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慈 航 散 记

2020-09-24抒情散文王选

慈航 散 记王选一我历来不喜拜谒古寺老刹,自觉俗念太杂,加之本性疏懒,当别人菩提树下拈花微笑,或佛祖面前焚香许愿时,我却偏居南城根,在小小屋子,胡乱翻书,打发残日。慈航寺却不得不去。一提寺,人多讲缘,心缘、善缘、抑或不解之缘。我跟慈航寺有
慈航 散 记

王选
一 我历来不喜拜谒古寺老刹,自觉俗念太杂,加之本性疏懒,当别人菩提树下拈花微笑,或佛祖面前焚香许愿时,我却偏居南城根,在小小屋子,胡乱翻书,打发残日。 慈航寺却不得不去。一提寺,人多讲缘,心缘、善缘、抑或不解之缘。我跟慈航寺有缘吗?我不得而知。只是,我觉得,慈航寺,我是必须要去的。 第一次,有人约我前去,因陪父母,未能成行;第二次,有人约我前去,我在外地,还是未能成行。我当时想,或许,此生再去慈航寺的机会,应不多了。过了两次村,岂能还有一个店?可半月之后,一个周末,又有人叫我,同去慈航寺,我便欣然答应,再不能推托了,事不过三,否则当是过分了。或许我跟慈航寺真有一面之缘,此缘未解,心有不安。原本当日要收拾行李,第二天去渭源,因去慈航寺,便将手头的一切杂事抛掉了。 慈航寺,在苏城,苏城曾是秦州区最南边的一个乡镇,后来撤并,和与汪川。苏城乡自此便成了历史,仅仅残留在回忆者的口角。我对苏城的印象,浅显,甚至模糊。偏远,是很多人戴在苏城头上摘不掉的一顶帽子。我有同学,分到苏城当老师,这是我和苏城唯一的关系,再无其他。
车过苏城集镇,阳光清明,徐风万丈。乡撤了,但一个曾经拥有过小小繁华的地方,多少还有遗迹可循。加之,这里有集市,每到逢集,四里八乡的人,汇聚而来,买扫帚、看猪娃、称芹菜,甚至吃一顿羊肉泡。我们去时,苏城是背集,没人,空空的街面,破旧,清静,落满时光之尘,厚厚一层,覆盖了所有岁月的容颜。音像店,关门,衣服店,关门,唯一的理发店,也关门。只有临街晾晒的麦子,大片大片,颗粒饱满,披着阳光的衬衫。 麻雀在麦子里散步,昂首挺胸,悠闲自在,偶尔,啄一粒脚下的阳光。 二 慈航寺不大,慈航寺也破旧。或许,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慈航寺有仙吗?你说有,便有。 慈航寺静静的蹲在山坡下,简直是个老人,灰头土脸,另一侧山坡上,是再建的新庙宇。下车,左拐,走过一段弯胳膊土路,上缓坡,就看到了寺。初看,老慈航寺是让人失望的,没有金碧辉煌,没有香烟缭绕,亦没有僧客游人。土大门,两扇木门裂开着,四合院,上房为佛堂,左边,办公休息的地方,右边是厨房。佛堂有点潮,里面多是菩萨画像、匾额等,毛坯房的墙壁,有些地方开始剥落。你莫细看,站院子,真想不到这是一座寺院,这和一个农家小院有何区别。要再植树两株,养花几丛,有绒绒的小鸡,笨拙的走过院角,这俨然是乡下人家的生活了。 然而,慈航寺不是让人失望的。正是这种人间烟火,才多了一份可亲可敬之处,若庙堂太高,我辈草民,难免有被拒千里之外的怅然。慈航寺的历史,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它是附近几个村落的乡民,共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它像一个安放内心灯盏的窗台,窗不关,灯不灭,关于美好的念想,就不被遗弃。在乡下,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小庙,大多破烂,但就这么破烂的地方,不能少,滤去迷信,这地方,承载着几百口人心怀善良,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此生平安的梦想。慈航寺,亦然。 慈航寺不是让人失望的。我们到寺里,已是中午,寺里的人煮了洋芋、玉米,款待我们。洋芋新鲜,清水,文火,慢煮,熟透了,端上来,热气扑面,捧与手心,唏嘘吹气,待凉,剥皮,蘸盐吃,真香。玉米是甜品种,没有剥皮煮的,啃着吃,香气沁人。我自幼乡下长大,吃了不少玉米洋芋,但,慈航寺的玉米洋芋,还是香。 其实,去慈航寺,我就当回家,我不游,也不看佛,佛在心中。 三 说苏城,说慈航寺,绕不开的还是苏骞。苏骞,苏城出去的大老板。在偏远的乡下,出一个有钱的大老板,真难,用乡里人的话说,可能是祖坟上长了那根蒿。 我对慈航寺附近的山水,倒无特别的感觉。无非山青水绿,草木茂盛,我老家秦岭也是如此,有山有水,司空见惯了。同行的人,却惊讶于山水。我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苏骞挂在树林里的那个小小“阳谋”,说阳谋,或许有点夸大。 有人说,以前,慈航寺对面的山上,树木被附近的村民砍伐严重,几乎将一个秀发之人砍成了秃子。树是大地的肺,没心没肺,怎么成?何况有了茂林修竹,还要为慈航寺装饰,有寺无林,不也大煞风景嘛。于是,苏骞有了“狠招”,他制作了几块敬告牌,挂在了林边上。大意说,树木有益人类,不可乱砍,若有人确实需要木材,或者缺钱使用,请手下留情,到寺里领取一百元供其使用,以保树木之命。这样一来,谁还敢砍。此招虽小,但有智慧,既解树木之围,亦帮贫困之人,村民心服口服。 可见,苏骞是聪明了。 一个在外发达之人,多会锦衣还乡,做点善事。苏骞也回来了,他要重修慈航寺,我们去时,新寺庙落于老寺边上,已见规模。多年以后,我再去,或许那个破旧却充满烟火味的老寺便被琉璃屋顶、雕梁画栋所代替老。于是想,寺的新旧,与我只是一份纪念罢了。苏骞修寺,好坏我不评说。倒是听说,他要修路,这是好事,善莫大焉。 去慈航寺那天下午,正好遇上苏骞和他清华同学给学校捐赠。苏骞搭线,他同学出资给每个学生送了书包。那天阳光正浓,高高矮矮的孩子们,站满院子,让我想学校边上的玉米,整齐、翠绿、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孩子的小脸被阳光晒的红扑扑,当他们背上书包,像结满了棒子的玉米。那个学校叫池塘小学,多好的名字,我一直记着。学校虽无池塘碧水、荷叶田田,但这满院的孩子,岂不正是塘里的荷,小荷才露尖尖角。 [ 本帖最后由 王选 于 2012-9-18 09:49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