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嗨,请接受我一个拥抱

2020-11-27叙事散文若荷
近日从报上看到一则新闻,某地青年有组织地走向街头“陌生抱”。晚上一边用餐一边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着同样内容的即时报道。时令虽然已是初冬,路边的树木有些萧条,然而镜头下的城市一角,却显得格外热闹。 到处人来人往。各国人等高矮不齐,肤色各异,穿
   近日从报上看到一则新闻,某地青年有组织地走向街头“陌生抱”。晚上一边用餐一边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着同样内容的即时报道。时令虽然已是初冬,路边的树木有些萧条,然而镜头下的城市一角,却显得格外热闹。   到处人来人往。各国人等高矮不齐,肤色各异,穿着或单或棉流行的服装。他们有的显出行迹匆忙,有的则表现出少有的悠闲。和往日不同的是,在繁华的街道和广场上,多了一些高举“抱抱团”字样的牌子的男女青年。他们的出现,令城市的一角立刻热闹起来。本是面无表情的路人,一改万事漠不关心的眼神,纷纷站立一旁怀了好奇观看。时有往来的陌生路人走来,张开手臂给那些青年学生们轻轻的一抱,双方面对时会心地一笑,然后开心地,脚步轻盈地离去。也有些放不开手脚的,对“抱抱团”显的不好意思,好奇心是有的,然而,当那些青年准备向他们走去“抱抱”的时候,他们却绕身羞赧地一笑闪开了。   看得出来,那些经过“抱抱团”的人们,在这一方式的行进后便激动起来,面部表情一下生动了许多,那些平日冷静如水的眼神,这时竟然漾起一丝淡淡的温情,早上的阳光正逐渐变暖,就连生冷的街道和马路以及两边的树木,都仿佛变得温暖生动起来。   我不知道“抱抱团”是怎样产生的,但我打心眼里喜欢。 许久以来,工作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充斥了每一个日子,致使精神一天比一天紧张,烦扰也铺天盖地,越来越多,一颗心几乎板结,一张看似平静的脸,越来越失却了平和的状态。生活却意外地繁复起来,焦虑起来,升职,失业,离异,分别,等等一切累及心身的事情一桩桩打身边走过,不停地分割着我们短暂的生命,将我们曾经用心筑成的快乐城堡逐渐摧毁,取而代之的是行将麻木的心灵。   而“抱抱团”的这一行动,正好打破了那种人为的距离,把陌生的感情连接起来,给需要依靠的孤寡、朋友一个心怀的暖。据说那些拥抱陌生人的成员来自一个网络自发形成的组织——“抱抱团”。通过与陌生人的拥抱,他们想要看到绽放的笑容,传递彼此的温暖,提倡人文关怀,从而向冷漠的人心说“不”。尽管,这个“抱抱团”只是一种形式,但是谁能说,它不是以此驱逐人与人之间心灵隔阂的美丽之举呢?   后来从资料上看到,它起源于美国,它的“自由拥抱”主题是“爱与分享”,这一活动来到中国之后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抱抱团,其主旨也作了中国式的延伸——让那些原本擦肩而过的人们,因为这样的活动影响,开始对素不相识的人们真心微笑。然而,当“抱抱团”的青年们真正走向街头,许多人却发来疑问,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与陌生人拥抱的方式不符合国人习惯,拥抱也不能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因此“自由拥抱”是关怀还是作秀值得怀疑。   只要能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抱抱”有什么不好?   曾经从事过幼儿教育,记得当年有过这样一个幼儿家长,她不知从哪里学到的育儿知识,说是从小不要抱孩子,只要孩子会走会跑,就让他们自己走去。于是,她学会了,从来不抱孩子,就是孩子跌倒雪里,也不会亲自把孩子扶起来,抱在怀中,安慰一番,而是眼看着别人抱起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最终哭着自己爬起来。   我知道这样的教子之心是好的,但我却以为,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太过单纯,不抱孩子并不能就树起孩子的自立能力,相反,这倒有可能让父母与孩子之间拉上亲情的距离。“不抱孩子”这一说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应该有一定的区别:如果孩子太过嬴弱,需要母亲的怀抱温暖,如果孩子想在母亲的怀里撒娇,感受母亲的心跳,如果孩子跌了一跤正疼痛的严重,需要母亲的安慰,那么,做父母的还是对孩子马上抱抱的好。   那个孩子的家长虽然从不抱孩子,我发现她的孩子也不是多乖,自立能力也不是很强。可见她只遵循了一种形式,而没有正确的引导,其方式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也许是职业使然,我最怕那么小的孩子,眼睛里就流露出大人一般的冷寞,还有他们在陌生人面前投过去的那种陌生而又惊恐惧的眼神,总感觉那深深的无助刀尖一般割伤我的目光,我因此对那些孩子爱怜尤加。我说的这个孩子后来我就经常去抱,在幼儿园里,上课他精神不集中时,或着午睡前他不肯躺下,我便领他到院子里踢球。有时兴致来了,我会扶拥着他站在幼儿园的花池上,看高高的花墙外面开着的三月的桃花。而那个孩子,也是那么可爱地紧紧依偎着我。   仍然是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短文,那是反映国外生活的一篇生活类的文章。文章说,国外妇女生孩子,医护人员都是把刚出生的婴儿托向妈妈的怀抱,让她抱着自己的婴儿近一个小时,才把孩子带到育婴室。目的是以此让刚刚离开母体的婴儿通过另一种方式倾听到母亲的心跳声音,感受母亲怀抱的温暖,得到如同安居子宫的安全感。这是一种子宫与体外的过渡方法,我是非常赞赏的,我以为,这样的孩子长大成长的过程中才不致胆小、脆弱,和缩手缩脚,会拥有一个活泼开朗的性格,生活里充满了阳光。而我们做母亲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样一个活泼开朗的性格,生活里充满了阳光呢?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惟一的家产。”说这话的不是哲人,而是我的父亲。他一生经常对他的同事和朋友们说的话,就是他有几个无价之宝,当有人问他积下多少财富时,他就会把五个儿女的名字一一唱和出____华,珍,明,春,一个都不会少。至今我还记得父亲当时那骄傲的神态。   然而生活里不尽人意的事,却是太多太多,这些不如意的事情,给父母增添了多少烦恼,又有谁知道?又有谁知道,这些不尽人意的事,只消用一个拥抱,也许就能释解父母痛苦的伤心与绝望。   就在这几天,我们这里一个花季女孩溺水死去。我不想知道她是怎么死去的,尽管这一事件引得好多人在猜测。就在邻家大嫂躲在墙角猜测的时候,我匆匆走开。我实在是不忍,不想,听到关于那个女孩的情况。自杀?他杀?不管怎么样,这两个结果我都不想听,不想知道,并且在心里努力排斥着这一结果。我情愿,在虚拟的脑海里,她仍然闪现着美丽的微笑,还是那么乖巧可人。   关于她死去的前夜,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心痛不已,令人顿足惋惜。在她溺水的前一个晚上,她与母亲发生了争吵,内向的她,在晚上睡觉时从不与母亲一床的,这时竟然主动跑到母亲的床上。不同的是,她一直与母亲背对着背,一个晚上亦不和她母亲讲话。她从小是不与母亲同睡一床的,那天想来真的必有些蹊跷。现在人们谈起来,以为是一个临行前的预兆。她因睡前与母亲生了气,虽然一床睡了,却也不与母亲说话,一直没有说话,就这么背对了背,整整一个晚上。   我却在想,如果那个母亲,看到身旁的女儿久不言语,可不可以把闷闷不乐的女儿抱一抱,主动与女儿谈心交流,消除怨忧?可不可以给女儿一个拥抱,给她脆弱的心送去一些温暖,送去做为母亲所应该给的一些宽容?然后母亲与女儿,在冰释前嫌后安稳地睡去。这样,那个女儿在第二天的早上也许不会那么轻易地选择死亡,不会把花一样的生命推向悬崖深处,她毕竟涉世太浅,心灵太脆弱了,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刀一样刃向她的父母的心脏,使原本很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化解的一件事,变为她的父母心中永远的伤,永远的痛。   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已成为某些学校和家长教育下一代的“金玉良言”的今天,渴望关怀、拒绝冷漠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无穷近也可以无穷远,拉近彼此的距离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渴求。我这里说的“抱抱”,进行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延伸而已,因为拥抱,不仅是满足这种心理渴求的一种“另类”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让世界没有隔阂,这才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更进一层,对那些不懂“抱抱”关怀的父母,不要等到最后不能弥补时才去悔恨!   著名作家刘墉说:“生命本身,无论它怎么呈现,都有真实的力量,无论它多么微不足道,都是不能承受之轻!”只要你有一颗善良之爱心,只要你还有一双伸展的臂膀,只要你拥有爱的胸怀,可不可以对你身边的亲人、朋友、陌生的路人,投以温暖的、关注的目光?并向那些陌生的或熟悉的,特别是那些需要关心的老人、妇孺,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人间最美的情感浇灌心灵的沙漠,让人间真情在我们的心中作出层层的传递,让那些爱燃烧成熊熊的火炬!   爱与被爱的交流,是高尚的情感表达。拥抱作为一种心理需求和生活的需要,应该得到提倡。我们的民族偏向保守,很多时候‘爱’字羞于启齿。但是民族的传统也并非不可以改变,在因人而宜的前提下,只要对生活又积极意义的行为,我们都可以学着接受。如我也参与这个行动,我会坦然这样对每个人说:“嗨,请接受我一个真诚的拥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