偷的意思,想逗着玩一玩,就把鞋藏在床铺下面,想让他着急,到处去找。后来我忘记这事,上班去了,没想到他找也没找,就报了保卫处。
  我心想,找理由也不找一个有说服力的。我也用车间书记的口气说,谁能证明?人赃俱获,还狡辩。作为朋友,我劝你趁早认识错误,深挖根源,争取宽大。
  小偷的恶名,只用了三十多个小时,就在C的眼角上,刻满了一道道蜘蛛网似的纹路,眼眶里布满血丝。二十多年过去,C当年快要崩溃的样子,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现在想来,C有可能不是故意的,就像他说的,只是逗着玩玩。C说,没想到你也不相信我。说完后,红网状般的眼眶里,流出两注清清的水帘。他默默地,就像来我的宿舍一样,无声无息走了。走时,我见他用衣袖擦拭眼睛。我有点同情他了。我们同一年招工,都是无依无靠的外地青年。三年来相互温暖,原认为是最相知的朋友。一想到那两串长泪,好像我成了受害人,心中一阵难受,又讲不清是什么地方难受。唐吉诃德再也进不了我的脑子里了。
  全厂只有C自己说,他不是偷。C是小偷的舆论,像雪花,半天就覆盖了全厂。我可以想象,大家那种不仅把他当贼看,而且把他当贼防的眼光,像针尖,针针扎在他心上,针针见血。我曾是C的好友,仿佛人们见到我,都用异样的眼光说,你和C原来是好朋友?你真不知道,他有那毛病?那口气,仿佛我的贞操都值得怀疑。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偷油,自己吓自己的狼狈。
  我说的偷,不是常人理解的,月亮被天狗吃了后,地球一遍混沌的黑时,撬室而入的毛贼,而是晨露刚收,空气里还留有露水的清香,上班的人流,像潮汐涌向工厂大门时,借上班人潮的掩护,把工厂用于作生产原料的轻油(燃点比汽油还低)夹带出厂。老工人都是大大咧咧,随随便便,把油壶一盖,穿过门卫值班室,碰上熟悉的门卫还装一根烟,轻松出了大门。我第一次偷油,是学徒期,没老工人从容。
  五公斤的塑料壶,装满轻油后,放在单车后架上,再在油壶上放一件油乎乎的工作棉袄。接近门卫时,心率的搏动突然加速,单车车轮的转速慢了下来,车身也凑热闹似的有些摇晃,我不由自主地用左手掌握单车的平衡,右手朝身后摸索,担心油壶没盖好。心里就固执地浮出一个念头,发现了怎么办?愈怕门卫发现,愈觉得门卫旁有人注视我。
  我用同事传授的出门卫经验,强压住心头的畏惧。同事一再告诫,出门卫时一定要大大方方往前冲,切不可东张西望。同事的告诫,对我的情绪起了安抚作用。心跳明显慢下来,单车车轮的转动带出了一股风的声音。这时,又出状况了,一个带红袖箍的门卫,把我前面一辆单车拦了下来,我心里格橙一下。坏了,门卫要检查。我感觉脸上发烫,估计不发紫也发红了。这时,我只有一条路走,趁上班的人流掩护,冲过去。我仿佛失去了知觉,突然发力,像一个慌了神的汽车驾驶员,踩刹车,却一脚踩到了油门上,一股失控的力量,带着我冲出了门卫。冲出门卫时,车在人流里左冲右撞。撞了一个人,我们车间的同事。他一看是我,只说了一句,你小子跟我有仇?我的状况是想笑笑不了,想哭哭不出。他赶着上班,也没太注意我的表情。那是阳历三月,穿毛衣的季节。回到宿舍,脱下毛衣,背上的衬衣都湿透了。后来,我才看清,拦下的是门卫的熟人,搭便车下班。
  食堂饭菜,见了就返胃。双脚踏进食堂,肚子就饱了,一旦走出食堂,心里冒出无数双饥饿的手,仿佛只要抓到东西都能充饥。那时工厂周围没有小餐馆,三五好友合伙买个煤油炉,买菜做饭AA制。一到吃饭时,单身楼里,饭菜飘香,比双职工居住的家属区还火热。也算当年我们单身宿舍的一道风景。我偷油的任务自然加重了,除自己用,还要供应朋友的煤油炉。历经多次偷油冒险,我历练得和老工人一样,脸不红,心不跳。
  工厂多次发出禁令,不许私事带油出厂。但只见告示,不见动作。工厂定性是带油出厂,偷是我们自己为表述简捷而用的词。朋友的煤油炉没油烧了,就说帮我偷壶油来。我们觉得那禁令是一个慈眉善眼的老人,一点不让人畏惧。有天,禁令突然发了威。保卫处在厂门外,离门卫不到十米的地方,设了一道卡。用油量大增,单车后面的油壶,已换成十公斤的塑料壶。经门卫时,车轮欢快的转动,我吹着口哨,一路欢歌。突然一声,把油放下,两个拦路打劫似的大汉,在路旁窜出来,控制了我的单车前杠。我连糟了,被抓了的意识都没反应过来,单车后的油壶,早成了两个大汉的战利品。保卫处战果辉煌,抓了六个偷油职工。
  进厂三年,虽没当过先进,但也没做过反面典型。这可好,和C一样,全厂扬名了。保卫处的人说,我们的检讨和厂部的批评通报,都将贴到厂门卫旁的宣传长廊里。宣传长廊的框架是不锈钢的,装了玻璃框,头上还有石棉瓦挡风避雨。那时,厂里没报纸、电视等宣传工具,虽有广播,但广播只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再就是会议通知,招领启事之类。把我们的检讨和厂部通报贴在厂门卫旁,有点曝光的味道。一听这种处理,我的双脚就软了,有到了灾难门口的感觉。我怕出宿舍,怕见人,尤其怕见熟人。我怕曾扎在C身上的那种针尖一样的眼光。
  一出宿舍大门,我就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走路。我不敢看旁人的脸,更不敢看旁人的眼睛。这时,有人在我肩上拍了一掌,说,你小子,好文才。不错,不错,真不错。如果我不认识他,真会以为是一个神经病念叨什么。我说你神经,说什么?他说,厂门口看了你的检讨。写得真不错,一篇好散文。文彩好,写得细腻。我一张脸都变成了胭脂色。后来,我又陆续遇上几个熟人,他们笑嘻嘻的众口称赞检讨写得好。
  轮到我接班,推开泵房门,车间主任坐在里面,我第一反应,赶紧逃。我把门推一半,又拉回来。还是没逃脱。车间主任看到我了。进来呀,怎么不进来?我只好硬着头皮进去,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僵着。车间主任的脸上,倒像初春的阳光,笑意中带着温暖感,我才慢慢地放松。车间主任说,我们车间的宣传不愁搞不好了。只怪我官僚主义,放着秀才不用。先讲好,年底总结,归你写了。
  让我预料不及的是我的检讨,成了全厂检讨的经典范文,我也成了写检讨的专家。并不是为自己写。为自己我仅写了那一次,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后来,写检讨是代别人写。第一次代别人写,也是一个偷油被抓的朋友。看他可怜巴巴,把世界上的好话都说尽了,我就替他写了一份。先河一开,凡偷油被抓都来找我。开始我还认真帮他们写,后来我就准备一份,让他们抄,抄了就把原稿还我,谁又被抓,再来找我。

                                                                                         
  
  深圳有家生产牙刷的合资企业,为防止工人偷牙刷,对进出工厂的工人,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搜身。这个厂有个四川女工认为,搜身虽不好,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这样可以证明她的清白。最初工人里确实有人偷牙刷,这是人家的私人企业,偷工厂的东西,不就偷了他私人的东西?深圳还有一家生产假发的外资企业。厂方怀疑工人偷头发。2001年7月30日,下午5时50分,54名女工,集体蒙受了一场人生最大的羞辱。十多个工厂管理人员,其中有三个是外籍管理人员,突然走进车间,喝令她们双手抱头,靠墙站立。吴姓班长出于害羞,用手护着裤子不让搜,管理人员粗暴地将其裤带扯断。湖南籍唐姓女工,体弱多病,双手抱头站立时间过久,不断颤抖,差点倒地。这次搜身,长达一个多小时。
  私有企业搜身,不是深圳独有现象,据新闻媒体披露,上海、成都等城市都有发生。我不是法律专家,我关注的不是法律层面的问题,而是用一个作家的眼光,关注搜身事件隐含的深层原因。这些管理人员,为了捍卫老板的财产,敢于法律不顾。要是让他们回到我在国有企业的那个时代,将如何处置偷油、拿铁丝、灯泡的员工?我有一个同事,当年给我传授偷油经验,后又多次找我帮他写偷油检讨。改革开放后,他跳槽去了深圳。听说一家私有企业当管生产的副厂长。他去深圳后,我们就没了联系。凭那几则私有企业搜身的报道推测,他肯定不敢再偷工厂的东西,也许还加入了搜身者的行列。
                                   
                                                                                          
  
  我写这篇文章时,儿子满了十七岁。儿子呀呀学语,我就开始灌输,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能伸手,伸手就是小偷,就是坏蛋。我给他讲一双布鞋的故事,讲C为一双布鞋所受的惩罚和痛苦。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灌输的。我想,我儿子今后对他的下代,也会这样灌输,也只能这样灌输,这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不分人种,不分族群,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
  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教书的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父亲每星期五,回到母亲所在小学。母亲任教的学校,是个大屋场,和当地民居混杂在一起。我去过湖南岳阳张谷英大屋场,也看过安徽黄山附近的西递、宏村大屋场,置身在这些大屋场里,我的审美感观早已疲惫。我从一个小不点,到成人的整个生命发育过程,无不留有大屋场的印迹。母亲所在学校教室加宿舍,在大屋场里只占了十间房子,其余全部归属于各家农户。除了教书,不分队里的粮食(母亲是国家教师),母亲和大屋场里的农户没有区别,养鸡、种菜、做饭、生儿育女,我六姊妹,除我生在宁乡城关镇外,其他五姊妹都生在大屋场里。
  十月的阳光,像一盆温火。我和大屋场里的小伙伴,在刚收过晚稻的田野里奔跑,在泥土里拾起了足有十多斤重的谷穗。我的成绩不如大屋场的小伙伴,但也足够让我的喜悦和汗渍一起呈现在父母面前。这时,我已懂得鸡和谷子,谷子和鸡蛋之间的关系。我想,这些谷子至少可以让鸡生十个鸡蛋。喜悦和汗渍换来的不是夸奖,而是严苛的斥责。父亲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分钱也不能拿。我说是捡的,父亲说,捡的也不行。父亲要我送回去,我第一次反抗父亲,不送,父亲亲自把我捡的谷穗送到了队里的晒谷坪里。晒谷坪里一坪黄灿灿的谷子。父亲把谷穗送走后,我心痛地哭泣不停。后来父亲用一根竹枝好好地教训我一顿。父亲惟一一次用武力教育我。
  如果儿子看到我在国有企业这段偷油经历,不知他会提什么问题。这段偷油经历,和我对他幼年时的灌输,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是矛盾的。我在给儿子灌输,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能伸手的价值观念时,仿佛没那段历史,也从未生出忏悔念头。这一对矛盾,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按常规推论,不是虚伪,也是人格分裂。然而,我可以发誓,我在教育儿子时,纯是出于真诚之心,没有丝毫的假意。
  我倒了六年班,记不清偷了多少轻油。要是把我们偷出来的油集中起来,数字一定够吓人。每当忆起那段往事,我心中总是很轻很轻,像根鸿毛,无法掂出一种沉重的感觉。C为一双布鞋,二元钱的事,背负小偷的十字架,悄然离开工厂,调回故乡一小厂。今天,那段往事,对C 仍是恶梦?或如我们回忆偷油,一笑而过?一双布鞋,一壶汽油,任何时代都不在一个价值比上。C当年默默离开工厂,我站在宿舍窗台旁偷偷目送他。他背着进厂的黄书包,没任何留恋,倒有点逃跑似的,从工厂消失。当年,我们五个外地青年,在大厂结下互相温暖的情谊。C离开时,我们四人没一个送送他,想起这,心中有一付磨盘压着,压迫感与日俱增。

  
 (原发《散文》2010年第8期并入选《新时期三十年湖南文学精品典藏》散文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