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点铁成金”与“生吞活剥” —— 仿拟修辞格趣谈

2020-12-14叙事散文温毓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5 编辑

          “点铁成金”与“生吞活剥”    [随笔]—— 仿拟修辞格趣谈温毓峰就诗文写作而言,“点铁成金”与“生吞活剥”都是用来比喻套用他人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5 编辑 <br /><br />          “点铁成金”与“生吞活剥”    [随笔]
          —— 仿拟修辞格趣谈
             温毓峰
  就诗文写作而言,“点铁成金”与“生吞活剥”都是用来比喻套用他人句法格局的成语。所不同的是,前者贵在创新,后者拙于抄袭。
  “点铁成金”由“点石成金”演化而来。晋人葛洪的《神仙传》里有一段关于晋时旌阳令许逊点石成金的故事,说这位许县令因老百姓缴不起田赋而施用法术,点石成金,足额上缴了田赋,被老百姓称为“许真君”。后来人们把巧妙修改他人文章或有创意地套用他人诗文章句比喻为“点石成金”或“点铁成金”。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里说:“文章虽不要蹈袭古人一言一句,然自有脱胎换骨等法,所谓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邵博在《闻见后录》里也说:“黄鲁直称杜老诗,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周紫芝在《竹坡诗话》里也说:“东坡用乐天语,作小词,非点铁成黄金手不能也。”唐代诗人贯休也有诗道:“安得龙猛笔,点石成黄金。”江西诗派宗师黄庭坚一度强调书本知识,要求“无一字无来处”,提倡“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可见,点铁成金之法早已被人们所接受,且推而广之。
  而成语“生吞活剥”,却道出了套用他人诗文章句的另一种拙劣手法,成了剽窃抄袭的代名词。据《唐诗纪要》载:唐初,枣强尉张怀庆不学无术,专爱抄袭名人诗句冒充雅士。当时朝廷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诗:
    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态,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只在每句前面硬加二字,变成“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态,来时好取洛川归”,竟说成是他自己的创作。
  张怀庆的作法引起大家非议,成了笑料,有人讥评道:“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张昌龄和郭正一,都是当时以文词著称的朝廷大臣。后来人们便把生搬硬套、剽窃抄袭他人诗文章句的作法比作“生吞活剥”,历来为人们所唾弃。
  对人们有益的,人们推而广之;对人们有害的,人们唾而弃之,这自然在情理之中,于是点铁成金之法就演变成了汉语修辞的一种定式,现代语言学家叫它仿拟修辞。
  所谓仿拟,就是仿用旧的语句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修辞格,也叫套用。这实际上就是“旧瓶装新酒”之法,巧处在于“袭其句法格局而新其意者”。仿拟者往往能笔下溢彩,锦上添花,奇葩纵放,妙趣横生。
  如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历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却原来得之于北朝文学家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华林园马射赋》)。
  《滕王阁序》中另一个名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却原来得之于东汉新息候、伏波将军马援的“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豪言壮语。可见王勃学富思聪,信手化用,遂成佳句,堪称旷世奇才。
  无独有偶,宋代林和靖(林逋)的化用手法就更高明了。他把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诗,只改二字,便有了咏梅诗的千古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宋白石道人姜夔摘取诗中两个词语创《暗香》、《疏影》词牌,自作新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咏物词。张炎在《词源》中评说道:“诗之赋梅,唯和靖一联(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故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司马光在《温公诗话》里也赞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之体态。”宋人王慕漪的《梅》,也说到了林和靖: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和靖由此一联的成功而声名大震,而原作者江为其人其诗却至今鲜为人知,此皆和靖有点铁成金手者也。
  再如李白《行路难》中的几个名句:“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原得之于晋吴中张翰(季鹰)的“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原得之于南朝宗悫。宗悫少时,叔父宗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见《南史·宗悫传》),为人称道。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原得之于南朝诗人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拟行路难》之五)
  “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也得之于鲍照的“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得之于鲍照:“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一代诗仙李白一生踌躇满志而至终大志未酬,临终长歌当哭,作《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诗的开头两句与一代豪雄项羽英雄末路、垓下悲歌的头两句如出一辙,何其相似!《垓下歌》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豪气,诗仙雄风,交织成一曲响彻云天的交响乐,万古不息。同样的慷慨激昂,同样的悲壮苍凉!同样的愤愤不平,同样的临终悲歌,仿佛太白跨越千年时空,与项王相拥怒号,剑指苍天,大放悲情!如此异曲同工,足见李白深得项王豪气而化之。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的陆游、杨万里,在创作中经常互相学习,巧妙化用。放翁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显然脱胎于诚斋的“溪回谷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晚归遇雨》)。而诚斋此句又仿拟了“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的“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秋日》)。
  陆、杨生活在同一时代,陆长杨二岁又晚逝四年,因此,也许有人会对这两首诗中谁仿拟谁提出质疑。但是,从陆诗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句来看,该诗应为他晚年之作,当在杨诗之后,可推断是务观仿拟庭秀。而就上述三联诗的思想艺术而言,陆诗远在秦、杨诗之上,成为人们比喻绝处逢生的常用语。而陆、杨的这两联诗,与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联系,又不无仿拟痕迹。却是放翁匠心独具,兼取众长妙化出佳句。
  再看清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一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中的后两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显然脱胎于杨万里的“落红满路无不惜,踏作花泥透脚香”(《小溪至新田》)。
  民国学者于右任有诗曰:
    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低徊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
诗的首句,显然取自宋代诗人王令《春怨》诗的末句,却将“东风”改了“春风”。《春怨》诗曰:
    三月残红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亦不乏巧化妙用之句。他的“人生易老天难老”(《采桑子·重阳》)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两句,都取自唐代诗魁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他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沅溪纱·和柳亚子先生》)这新时代催生者冲破黑暗迎接光明的最强音,也取自李贺的名句:“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
  鲁迅先生对国民党政府在东北沦陷、华北告急的形势下,要从北平迁走古物,却不准大学生逃难的恶行也巧妙地运用了仿拟修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文中说:“费话不如少说,只剥崔颢《黄鹤楼》诗以吊之,曰——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门前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崇实》)。崔颢原诗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人崔颢的这首诗,曾使大诗人李白叹为观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人严羽认为:“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清人沈德潜评道:“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随擅千古之奇。”这首诗作为律诗,尽管颔联出句第四字“去”和对句第五字“空”失律,“空悠悠”犯“三平调”,为律诗之大忌;“黄鹤”一词三次重复,“去”、“空”也重复,律诗一般避之,但其余诗句韵律和谐,规则严谨,全诗意气贯通,情景交融,实为上品。不说它是破格的律诗,还能说是什么?
  源于1976年4月5日清明节的《天安门诗抄》中,有一首仿拟唐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成的诗:
    清明时节泪纷纷,八亿人民恸断魂。借问怨从何处起,红墙里面出妖精。
  这天正好是清明节,作者于是仿拟杜牧《清明》诗而创新意,抒发了人民沉痛悼念周总理、无比痛恨“四人帮”的悲愤心情。
  凡此范例,就象夜空的繁星,多得举不胜举。它们是古今文人灵活运用仿拟修辞的结晶,是人们广采博览、引经据典、慎思明辨的钻研精神和巧化妙用、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艺术技巧的充分体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然而,运用仿拟切不可脱离实际,胡拉乱用。要知道仿拟失败的例子确也比比皆是,除了生吞活剥者,亦不乏名人高手“点金成铁”、弄巧成拙者,闹出许多笑话。
  如王安石仿拟南北朝诗人王籍诗句的事。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本来是公认的寓静于动、以动衬静的典范,偏偏地拗相公自出心裁,闹出个“一鸟不鸣山更幽”来。他先在一首七古诗中就说:“古诗鸟鸣山更幽,我意不若鸣声收。”果然,他在作《钟山即事》时,竟反其意而用之,将“鸟鸣山更幽”硬是改成了“一鸟不鸣山更幽”。这首绝句是: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荆公的反意仿拟,招致诸多非议。黄山谷毫不留情地嘲讽道:“此乃点金成铁手也。”明代诗歌评论家王世贞则一针见血地指出:“鸟鸣山更幽”本来是反“不鸣山幽”之意的,这拗相公实在是拗得过了分,把人家的点铁成金句还原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哪里还有一点趣味可谈呢?实在是可笑。王世贞此论颇有见地。而王荆公的失误,就在于没有把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透。
  至于宋人寇准取唐人韦应物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扩展成“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春日登楼怀旧》)的手法,也没多少创意,倒有支解之嫌,实不足取。
  鉴于此,我们在运用仿拟修辞时,必须做到目的明确,寓意深刻,见解独到,说理透辟;用得贴切恰当,适度得体。千万不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他人现成的词句;更不要做“点金成铁”,弄巧成拙的蠢事。只有这样,才能将这种汉语传统的修辞手法,用得恰到好处,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意境高远,色彩斑斓,更好地吸引和感染读者,增强作品的生命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