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雀》(七)

2020-11-01叙事散文李有旺
光柔。风轻。云淡。我驾着铃木摩托车以六十多码的速度,在宽阔且乌黑的柏油路上,疾驰如飞雀。我要到距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一个乡镇采访,预约的采访时间还早,我本不必这样高速行驶,但快速行驶带给我的快感和愉悦让我难以名状。骑摩托车,我喜欢享受速度和风力
  光柔。风轻。云淡。我驾着铃木摩托车以六十多码的速度,在宽阔且乌黑的柏油路上,疾驰如飞雀。我要到距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一个乡镇采访,预约的采访时间还早,我本不必这样高速行驶,但快速行驶带给我的快感和愉悦让我难以名状。骑摩托车,我喜欢享受速度和风力的冲撞,就象一颗在风中穿行的子弹,带着一股风,冲破一股风,路两边的风景在超速换置着,我顾不上观望,专注地看着前方一段又一段即将飞跃的路面。路两边的雀儿不时发出惊叫,我无法分出心力去关照它们。可是,一阵风行后,在我飞速行驶的右手边前面的路段中,有一只雀儿却毫无察觉地象是正在路面觅食或是自由散步。我的车速快,但在车轮飞驰到它跟前的几秒钟前,我就发现了它,就认出了它是一只我熟悉的黑头公雀。我本能地想避开它,但已经是不可能了。车轮已经从它停留的地点奔驰而过。我无法知道自己是否伤害了它,但非常担心自己无意中伤害了它。车已行过,我有了一种闯祸的不安,急速刹车,柏油路面留下了一道清晰的辙印。来不及熄火,我急忙转身回到黑头公雀停留的地点,发现我没有闯祸,黑头公雀没有成为摩托车轮的牺牲品,我才长长舒了一口气。虽然看不到了那只黑头公雀,心里但愿那只幸免于难的黑头公雀不要受太大的惊吓才好。我才意识到,在我生活的故乡,雀多,且不怕人,也不怕车,行车不仅要注意人身安全,也不能让这些生灵惨遭惊吓和涂炭。   这是一只我行车途中遭遇,且让我放心不下的黑头公雀,就算换作其它的雀儿,我想在今天已经是一个成人的我,同样也会不安,同样也会停下车来查看个究竟。但正因为它是一只黑头公雀,我才更加格外关心和不安。   黑头公雀,我查网络资料得知,它的学名叫红耳鹎。此外,还有高鸡冠、高冠鸟、高髻冠、黑头公、高髻郎等称谓。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雀形目、鹎科、鹎属。分布于我国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体长16至21厘米,体重23至38克。头顶黑色,具耸立的羽冠;眼下后方具红色的羽簇,因而得名。耳羽与颊下方同为纯白色,外围黑色。上体褐色,尾羽暗褐色,外侧尾羽上有白色的端斑。下体为白色,胸侧有近黑色的横带,尾下覆羽为猩红色。虹膜棕色或棕红色。嘴黑色。脚黑色。   在我生活的滇西南边陲,黑头公雀最为常见,因为常见,就显得很普通,很寻常。它们生活在丛林里,生活在坝区村寨附近的林缘、庭园、灌木丛中,成群活动,鸣声宏亮激昂,以植物叶、芽、果实、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等。儿时,我到山上放牧、担柴,到地里守护庄稼、割猪草,经常见到这种雀;就连家门前后,这种雀也常常飞来飞去的。它们的窝不会筑在高树上,不会建在悬崖中,常常会在很不显眼的灌木丛里安家落户、孵蛋育雏。小的时候,因为顽皮,我曾不顾大人的劝阻,去掏过很多窝黑头公雀的蛋,抓过很多只黑头公雀的幼雏回家喂养。我深刻地记得,当我去抓黑头公雀幼雏的时候,黑头公雀就在不远的树上深切地呼唤着自己的孩子。我行一程,它们就飞一程,不住地冲着孩子鸣叫。那些被我抓回家的幼雏,最终都悲惨地死去。今天,想到儿时的作为,我多少还有些内疚。只能在“不知者无罪”的开脱中,冲淡对儿时“不良”行为的记忆。   参加工作后,我碰到了一件与黑头公雀有关的事情,这件事情多少还有些耸人听闻。但这件事情在故乡并不算什么奇闻,大家还将其作为一个美谈广为传诵。   这是2001年的事情,故乡有一个喜欢做好事、做善事的热肠青年,当他每次到一座叫做小团山的山崖下,只要他随便喊几声嗓子,就会有三、五只黑头公雀从远处飞来,围绕在他的身边,鸣叫不休。那些黑头公雀一点也不惧怕他,他手一伸出去,甚至会有几只黑头公雀飞落到他的手掌心上。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觉得难以置信。为了考证这个事实的真伪,我专程回到故乡,跟这个青年人一起到了小团山。这个青年人当着我的面,还当着很多故乡人的面,大喊了几声,确实就有几只黑头公雀从远处飞近他来。当时,由于去观望的人多,这个青年人也伸出手掌,但黑头公雀还是不敢歇落到他的手掌心上。后来,我和其他观望的人就和这个青年人保持了一段距离。这个青年人又喊了几声,几只黑头公雀就飞近他了,一只很大胆的歇落到他的手掌心上,一只歇落在他的肩膀上,还有两只围着他边飞边叫。   这绝非神化,这不是传说,这是我和很多故乡人亲眼目睹的事实。当时,我和在场的故乡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如非亲眼所见,我们绝不会相信那就是事实。   据青年人说,之前他有一天到小团山割牛草,在割草过程中,他看到了一条花蟒蛇,正准备吞噬一窝羽翼丰满的黑头公雀幼雏,他动了恻隐之心,打死了蛇。打死蛇后,觅食归来的黑头公雀就一直围着他边飞边叫,象是向他表示感谢。过了一段时间后,窝里的黑头公雀幼雏出窝了。而他每次到小团山,随便一喊,就会有三、五只黑头公雀亲热地飞近他。   这事过后,故乡人都说,黑头公雀并非普通的雀,是具有灵性的雀,它知道感人的恩情。青年人成为了故乡爱雀、护雀的榜样,故乡人也常常用这个典型事例,教育孩子要多行善事、多做好事、多善待雀儿。   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也无法知道青年人仗义救雀行动的真伪,但我看到了青年人和黑头公雀和谐共处的场景。这样的场景,让我过目不忘,让我常常回想。无以解释的现象归依,我更多的是侧重于青年人仗义救雀行动的存在。想到这件事,就想到了黑头公雀美丽的身影。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诗经·大雅》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话,会想到谚语里“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话。而此后,每见到黑头公雀,我都会向它投去深情的一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