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有一个村庄

2020-10-29叙事散文孙爱雪

[         ]有一个村庄黑褐色的土地上座落着一个贫瘠的村庄。稀落的房屋零散地错落着排列的互不相干,像怀着仇恨似地瞪着恐怖的门窗远远地仇视着。门户里走出的人拥挤而萎靡,仿佛被旱焉的庄稼,耷拉着无精打采的脑袋等待雨水的到来。房屋大多是
[         ]有一个村庄 黑褐色的土地上座落着一个贫瘠的村庄。稀落的房屋零散地错落着排列的互不相干,像怀着仇恨似地瞪着恐怖的门窗远远地仇视着。门户里走出的人拥挤而萎靡,仿佛被旱焉的庄稼,耷拉着无精打采的脑袋等待雨水的到来。房屋大多是土墙茅草,好一点的是腰子墙,最下面有半米的清砖,往上是泥土砌起,到屋檐下又有清砖,屋上也别具风格,边沿排一圈清色的小瓦,里面苫着麦秸草。看上去是富有的人家而囔中羞涩,盖房子时就不得不互相搭配,使土屋不土,沾染上些许新鲜味,就像中文歌曲里夹着几个英文单词,洋味很浓似的。村子里这样的房屋随着日子的宽绰越来越多,后来茅草屋就很少见了。而我记忆里的故事发生在人们居住在茅草屋里的时候。
我们认为我们的村子很大,叫大孙庄,仅隔一块地的另一个村子叫小孙庄。大孙庄分东西两个队,两个队除了是一个村庄的主体,其他的都各是各的,土地有明确的划分,人员更不能马虎一点,各队归各队,你干活只能在你队里干才有工分,你分蔬菜红薯绝对不能去人家队里,两队间的邻里关系就明显地有远近疏远,小孩子也是各队和各队里一起玩,虽同在一个教室里上学,也因不是一个队而发生着对立。每一个队里的领导和生产状况不一样,生活条件就会不同,西队似乎比东队富一点,西队里穷困的人家少些,东队里相对就多一些。
村子里没有一条正儿八经的路,每一条路都是你家到我家拐弯踩出来的,要么是门户里的人要出去就走出了一条出路,你家的路连到他家的路,因为房屋盖得不规划路走出来的也不规划,畸扭拐弯从他家到你家大家都能走出村子,出了村子就有公家里留出的大路叫官路,谁都能走都有权走。而自家家里留出的路说不让谁走就不让谁走,关系紧张了,或者是雨水多了,你家的雨水不能从我家的门前淌,冲走门前的泥土,冲出了一道道沟,谁给填平?架就骂起来,气赌起来,冤仇积起来。
树覆盖着村子里的破败景象。把低矮的房屋和篱笆的院墙遮掩得青翠葱郁,也只有树木才能让人记得自然界的生机在随着季节变换而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太阳永远是那个一成不变的太阳,时钟一样人们围着它起床吃饭睡眠,它的光明预示着日与夜的分界、做工和吃饭的定时,村子里的人都会手搭凉蓬看它在头顶还是扭没扭头,树木是它的标尺,树影是时间的脚步,一个挂在天空的大时钟和随时跟随的秒针,记着村子里人的一日三餐和出走回归。暖洋洋的感觉和阴凉下来的凉意都警告着该出行的人趁着日头徒步行走的匆忙。
这样的村庄在平原上蹲着像一个无足轻重的树疙瘩,从树疙瘩里出出进进的人们像一群群黑色的蚂蚁,有时漫不经心有时慌慌张张,有时悠闲自在有时负重累累。他们坐在冬日的暖阳里抄着手眯缝着眼睛等下一个日头从他们灰黄的脸上漫过,感觉到腰间有轻微的蠕动,慵懒地从袖口里抽出灰痕遍布的大手,慢慢伸到腰间十拿九稳地捏出一只肥大的同样慵懒的不愿意逃跑的虱子,放到门牙上使劲一咬,只听咯砰一声,虱子黑红的血顺着发黄的门牙流出来,噗啊一个啐响一口掺着虱子遗体的唾液在明晃晃的太阳里划一个优美的弧度飞落在一堆人面前。所有的人都无动于衷,好像这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大小事情都与己无关,只要此刻的太阳光能彻底地照耀在他们的脸上而不是乌云遮住了阳光他们是不会动一动蜷缩着的身体的。 有一个老屋 背阴的屋门前终年不见阳光。屋前一棵枣树,屋后一棵枣树。屋门只是一个敞开的过道,人随便进出,鸟和飞尘来去自如。明亮的光线怯怯地躲在树阴的背后,一丝一丝爬进屋里,暗淡的屋子里蒙着一层陈旧的灰尘,仿佛很久没有人进去过,偷了人家东西的老鼠自由地在房梁上来回游荡,过着幸福的日子。
老屋在平原上的一个村庄里有一片天笼罩着,天上的日与月照在别的屋上时也照在老屋上,天上的雨水肆无忌惮地冲刷着泥土垒起的墙壁,泥土顺着雨水流回到田地里,墙慢慢变薄。风一遍一遍拿走屋上的茅草,檐下的鸟雀都嫌茅草的单薄,另去了他处安家。蝉蜕般薄弱的墙壁,羽毛般轻飘的屋檐,人住到里面,能不能避风寒,能不能遮雨水,能不能有安稳,只有住在里面的人知道它的冷暖,体会它的寒碜。
屋子里支着一口大锅,泥土砌的锅灶风干后坚硬结实,边角磨损得很圆滑,经年的锅巴粘连在锅台上,青菜叶子的痕迹镶嵌进泥土里,黑紫的一块像被遗弃似的哀叹着沦落的苦难。锅灶旁的风箱来来回回地抽风,呱嗒呱嗒地的声音仿佛结结巴巴的语言没法讲出来,一半卡在风箱里面,一半随风远去了。而火苗旺旺地窜出了灶口,透亮的红蛇般明明灭灭地把老屋照亮。灶窝里堆积着干柴,干柴里埋着新鲜的芋,一块块芋嫩红光滑,刚从土地里刨出来一般。拿一块芋埋进烧过的灰烬里,吃完囫囵饭,从锅底扒出烧熟的芋,袅袅香味飘满屋子。这时的芋柔软稀腻,灰色的皮不糊不烂,打开芋的内瓤,黄软的流质蜜一样甜,暗暗的香,底气十足地占居着你的胃口,阴郁的日子因芋而鲜亮而足够成长。
床是地铺床,用麦草和豆秸铺成,边沿的木棍被上下床磨蹭的温暖光滑,透着晶晶的亮光,在阴暗的屋子里支撑一份安逸。床上的被褥覆盖了多少年的寒雪冷风只有丝丝缕缕的经纬棉线知道它的御寒历史了,破烂或脏都隐藏厚实的草窝里了。春深的时候,柴草不是那么充分,恰逢阴雨绵绵,锅灶旁的干柴早已燃尽,院外的湿柴经雨后泪水婆娑,屋子里腾起浓浓的黑烟,一股一股地在风箱的抽动中冒出来,鲜红的火在烟雾的背后羞涩,它努力地挤出一丝的笑容,给水一次体谅的亲情。这时,暖了一冬的地铺散发着人体的温热,抓一把填到锅底,眉开眼笑的火苗灿烂了。床是柴垛的另一种形式,承载的不仅仅是燃烧的欲望,它与温暖,与踏实,与黑白分隔后的归属有关。
屋子里最显眼的一件家什是一个大囤,放置在屋子的一角,占据着屋子里很大的位置。囤里盛满晒干的芋片,有雪白的芋干,有经雨的芋干,都搀杂在一起,拥挤着等待岁月的把它们分离切割。这是一年的口粮,没有钱的时候,装一口袋背到集市上去卖,一毛钱一斤是雪白的芋干,搀杂着经雨的,能值七分,一口袋芋干卖一块多钱。日子就在芋干从囤里消失中缓缓滑过去。囤空下来的时候,藏猫猫的小孩子爬进去,头上顶一件破衣服遮挡着,以为很严实,屋子里的黯淡更幽深,小孩子屏住呼吸听见梁上的老鼠吵架的声音。
有一年背阴的屋门改成了向阳的屋门。西北角的门移到了东南角,用泥土堵住了西北墙上的口子,在东南角砍开了门样的一道开口,屋门就有了。阳光轻易地就钻进了屋子,亮堂堂地照着油烟熏黑的墙壁。屋子里显眼的一只木箱与众不同地显示着它的高贵,时过境迁的遭遇使它哀哀地依在墙角掩面暗叹,过去的风华深藏在它结实的木质上,经历了多少翻来覆去的挪移日晒,它微丝未动初衷,紧封着上好家具的矜持体态。陈旧的只是它表面的颜色,涂抹上一层黑色的油污和落尘肆意的侵犯,但所有的阴郁黯淡都不会改变它曾经有过的荣华富贵,箱子里装过绫罗绸缎,香囊手绢,女红锦衣,装过三月的阳春,重阳的菊花,装过一个女人青涩的少女梦。无尽的繁华落尽,锦衣褪去了鲜艳的颜色揉碎在流逝的溪水里,绫罗绸缎已是昨日烟云,面对空的四壁,徒劳地挣扎在回忆的凄婉里。没有人随便地开启一只过时的箱子,只是到心情潮湿的梅雨季节,打开它透一透久闷的窒息,新鲜的空气冲去它发酶的气味,换一个场景,飞散些许隐晦的不幸。 有一个男人 老屋里住着壮年的男人,他整日抱着发黄的老书趴在上面,奶油白的眼镜把细密的文字放大在他眼前,他看着嘴里叨咕着,然后在眼镜后面闭上眼沉思着。一本书他看一遍便记在心里,按照书中的方法,他去实践,医学的、算术的、纺织的、易经的------他破译着书中神秘的密码,豁然开朗,有时候走入混沌的误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有一种疮,民间叫蝼蛄疮,据说这种疮无法医治出根,往往这边好了那边又拱出来,像蝼蛄一样在人的身体里不停地钻窟窿打洞。老屋里住着的男人就得了这种疮。疮长在他的耳后,紧贴着耳根,每天不停地顺着脖子往外流黏稠的黄脓,就像那年月的天灾人祸,人没有办法抗衡自然的灾祸,洪荒来了去逃饭,病祸来了任它肆虐。饥饿和病患死伤多少人没法去计算,村子里死一个人和一只虫子被鸟衔去一样平常,人本自然界里微不足道的动物,能适应自然规律你就生存,不能适应自然规律你就淘汰。本很残酷的生死掠夺,又加人为制造的社会动荡,生存的概率便十分地微弱。
所有的动物植物生存的本能读很强烈,人亦然。正当壮年的男人得了这样一种疮,他求医问药四处打听治疗的方法,但无人能给他治好。由此他和本地的老郎中都成了要好的朋友,与他们一起探讨医治的办法,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人家的药他随便借用,人家的书他拿来看,人家的器皿他搬到家里把各种各样的中草药放到里面碾碎,再慢慢熬煎,制成黑色的膏状黏糊,摊在布片上,做成膏药,贴在疮上。更多时候他把书一本本翻出来,相互参照,揣摩,抓来自己开出的药方,下锅箭熬药水,他吃了多少药,试用了多少方法,没有人知道。在那几年的时间里,村子里人都知道他天天看书,采药,碾药,煎药。老屋里浓浓的药味飘着野地里的清香涩苦,大路上趁着夜影丢弃的药渣随处都是。他从人身边经过,能闻到他身上的药味,人们一边议论着他的胆识一边怀疑着他的举动,而他不到黄河不死心,非要把侵蚀着他血肉的细菌封杀干净。黑暗中的摸索何其艰难,现在人也许很明了的事情,但在蒙昧的伊始,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他为探索医治蝼蛄疮的方法,付出了耳聋的代价。当腐蚀他肉体的蝼蛄疮治愈后,他的耳朵再也听不见了,在他的耳后,一直有一个深深的窝,是疮脓腐蚀后留下的洞。
他欣然接受了耳聋的现实,为战胜不治之症而宽慰。脓疮会危机生命,耳聋并不妨碍他正常的生活,他听得少了,耳根清静,反倒少了对许多不平事的反感。他开始对中医作研究,熟记各种草药的药性,悟出原来药方的不妥,重新列写药方,搭配药剂。由于条件限制,他的许多方子都失传了,只在村子里治愈一些人的病,有时老郎中来向他讨要方子,并不知道著书留与后人。
老屋里常来慕名求救的,有一线希望,人不会放弃对生的努力。来找他的都是穷途末路的人,他走的路都是别人走不出去的路。开辟新的路径,不是那么轻易。他习惯了无路的地方寻找路,也就不以为然了。有人经他的手治疗好的,自然感恩戴德,有的人减轻了痛苦,缠着他继续治疗,更多时候他也无能为力,他毕竟是边摸索边实践,并无回天之力。但人们被病痛折磨的痛苦深深刺激了他,他治好与治不好,从不收一点的报酬。他所到之处,饭随便吃,用的随便拿来用,十里八村,都仰慕他的名望,人们尊敬他,佩服他,见了他都想请教一些小方子。 有一个女人 一朵白色的菊花伸出了弯曲的花茎,怯怯地探向夜空,它抚摸到夜色的清凉,颤颤地摇落滴露的脆响,惊吓住另一探出一半的花茎蜷缩在花苞的一旁。夜幽暝的暗光笼上菊花半合半开的茎间,秋菊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里偷偷地害了相思,仿佛不允许似的,仿佛没有了日照,夜提前赶来,露和风催的更急,月惨白的脸大概也病了很久,微弱的光喘息不均匀似的一忽儿照着菊怯怯的茎上一忽儿隐了下去,似卧床的林黛玉听到宝玉的声音,强挣扎着划出云层,复沉坠入锦帐。
阁楼上的女人听到了菊花开的声音,她白天望见了菊花鼓鼓的苞,膨胀似的绷紧了花丝,白色的花丝里裹着怎样的梦魇?她凝望了整整十八年的菊花第一次含苞欲放了,而夜冷酷如一条冰凉的长蛇,用寒光拍打着它瑟缩的须。她注定要开一朵不完整的花,它的花片细若蚕丝,透明而晶亮。夜风狂,折了弱的茎,碎了薄的花片。漫长的夜,梦早已破碎。她从九月的菊花里哭泣着走出来,花开迟迟片片铮铮然有声,她从冷风包裹的夜色里走出来,萧飒黎明万物休,绝艳的红黄开满后庭,她记着洁白的叮嘱,入住老屋。
她平静地接受了一切,阁楼和茅草屋的区别是因为她上不去阁楼就必须住进茅屋。以她的美艳,以她的家族,她是不会屈尊的。她是属于大家小姐的那种娇贵,时势和她的伤残已不允许她有什么选择了。
老屋温暖了她的伤感,她竭力把她的愿望实现的更美好,她从紫红色的木箱里捧出母亲陪嫁给她的绣花枕巾,摆放在简朴的木床上。木床,应该有一张吧?她竭力端坐在木床上,长发挽成圆型的簪,齐眉的刘海均匀地贴在额上,眼睛是初月的清亮,明媚、清新,散发着幽远、迷蒙、冷峻的暗伤,光明很快就消沉下去,更多的黑暗的夜,无月照亮。眉弯着,柳叶的形状,天然的新柳,横在齐齐的刘海下,仿佛整齐的刘海是随它一起特意修剪出的风景,分布在她的脸上,却是互不相干的。她的眉和她的唇她的鼻都恰到好处地占据着她脸部的位置,黄金分割法都不可能再分配出如此标准的位置了。樱桃口的精致仿佛不禁凉风吹拂的莲,开启了一瓣,另一瓣------藏匿了红晕,绽露出洁白,欲言又止的羞怯,芳华吐露的无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伤感,随风随寂静的夜随暗暗的水流远去了------眉心永凝的恨,冷冷地擎着,红蜻蜓和黑蝴蝶是她最大的忌恨,她不能飞,甚至正常的走都不能。她问苍天,为何给了她一张绝美的脸又给了她一副伤残的身体?为何生得了残疾的腿和手,生不了残疾的心灵和肺腑?她愿意痴,愿意傻,愿意让蒙昧蒙住双眼和心灵,从此不明白做人的廉耻和尊严!不谙人世的辛酸苦辣、冷暖炎凉。
她所有的关于的命运的追问都苍白无望,她要把沙粒般细琐的日子打点,双手合十紧握日月的锁链,我们尚把沙粒遗漏,她又如何梳理狂风吹乱的沙丘?她的红润的脸已被沙石打破,道道污痕流经她如月的弯眉凝固在她惨白的唇上。她喃喃着嗫嚅着颤栗着经历一个女人的生死关头,新生命的孕育给了她勇气和信念,她生下了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如果一命能换一命的话,她是用她的命换回了唯一一个孩子。交给了老屋,交给了老屋里无助的男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