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谁的西河

2020-12-14叙事散文杨德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49 编辑

谁的西河杨德记我们这里的河流,和我们所有的村庄一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南河,在村庄之南的边缘,紧靠光滑的水泥路,流向应该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49 编辑 <br /><br />谁的西河
杨德记

  我们这里的河流,和我们所有的村庄一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南河,在村庄之南的边缘,紧靠光滑的水泥路,流向应该是南河、永隆河、汉江、长江。南河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是遥远的影像。而西河,只能算是南河的一条支流,它紧依农家,由北向南的走向,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水源。

  西河是如何孕育着我们的村庄,你绝对看不到张牙舞爪的灰尘,以及那些色彩各异,到处飞扬的垃圾。湿润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尘土落在你的臂膀上,永远不会有针刺的疼痛,像温和的手,带着茧子的摩挲。青草爬满河岸,挂着露珠,像呱呱落地的婴儿,期待、渴望,和呼喊。还有树,一些高大的树,在屋前屋后、田园、河边,伸向高空,触及远方。农家疏密有致,走出去,田野辽远空旷。我体会到,气氛是和谐、愉悦的。大杨树下,一群人,头上戴着草帽,手里拿着镰刀,他们坐在土道听途说上。这样的时光,正一点一点地潜入他们的体内,在肉体中,在内心深处,像初春的阳光一样渗透着。有风,从南边的田野吹来,掠过树梢,房屋,以及我们的头顶,还有卧在树荫下的老黄牛。

  一个村庄,人畜,以及草木,它们会以怎样的方式生存,能够见证的老人们终究还是要消失。关于西河的点点滴滴,一位教过的私塾先生说,从他记事的时候,这样的河流,和所有的沟渠深壑,就已经定格在我们的村庄。只是砍伐了一些参天大树,村南边的两条小道,用篱笆围起来,变成了菜园。还有跑过土匪的张家,解放后就地正法,已无烟火延续;村东新挖了一口池塘,从前养鱼,现在变成藕塘,如此等等。

  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湾子,呈椭圆形。我家面向东方。开后门,左边的斜对门,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承包西河的人。我一直错误地认为,张明东并不是那种勤劳的人。他的老婆有肺结核,终年病恹恹。孩子叫张华,比我小几岁,不管春冬,鼻子里总有让人恶心的鼻涕流出来。家中随意且杂乱。在乡村,对家庭的收拾是一大主题,这是别人评价是非的重要标准。但张明东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与我们有所不同,像一只张狂的大鸟,独自在天空翱翔。张明东长得矮胖,圆脸,说话大大咧咧。每当他说话时,他的儿子便站在旁边,流着鼻涕歪着头听。我们大多不以为然,不自觉地便把他孤立起来,我们只对他承包的西河感兴趣。

  西河中间有一个小岛。以小岛为界,南面种了莲藕,每到夏天,碧绿的荷叶遮掩整个水面。据说这样可以在年底收获脆嫩的莲藕,关键是对于养鱼也有作用,因为藕叶,想偷鱼的人,要想抛下鱼网,并非易事。八十年代的乡村,餐桌上能有一碗鱼作为菜,那一定是有贵客光临。我们都盼望张明东穿上那件水中劳作的胶衣,看他背了鱼网,跟在身后,看水中的泡泡,看鱼网晃动的弹性,心里跟着着急,盼望有大鱼出现。我所见到的西河最大的鱼,一个提篮都没有能装下,那草鱼嘴里还有三个鱼钩。张明东有一个手提的蓄电池,有时夜里会出来巡逻西河。西河鱼肥,村里的年轻人,常有自己买了鱼杆,偷偷在灌木丛中垂钓。我的一个堂兄,在一个国庆节的假日,游泳到河中间的小岛垂钓,不出半天,便收获十多条红鲤鱼。对于同村人到西河钓鱼,张明东一般好言委婉相告。有一次,一个外村人来偷鱼,张明东去理论,结果被对方推倒在水中,张明东一气之下,回家拿了火药枪要去拼命,被邻居劝阻。

  张明东的妻子死得让他措手不及。在一次麻将后起身下台阶,一步没有站稳,倒下去就断气了。妻子娘家来大闹,停尸三天,质问怎么就死得不明不白。请来医生验尸,说肺柄因为跌倒而断裂,导致突然死亡。一个家庭,不管贫穷富有,亲人的离去应该是最大的打击。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很少看到张明东开着他的手扶拖拉机,去运回一车车的鱼苗。莲藕的残根还在继续生长。再后来,张明东低价出卖房屋。据说搬到县城。最初他回村几次,气派十足,却极有礼貌,村里人也对他敬重有加。我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在县城看到张明东,他比先前更胖,腆着肚子,头发梳得光亮,他已经不能认出我。很多时候,很想出现他乡遇故知的场面。但我看到的是,我们从村庄走出去的人,很少有机会遇在一起,有时一辈子也不会相遇一次。即使相遇,大多也互不相识,或者毫无印象,说到村庄,说到我们的西河,也许我们会找到一个久远的熟悉话题。

  同姓本家的钱哥承包西河的时候,我已经上初中。钱哥个头高大,身材魁梧。钱哥因为盗窃进过监狱。他回来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承包了西河。他在西河边做了一间红砖瓦房,很快找了一个外村的女人,并生下一个儿子。我们放假也喜欢去钓鱼,但都惧怕,钱哥毕竟是从牢房出来的,他说话从来都是大声喝斥,气势汹汹。他喊我母亲幺幺,我和母亲一起走的时候,钱哥和母亲打招呼,声音温和,极其尊重。我猜想他性格的另一面,也有着人格底线的善性。他家中,床、饭桌、椅子、炊俱,简陋得感觉空荡荡。我很少回家,后来,钱哥搬家一次,离开西河,他终究没有张明东的踏实与精明。西河也成为乡村自然河流。西河南北两头的石桥坍塌,河水毫无眷恋地流失,有一段河岸,在一次大雨过后,几棵小树被连根拔起,只看到数米长的河岸缺口,像人身上的伤疤,没有谁肯治愈。

  一次骑车经过,却已无路可走,河岸断裂,只好原路返回。河水渐浅,依稀看到混浊的河床,一群鸭子缓缓游动,一切安静。像病痛之中,张口却无言诉出。对于西河的变迁,竟生出丝丝感伤。草药童年的生活,因为西河,像调色板一般,留下斑斓的记忆。我看到西河岸的土路逐步演绎为菜园,在夏天,不再有伏卧的老黄牛。水源渐失,干涸就在咫尺之间。像一位老人,风烛残年吗?燥热的夏天,我一直喜欢在河水浸泡,西河曾经保持的清洁与清凉。我的认识是,西河河床平坦,深度适中,河水清爽。在家门前的池塘里,现在已经生出清苔和水草,我极少在那里玩水。在更早,我的同班同学小平的母亲,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跳进水中结束了她的生命,她应该知道,家中还有四个孩子,只是因为对老大的失望与绝望。另外一个是我的同门老爹,因为夫妻争吵,用一瓶农药在池塘边了却了所有的痛苦。在西河,我以为能够远离这些,像童话故事中的魔鬼,哪怕是梦见也是一种伤害。

  到西河游泳,一起同龄的确有昌成、在祥、小平和我。昌成家很早就做了二层小洋楼,他的身上总是整洁干净。我们放学经过西河,昌成总要挽起袖子,在河里洗手。他手掌红润,白白净净,我们取笑他,像个小姑娘,他便红着脸回骂,你、你、妈才是、个姑娘。他儿时口吃,我们大笑,追问他说的什么,能不能再说一遍呀。昌盛是独生子,初中没有读完,他父母便张罗着给他娶了媳妇。在祥最内向,和昌成家隔两家。他家是村里唯一的老式房屋,进门的堂屋里还留有天井,直到现在还是如此。他家四世同堂,那时就已有侄儿叫他叔叔。夏天,我们只穿条短裤,他却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有几次我们三个合伙脱他的裤子,拉他在西河中游泳,但他捏了拳头就朝我们身上捶。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得了鱼鳞病。他父母带他看了很多医生,长大后才稍有好转。参加工作后,他父母说我们工作的地方相隔不远,我兴致勃勃地去找,没有结果。直到现在,没有一点消息。小平是前文中提及的他母亲跳水自杀的伙伴,他在我们中是年纪最大的。小学四年级失去母亲,初中一年级辍学到北京打工。我们后来通过几封信。听同村人说,他在那边就是混日子,黑白两道都认识,挣多少钱花多少钱,现在还在一个人闯荡北京。他说现在哪有脸回村呢?要混个样子才能回家。

  我知道,西河之间的很多人,像鸟一样,在别处的天空飞翔。成长似乎就是一种慢性的离别。眼前浮现出西河的淤泥,黑色,肥沃,高密度。村庄的天空,仍旧有飞鸟鸣叫,轻风一阵接过一阵。村庄来来往往的人们,是不是都像西河的流水,承前启后。我脑海中那些沉淀下的淤泥,更像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场景,却是精华,是时间流逝后的遗迹。

(2006 . 3 . 2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