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两场雪,两种不同的心情

2020-10-30抒情散文瘦棠寒蝉
两场雪,两个不同的心情⊙浙江 晓春2008年元月,我邂逅了二次落雪。心情迥异。▲初次是在繁火绽放的杭城之夜。也许,这场雪同以往漫天飞舞之大雪相比,还算不上雪。伊始,只落雪粒子,那些细小的雪粒子,顽童似地在坚硬的水泥路面上、在车顶上,跳跃着。
           两场雪,两个不同的心情             ⊙浙江 晓春   2008年元月,我邂逅了二次落雪。心情迥异。                  ▲   初次是在繁火绽放的杭城之夜。也许,这场雪同以往漫天飞舞之大雪相比,还算不上雪。伊始,只落雪粒子,那些细小的雪粒子,顽童似地在坚硬的水泥路面上、在车顶上,跳跃着。雪粒子落在雨伞上,洒在树叶间,沙沙作声,极似茧吃桑叶时的声响。稍后,转飘极细极细的雪粉。是的,我姑且把它称之为雪粉,因为它实在是太细小了。下雪了。大街上,我听到有人用手机告诉他人,声音激动,响亮。尽管,天上降落的只是落雪粒子和雪粉,但这久违了的雪,还是给人带来了欢乐和兴奋。因为,雪在江南,尤其是杭州已成稀罕之物了。   以前,读张岱的小品文,甚喜他的《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也喜欢雪,漫步雪中,再忆品此文,更觉文中雪景之难求了。心想,假如明日大雪漾湖,我定改离杭之期,携酒摇舟,游湖赏雪,说不定,在银妆素裹的湖心亭,还能穿越数百年的时光,和张岱相逅呢?

  但事与愿违,翌日,天色大好,雪意荡然无存,我心悻然,怅然若失。

                ▲▲

  再次邂逅雪,是在几日之后送温暖的途中。

  那日,起床时,妻嘱我加衣。她说今日预报有雪。出门时,天甚寒,观天色,天穹阴暗,似一个心怀委屈赌气的孩童。此日,我的工作是陪领导下基层送温暖。

  从单位出发不久,阴云密布的老天,就开始落雪了。天色也随之更显灰色了。

  “今天这雪下得好。”办公室小何说。“更能突出了送温暖的意义。”

  “真正的送温暖。”领导也甚兴奋。   我也高兴,终于可以弥补在杭城留下的遗憾了。   车里,空调开得很足,我丝毫感觉不到冬天的寒意。闲着无事,我翻看了一下送温暖对象的基本情况——   陈巧红。下岗职工。其妻高位截瘫。家有70多岁的父母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女。家境贫困。   张晓龙。双目失眠。妻因其失眠弃他而去,家有70多岁老母。母子俩每个月靠100多元补助金艰难生活。   吕敏峰。残疾人(手脚均残)。妻视残一级。两个儿女靠助学金就学。
             。。。。。。。。   而此时,车外,雪下得更大更稠了。此时此刻的雪,才是纯粹的雪了。一片片,满天飞舞,天底须臾间就白茫茫一片了。车外那些树,也穿上了雪白的羽绒服,变得臃肿了。我掏着数码相记,咔嚓咔嚓留下了一幅幅雪景。   但随着送温暖开始,走访了几家贫困户,我看到那些贫穷人家的家中画面后,我心中的闲情逸致消失了,心也变得沉重甚至沮丧了——我们送去温暖——800元钱,一袋米,两桶油,这些到底能温暖他们多久呢?能否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穷吗?   吕敏峰家,他的二个孩子,因为天寒没有可以御寒的衣服,只好辍学在家,整天呆在床上,用一床薄被抵挡风寒。。。。。。张晓龙家。屋里漏得几乎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风雪肆无忌惮地在屋里进进出出,。。。。。。置身其中,真认人害怕屋顶上的积雪会将这颓败破旧的房屋压塌。   站在风雪中,我突然想起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中的一些诗句来——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尽管,杜诗中是秋风秋雨,而现在是飞扬的冬雪,但雨和雪给贫穷者带来的艰难和困苦绝对是无二的呀。我忽然想,以前,我对雪的看法是不是太幼稚简单了。我只看到了雪诗意美好的一面,而忽视了它残酷的另一面。其实雪同于天地万物,也有其双重性。在衣食无忧者眼里,雪是诗,是画。而在那些贫穷的人眼里,雪则是寒冷,是灾难。因为雪不是衣服,不是粮食。。。。。。   结束送温暖回城时,望着车外依旧漫天飞舞的大雪,我祈求道:老天爷,为了天下处在贫寒之中的人们,让雪停了吧,让太阳出来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