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重走当年的路

2020-10-01叙事散文杜永生

重走当年的路
文/杜永生有些路,是你曾经非常熟悉的。因为岁月的流逝,因为生活的变化,有时候会被忽略,甚至被遗忘。当你再次重返在这条路上,不是因为相隔了久远的时光,而是意识上以另一种生命的形态,澎湃着血液,律动着心音。就像我现在重走在当年的
重走当年的路
文/杜永生

  有些路,是你曾经非常熟悉的。因为岁月的流逝,因为生活的变化,有时候会被忽略,甚至被遗忘。当你再次重返在这条路上,不是因为相隔了久远的时光,而是意识上以另一种生命的形态,澎湃着血液,律动着心音。

  就像我现在重走在当年的路上。

  这是条什么路?是当年一个孱弱而伶仃的只有七岁的孩童走过的,而且这么一走居然不间断地走了八年。这是去往外婆家的路。是当年拳拳在念的熟悉的路、亲切的路。纵然,已经有二十五个年头,没再踏走,可是,在内心的深处,这种情愫依旧是那么地强烈,依旧是那么地鲜活。

  大年初三。这是我们一年中最为期待的日子,也是约定好的拜三个舅舅年的日子。因为要去的大人孩子多,显然,步行肯定是得不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尽管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呼吁在提倡着,最终还是湮灭在一遍遍的“声讨、指责”中。这不,大大小小十来个人都吵嚷着租车前往。妹夫急忙骑车到街上,租了辆带顶蓬的“马自达”三轮车。大家蜂拥而上。逼仄的两排座位满满当当,拥挤不堪。我叫下弟弟。耳语一句:我们俩步行。得到他的坚决拥护。然后向大家宣布:我和永强步行!妹妹、弟媳,侄女,外甥等不解。而且,家属还一个劲地数落着,难道就不能挤挤,凑合下。我说:今天我要和弟弟重走当年的路。在一片吁嘘声中,看着马自达一溜烟的向街上驶去,我和弟弟则轻身从家门出发向东前行。

  今天天气出奇的好。有风,不凛冽,是轻慢柔和的;和暖的阳光,将缕缕的温暖的气息传送开来。出了村子,弟弟递上一只烟,问:哥,有几十年没走过了,你还熟悉那条路吗?我答:就是50年没走了,还是熟悉的。弟弟莞尔。

  我们经过了村外的公场,直接穿插到老104国道上。一直向前。向前走着,大约有3里。这是一段已经废弃的国道。道路两边全是良田,可那些油菜和小麦却没有现实中的葱茏或蓊郁,因为数日无雨或无水浇灌,它们似乎是在苦苦的等待,也在不屈的抗衡。很快,又到了新的国道上。此时,来往驰突的各种车辆多了起来,特别是摩托车、拖拉机还有拉人载客的“马自达”上都是满满当当的,有一台拖拉机上竟然拥坐了不下10个人,“突突”铿锵着的轰鸣声,排气管内急不可耐排放出的烟雾浓浓滚滚,已严重超出想象中的速度,还真的为他们捏把汗、提着心,吊着胆。

  我们顺着国道边沿漫不经心的走着。到了汊河敬老院附近,偶遇熟人。他将车嘎然停在我们身边,从车窗伸出脑袋,问:你们哥俩这是干吗去呀?我答:哦。到舅舅家拜年。又问:在哪里?再答:在延塘。延塘?就这么步行去?是啊。我捎带你们到黄牌吧。不用了。我们走小路。他很不解。加大油门,驰驱而去。

  走了大约不到2里,我们斜插到一段土路上。此刻,那种久远的、熟悉的、亲切的感觉漫溢开来。由公路转入土路也是当年的情景。显然,这段土路也是当年的国道,现在,残留着的这段国道至多50米,已经难以辨认,上面全部种植上了小麦。穿过这段土路,很快进入了居民区。居住在这里的人家的房屋已经彻底的改变了。原先只有那么三间简陋的空砖房,其余都是土坯房,现在全部是两层的楼房,但它的前方的两口水塘还在,只是看上去比25年前要小的多,难道,水塘也有年龄?它也到了老迈晚暮的年龄了吗?看这种情形,要不了几年水塘的生命就会终结,就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从这些楼房里进进出出的大人,我们不认识了。尽管我始终相信,他们是祖居在这里的,他们对于从门前经过、又在土狗紧追不舍的狺狺狂吠下的我们,也只是不在意的斜瞥一眼。他们应该和我的父亲母亲是熟悉的。他们已经明显地苍老着。25年,不仅沧桑了岁月,也老化了多少人的容颜。这么多年了,我们其实亦如他们的当年。

  走过了这个村子,我们来到了一个山地。一条南北的小径穿行而过。这里有一个坟场,原先只是稀稀拉拉的几座荒冢,如今,坟场比原先大出许多,而且,尽显豪华气派。那些林立着的墓碑,那些建造风格别致的,那些新的花圈和招魂幡在微风的拂动下还是夸张的“哗啦!哗啦”作响。这里,已经成了逝者的最大的安息之地。那些围绕着坟场边沿的不成方块的是旱地。看来死人始终是在和活人争夺着土地。旱地上种植着小麦,这些小麦明显地稀稀黄黄,难道这里的地气都被冢园汲取?再往前,就是低洼的农田。这是一整片优质的油菜地,所有的田块里栽种的是油菜。几小块空置的水田是留做着的秧田。油菜长势良好,显然,因为得到了及时的灌溉,这些油菜葱郁、蓊勃。这里有口水域面积至少在20亩以上的水塘,也可叫水库。它还是那么静默澹然,还是那么清澈澄碧。波光粼粼间,游弋着的几只水鸟,像个鲜明的标点符号。弟弟问,这是水鸭子吧。我说,应该是。水塘的中间,有座孤岛,上面的几颗树木已经成参天葳蕤之势,尽管荒草成年不断地疯长,但依然是蓬乱杂沓的景象。水塘的北面居家密集,成片的楼房整齐一致,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几十年来乡村的变化是巨大的。走到水塘的尽头,是一条新修的水泥路,是“村村通”工程。它蜿蜒而坚挺地向村庄拓展。路上,各种车辆匆遽来往,成群结对的行人,说说笑笑着,悠悠然然,他们的手里都拎着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礼品。弟弟感慨:这又是一个吃喝团,这那是什么过年啊。我笑。反问:难道我们不也是吃喝团成员吗?

  最后一段路,是沿着长长的圩堤行走。显然,曲直的渠道还在,不过不再是以前的破败荒凉,整个渠道全部是用砖头砌成。堤底干涸着。从堤底、堤壁上生长出的杂草密匝而厚实,几乎就覆盖着整个渠道。这里更大的变化是沿途两侧的住家:楼房、人字房,还有一些低矮的简易房,挨挨挤挤,错落有致。不时地有喧哗的热闹的声浪传出,弥散开来的炊烟味道有着浓烈地淳厚的乡村气息,使人感到无比的亲切与心畅。路显得逼仄。在南堤的下沿上行走约3里就出了村庄。这个时候,视线是开阔的,有一线千里的感觉,已经清晰地看得见舅舅居住的村子。这时,电话来了,不用说一定是那边的都等急了。也是,我们俩从八点多就出发了,已经走了将近两个小时了。电话是大舅打来的,问我们到那里了。我说已经看到村子了。大舅“哦”了一声就挂了电话。

  我问弟弟:还记得当年小的时候,每次到外婆家,都是父亲用篮罩子挑着你和你姐的情况吗?他说不记得。当年,自我记事起,弟弟,妹妹尚幼,每次到外婆家,都是父亲挑着一副篮罩子,弟弟,妹妹各人坐在一边。我就跟在后面一路小跑着。我是从七岁那年的暑假始就自个往外婆家跑了。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时去外婆家的意愿非常强烈,父母亲起先根本不同意,但最终在我的执拗下默认了。第一次走在(应该是跑)外婆家的路上,那种急迫的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在十五岁之前,我最想去的就是外婆家。外婆已经离开我们近3年了。殊深轸念中,她的音容笑貌始终铭记在我的心中。在我小的时候,外婆是非常疼爱我的,只要一到星期天,我就会在侵晨出发,途中要经过二处坟地(现在只有一处),起初心里特别害怕,就边唱边跑不回头。渐渐地次数多了,想着就要到外婆家了,心里的激动胜过一切的恐慌。不论何时去,总能吃到外婆为我准备的最爱吃的东西。有时因学习紧张,有一到二周没去了,外婆总会站在村口念叨着、张望着这个“小不点”,或亲自到家里来看我。中学前的我,长的小巧,身体羸弱、多病,经常打摆子。外婆每次都很心疼,她总是亲自为我熬制不知从哪采摘来的叫不上名的草药,药味浓烈刺鼻,苦不敢咽,外婆总是循循善诱,激励我一饮而尽。从那时起,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经典名言了。

  上高中以后,由于学习紧张,去看外婆的时间相对少了些,但每次去倍感着外婆的慈祥与厚道。放暑假与寒假,许多时间都在外婆家度过,显然,自小我与外婆的感情最深最浓。后来有了自行车,道路通畅了,也就舍近求远了。尽管多绕行3里路,也不愿再步行。

  从这段圩堤走下来,依旧是低洼的农田。看到那些鲜灵葱郁的油菜,我就想,这里一定有舅舅家的。我们加快了步伐,很快到了舅舅们居住的村子。老远的,老舅迎了过来,他问:你有几十年没走过这条路了?我答:25年多了吧。老舅笑。老舅只比我大一岁多,小的时候我们相处的就像弟兄。尽管后来我在外当兵多年,可是,与老舅的关系还是一如既往的亲密,亲切。

  当年的路,没有距离上的减少。在这段十里路上,需要经六个村庄,过一处坟场;历五个水塘,经一条渠道。笔直宽阔的有四里,逼仄弯曲的有六里。

  如今舅舅们只有大舅因为单身还居住在两间瓦房里,二舅和老舅的瓦房也在前几年翻建成了楼房。当日吃了早晚饭,老舅一本正经的问:还从原路走回去吗?我笑答:要是您陪我重走的话,我当然愿意。得了吧,还是用你老表的面包车送你们回去!

  也是多年没有这样行走过了,尽管浑身出汗,脚似灌铅,却有着自我生命的感悟,涌动着感情的力量。行走是一种状态,而重走当年的路就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重构,就是再现在流水般的时光中的身影。所遇所见,所感所识,一点一滴,一景一物,更是乡村的底色和血脉。(全文3524个字,于09年2月16日)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09-2-26 14:28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