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双廊:唯美的渔港小镇

2020-12-14叙事散文杨义龙
双廊是一个渔港小镇。但在大理洱海周围,它却是最为秀美的,于是它又有“洱海风光第一乡”之誉。双廊在洱海东北岸的洱源县境内,背倚连绵起伏的山岭,面对着一碧万顷的洱海,洱海在这里形成两个弓形的海湾,双廊即是两道海湾之间的走廊。天生营和红山半岛则如
  双廊是一个渔港小镇。但在大理洱海周围,它却是最为秀美的,于是它又有“洱海风光第一乡”之誉。   双廊在洱海东北岸的洱源县境内,背倚连绵起伏的山岭,面对着一碧万顷的洱海,洱海在这里形成两个弓形的海湾,双廊即是两道海湾之间的走廊。天生营和红山半岛则如仙人的两只大足,斜斜地插入洱海中,天生营对面百米处的浅海处,有一个状如梭子般的小岛,当地人叫它“金梭岛”。天生营上聚居着数十户人家,洱海的细浪日日在它的脚下喁喁私语。红山半岛上则建有红山景帝祠,据说供俸着唐代天宝战争中的白族英雄,这里的白族村民们奉之为本主。双廊街则在两个半岛中间。一条环海公路从街中穿过。数百户民风淳朴的白族渔家聚居在这里,他们耕田打渔经商,过着富足的日子。置身在这样的佳境中,每日面对着碧水蓝天,凭栏远眺、听涛而歌,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这本身便是一种唯美的境界。   记得第一次到双廊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与老家在双廊的同学回了一次,轮船载着我们到双廊时天已擦黑,同学和我到天生营上随意走了一刻,那时的渔村很小,岛上一片漆黑,只听同学说,这天生营曾是清朝著名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的水军营寨,想起在大理古城中曾瞻仰过杜文秀的大元帅府,便隐隐觉得有些沧桑。第二天天还没亮,又坐船返回下关,所以对双廊没什么印象。第二次到双廊是从陆路去,从沙坪洋人街出发,坐了好半天“面的”,一路颠簸,一脸的灰,到了那里又忙着工作,所以也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得这地方很小很穷,那些房屋都很陈旧,只是风光极美。这次到双廊,则已明显地感觉到了许多变化,到双廊的环海路已修成了柏油马路,双廊街旧貌换新颜,原本荒凉的金梭岛摇身一变为南诏风情岛笑迎八方客。加上本色的美,就更加令人心仪了。   走在狭窄却极富民族风韵的街道上,耳畔是浓郁的白族乡音,眼前是穿着白族各色服饰的人们在悠闲信步,心中也涌上了一缕闲适,在这冬日的街头,真想坐下来,好好地晒晒太阳。在街口,有一株参天而立的大青树,大青树是一种高山榕树,是白族人家的神树,一年四季绿意婆娑,在这海边的小街上,这株神树成了这桢风景画中的点睛之笔。   从小街往南走,便是风景最为入眼的天生营。从远处看天生营,只觉得上面的人家全浮在水面,让人有些担忧,如果水一涨,就有被海水淹没之忧。走到岛上,却是另一番气象。岛上人家屋舍俨然,曲径相通,还有古旧而高大的门楼立在村前,昭示着它久远的历史。从村中可以直通到海边,那里堆积着许多巨大的礁石,在礁石缝中还顽强地生长着一种榕树,须根虬曲,点缀着海边的风景。在这里,可以远眺海对面的周城,闻名中外的蝴蝶泉就在那里。坐在礁石上,可以静静地听那些海水吻着礁石的呢喃。或是任那和煦的阳光照着盈盈的海面,自己躺在温热的礁石上,闭上眼睛,那真是人间的美事啊!   在红山半岛上的景帝祠前,我在海边坐了下来,这一段的海水极清极浅,可以看到海底的沙石,水底长着许多柔绿的海藻和苔藓,在阳光的折射下,这些苔藓显得生机盎然,翠色欲流,一排排水柳还斜斜地立在岸边的浅水中,此时正是冬季,那些柳树已掉光了叶子,反而显得更加柔弱。   从天生营或是红山半岛上看出去,对面最为显眼的就是南诏风情岛了,在双廊这个弹丸之地,不论怎么说,南诏风情岛——也就是乡民们口中的金梭岛可说是重重的一笔,因为它是云南省24个精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大理旅游团队定点必到的地方,这个岛立在海水中,就如一艘硕大的轮船静静地泊在那里。从荒岛一变而为精品景点,其中的人文因素是可想而知的。那耸立在岛上福星广场的汉白玉阿嵯耶观音像有数十米高,是全国最大的观音像,单是将那些石料运来也要颇费周折。还有岛上的一些珍稀树种、太湖石群落,都是从外地运来移植的。紫砂石浮雕观音幻化造像和金线描的张胜温画卷以及本主广场则是这里最为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大理地区的起源、风俗和本主图腾崇拜现象。也是大理民族文化的图解通俗演绎。可以让游客在短时间内对大理的民族历史文化有了一些表层的印象。为了吸引游人,建设者们煞费苦心,从一草一木至每一所建筑,都体现了巧夺天工的匠心。南诏风情岛的开发,也带动了双廊镇旅游业的发展。现在,站在岛上,既可面对烟波浩渺的海面极目远眺,也可独坐海景别墅小憩品茗。只是其中滋味,各人却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渔村,双廊的美是与生俱来的,是无与伦比的。仅以自然风光而言,有山有水有树有岛有人家,无须雕琢便已入画。这里民风淳朴、人文蔚起,生机盎然,置身其中,不禁令人心旷神怡,离去,犹自常常想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