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十字路口的小食档(修改稿)

2020-10-14叙事散文绝版蔷薇
十字路口有一个热闹的集市。一群卖烧烤的,卖小吃的,卖菜的挤挤挨挨聚在路口做着生意。横贯路口,飘来的煎炸烧烤香,阵香扑鼻,叫人垂涎欲滴。挨个铺排开的卖豆浆、小笼包子、水饺、油饼、油条、山东煎果子、扬洲炒饭、桂林米粉、兰州拉面什么的的比比皆是,
  十字路口有一个热闹的集市。一群卖烧烤的,卖小吃的,卖菜的挤挤挨挨聚在路口做着生意。横贯路口,飘来的煎炸烧烤香,阵香扑鼻,叫人垂涎欲滴。挨个铺排开的卖豆浆、小笼包子、水饺、油饼、油条、山东煎果子、扬洲炒饭、桂林米粉、兰州拉面什么的的比比皆是,从早到晚,大柴油桶改装的炉子上,笼屉随时冒着烟,穿着肮脏的白大褂的小伙计端着方便碗筷忙进忙出,没个消停的时候。
 
  巷子口热闹了,路就窄了。进出的人大声吆喝着“让一让,让一让!”前面挡着道的人也不回头,慢吞吞地挪一挪,后面推着自行车,挑着担子的人就赶紧侧着身子“擦”过去。有时免不了亲密接触,就有尖利的女声或暗哑的男声嚷叫起来。有时,这种叫嚷像三伏天的雨,两滴没落地就歇了气,有时,就淅沥哗啦下个通彻通堂。于是原来各行其事的人立即停了手头工作聚拢过来,以争执的人为中心,围成一个小小的圆。新来的人有的匆匆瞥上一眼,继续埋头赶自己的路,或到伸长脖子乐呵呵地张望的小老板那里买上半边酱板鸭。有的拎着半新不旧的老板包站住了,加入圈子外围不紧不慢地观望。   集市上有两家生意特别红火,属于走过路过不得不尝过才能迈步的主。一家是卖包子的,也卖馄饨。就一种馅,鲜猪肉。用面盆样大的搪瓷盆盛了馅装上来,搁在门口案板上现包现蒸现卖,肉馅剁得细碎,肥的瘦的粉白粉红,缀了青绿小葱,一看一个喜人。两个男小工负责包子,手捏得飞快。一个戴眼睛的长辫子姑娘负责包馄饨,挑馅子一样用的一块扁平的竹片,一挑一挤一捏,一只硕大肥胖的馄饨就躺在圆扁箕上了。包子七角一个,馄饨一元五一碗,不贵。老板是个壮实的中年汉子,下馄饨的时候从来不数,张开大手在竹蔑箕上随手抓一把,有几个人要吃馄饨便抓几把。这馄饨下得那个实在!吃过他们家包子馄饨,就知道什么叫小气,再到别处吃包子馄饨就感觉特别委屈、憋气:面不筋道,馅不鲜,肥的多瘦的少,馄饨全是皮!
  人多,一笼包子没出锅就被人订光了。老板娘收钱,没见过表情这样痛苦的收银员,手里攥着一把毛票,紧皱着眉,推开一只只伸向她举着钱的手说:“没了没了,等下一笼!”收到差不多一屉包子热腾腾地出锅了,人们的手又跟千手观音似地伸向她“我的我的”。她头也不抬,拿了塑料袋三个五个两个地分装着,一一塞到叫嚷的人手里,我总是惊诧她惊人的记忆力,从来没错过。   另一家卖热干面。说来也奇了,这条街不长,也有三四家卖热干面的,就她家的面吃着最香,不糙。卤料打得好,酱味足。这一家是上阵兄弟姊妹兵,大姐跟三妹掌勺,抓面、烫面、浇调料一眨眼完成。二弟收钱算帐,后来二弟媳加入了,大姐便退居二线了,主要负责采买,中午到麻将室打打小麻将。一家人团结奋斗奔小康的精神十分让人起敬,十年了,除了他们家孩子看着从幼儿园到进了小学,又从小学进了中学,一家子的事业好象就没分开过。
  那个孩子是三妹的,记得第一次在他们家面档看到他时,只五六岁,拖着鼻涕,大脑袋,大眼睛,穿着看不出颜色的一件稀脏的圆领棉毛衫,很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端着一碗面吃,脚边的上他家的猫,也瘦也小,仰着头望着那孩子咪咪叫,孩子有时就挑一两根面给它,有时不给。就这么着,晃一晃,十年了,再到面档上来时,偶尔碰到他,个不高,依旧害羞,不多话,细瘦的脖子上有了突起的喉结。沉默地坐在那里吃面,吃完立即背上书包走了。看着那孩子的背影,才觉着时光的可怖,而食档几乎一点变化没有,还是那几个人,还是那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大人应该老了一些,但不太看得出来,大姐三妹胖了,更胖,也许太熟了,天天见着,也不觉得。倒是在孩子身上,才清晰地惊觉得到岁月的毒。   每天集市要热三遭,早上、中午、傍晚。来开吃的主场人物大概分别是:早上是学生、中午是附近小公司小学校小工地的小职员,兼偶尔无家可归者。到了傍晚,服装厂的姑娘们下班了,路口又热闹起来,这是一天里最好看最叫人喜欢的一热。姑娘们三三两两唧唧喳喳地在各家小饭馆面铺那里挤着,在这家称上二两葱油饼,在那家叫上一盘煎饺,坐在卖牛肉粉家的铺子里,一桌草根气质的满汉全席就齐活了。   姑娘们很年轻,附近农村来的,十七八岁到二十二三的年纪,穿着紧身T恤,坐下来时,衣服提上来,低腰牛仔裤上系着根钉着钮钉闪金烁银的装饰腰带,露出一截白白的腰肢。从背后看着她们微微低着头,脖子上茸茸的汗毛,忽然充满了怜惜:可爱的姑娘,她们会嫁给谁呢?每年路口的电线杆子上总贴着服装厂招工的广告。一茬一茬的,姑娘们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总是新的,新的青春,在老街上流淌。  老街上流传的最新消息,是包子铺的老板传出了绯闻,据说他把包馄饨的戴眼镜的姑娘睡大了肚子,不知道是真是假。包子铺照样开着,老板照样大手大脚地抓着馄饨,老板娘照样不耐烦地皱着眉收钱装包子,手眼飞快。食客照样多,只是戴眼镜的姑娘换了个黑胖的小丫头,小丫头捏得慢,老板抓了几抓就没了,等米下锅,急得瞪着眼直吼“快点!快点!”小丫头鼻头上就沁出汗来,哆嗦着倒更慢了,老板娘斜眼小丫头抿紧了嘴唇不说话。不知怎地,就觉着传闻可能是真的了,看着她眉间深长的皱纹,乱蓬蓬的头发汗湿了,贴在颊上,瘦尖的脸,忽然觉得碗里的馄饨无味起来。   面档的二弟媳终于不在那干了,在街对面自己开了个租碟店,到了中午,二弟就自己到灶上烫面浇汁,端过街去。大姐和三妹只顾忙活客人的,没事也就坐在那里跟吃面的客人闲叨,眼瞍也不瞍,像是没看见,那二弟的神色便有了几分畏缩。   吃完了饭。姑娘们散回到各自出租屋里,路口又静了下来。做完最后一遭生意,一些小面馆小饭馆该收摊子了。另外一些人家又冒了出来,做大排挡的。推着车子,上面搁着一盆盆洗涮好的菜蔬,一字排开,车子的红白横条塑料布棚子上吊着灯泡,照得食物油亮亮的,喜气洋洋。早点铺的门口摆上了几张方桌,几把椅子。这会,夜色渐渐浓重,一些找个地方坐一坐聊一聊闹一闹,吃宵夜的人们就要到了。
 
  路口的小矮坡上,一个半老老头总在这会儿拿水泼湿了地,搬张凳子坐在家门口拉开了京胡,咿咿呀呀的,是空城计的段,走了很远,远远地,和着大路上车辙呼啸声,还传来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