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大地上的舞者

2020-10-03叙事散文花落无声
您见过这样的舞蹈吗?在马路、在村口、在大街上,随便一个开阔处,一群群衣着鲜艳的舞者,随着鼓乐节奏,手拿小鼓、棒槌、伞等翩翩起舞。舞者高亢激昂,观者如痴如醉。正月十五前后,如果您到商河来,便会听到一阵阵鼓乐声响,自四面八方而来,忽远忽近,有急
  您见过这样的舞蹈吗?在马路、在村口、在大街上,随便一个开阔处,一群群衣着鲜艳的舞者,随着鼓乐节奏,手拿小鼓、棒槌、伞等翩翩起舞。舞者高亢激昂,观者如痴如醉。正月十五前后,如果您到商河来,便会听到一阵阵鼓乐声响,自四面八方而来,忽远忽近,有急有缓。您若有兴趣到乡村走一走,便会随处遇到这样一些大地上的舞者。这就是商河鼓子秧歌。   村村有秧歌,人人皆可舞,这不是艺术夸张,而是商河正月十五时的真实写照。过了年,等亲戚走得差不多时,把大鼓往大街上一抬,好事者“咚咚、跄跄”地敲起来,村民们听到鼓声,饭也顾不得吃,就急急忙忙跑出去,根据自己的爱好,到“秧歌头”那里领取一只小鼓,或者一把伞,或一个棒槌,女孩子则是彩色的头饰和服装。大家拉开了架势,圆起了场子,随着鼓点跳起来。一支秧歌队就拉起来了。   为什么要拿鼓子、棒槌和伞呢?这要追溯到鼓子秧歌的来历了。商河地处黄河岸边,长期遭受黄河泛滥之灾,商河百姓在长期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抗洪胜利抢墒撒播之余,情不自禁拿起手边的工具,手舞足蹈,表达喜悦之情。所以,鼓子秧歌又叫“伞鼓舞”。商河人代代相传,经过千百次演练,便形成了今天这独具艺术魅力的鼓子秧歌。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大鼓一响,众人齐舞,颇为壮观,为节日增加了不少热闹的气氛。但鼓子秧歌的魅力,又绝不仅仅是热闹。您只有用心看,才可以看出一些独特之处来。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可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但无论人多人少,舞起来都是齐齐整整,动作潇洒大方,队形变幻多样。鼓点的节奏,时快时慢。快者,有轻快、激烈之分;慢者,有沉稳、舒缓之别。再看那伞的持法,也有几种:有的抗在肩上,有的抱在怀里,有的举过头顶。舞起来,有的潇洒翩若惊鸿,有的刚猛如虎下山,有的活泼似鱼儿戏水,只见一把把流光溢彩的伞,被舞得上下翻飞,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伞”是队伍的核心,舞伞者又叫“头伞”,一般有八人,身穿白色衣衫,形神飘逸,是整个秧歌队的领军人物。鼓子则是队伍的主力,身穿黄色衣衫,多为青壮劳力,舞起来威武雄壮,令人心神激荡。持棒槌者是另一种风格的年轻人,动作更加轻灵活泼,显出了年轻一代的朝气。而那些身穿彩衣头戴花饰的女孩子们,被称为“花”,在秧歌队中灵活地舞蹈穿行,为满是阳刚之气的秧歌增添了许多妩媚。一个头伞可带多个“鼓子”“棒槌”和“花”,视人数多少而定。头伞带着身后的队伍,根据鼓乐的节奏,变化出多样舞蹈形式。一会是“双龙戏珠”,一会是“群英会”;一会摆出了“八卦阵”,一会又演出“十面埋伏”;一会若风雨欲来,一会又如雨过天晴,令观者陶醉。   原来,商河属于齐地,古称“麦丘邑”,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饱经战乱之苦的商河人民,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逐渐形成骁勇尚武,勇猛刚直的性格,所以在秧歌中揉进了许多武术动作和排兵布阵之法;再兼长期受孔子和孙子文武二圣的文化熏染,所编排出来的舞蹈,也具有了泱泱大风的古齐国乐舞水平。   在商河,人人看秧歌、村村跑秧歌,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习俗。《商河县志》记载的城里跑秧歌盛况:“举国纷纷兴若狂,新正十四挂衣裳,明朝但愿无风雪,尽力逞才闹一场”,“是日士女云集,途为之塞,自晨至暮络绎不绝。”其热闹与盛况可见一斑。   重感情尚礼仪的商河人,跑秧歌不仅是自娱自乐,更是作为一种友好交往和感情的传输纽带。一个村里办了秧歌,只要对自己村的百姓有过恩惠的,都要郑重地把秧歌送上门去,表示谢意。如果以前在交往中有了过节,那就通过送秧歌上门,表达重接盟好的美好愿望,展示了商河人豁达豪爽的性情。接秧歌也有很多讲究。要由村子里德高望重的人,亲自接到村口,摆桌案设烟、糖、果品,鞭炮齐鸣,以示隆重。秧歌队来了,由迎接者抬鼓,鼓乐开路,迎进场子。表演完一场,客家拿出烟、糖来分送慰问。待客家的鼓手再次把大鼓敲响,演员们便要加演一场。临走时,在秧歌队的前头,鞭炮放个不停,以示挽留。放一次鞭炮,秧歌队就停下来舞一阵。那份和谐,那种不舍,比秧歌本身更具魅力。   闹完了元宵,跑完了秧歌,那些大地上的舞者,脱下节日的盛装,拿起真正的农具,在机器隆隆、犁铧飞舞中,开始了另外一种舞蹈。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花落无声 于 2009-2-12 23:19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