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红尘深处的隐者------陶潜(修改稿)

2020-09-24叙事散文南山菊
一“晋陶渊明独爱菊”,我一直奇怪,他为什么唯独爱菊呢?但是毫无疑问,菊花是一种有个性的花。也许,因为相似,所以喜爱吧?众所周知“梅兰竹菊”四君子,其中梅花总是率先开放,引领百花,堪为花魁;而兰花,以其“王者之香”,飘逸空谷,遗世而独立;竹子


“晋陶渊明独爱菊”,我一直奇怪,他为什么唯独爱菊呢?
  但是毫无疑问,菊花是一种有个性的花。也许,因为相似,所以喜爱吧?
  众所周知“梅兰竹菊”四君子,其中梅花总是率先开放,引领百花,堪为花魁;而兰花,以其“王者之香”,飘逸空谷,遗世而独立;竹子则有男儿风,虚怀其内,硬骨铮铮,有刚直之美;菊花位置最后,属雅俗共赏,带烟火气,有隐逸情。
  当九月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向我们缓缓走来,东篱之外,那丛孕育了三季的沉默蓓蕾,于一夜寒霜侵袭之后,在清晨的风中,粲然绽放,一朵朵,一簇簇,开得宜人。“咿呀”一声,柴扉打开,走出一位清瘦的老者,俯身这一丛暗香,一抹灿烂的笑容,也如这秋日的暖阳,氤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一幅古朴的画面,不经意间深深镌刻进了晋朝,至今不曾逊色。一朵菊花是一个秋季,一朵菊花是陶渊明一个梦境,当初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远离官场,远离是非,不就是为了收获这一季的清幽吗?
  重阳佳节,黄昏时分,落日余晖涂满了竹篱笆,与金黄的菊花共舞,他站在菊花丛中,遥望南山,天上的飞鸟也知疲倦了,赶着回巢,老伴喊着他回家吃饭,炊烟袅袅,混着红薯与小米的饭香,他多想有一壶好酒啊,可以美美地喝上一壶,美美地醉了,可是家里已经没有钱可以打酒了,他采下几朵菊花,低头闻着,这时听到一阵马蹄声响,只见一位白衣人骑马而来,径直来到他的门前,翻身下马,捧出一坛子好酒,原来是好友遣使者送酒来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坛好酒是多少年相知的情谊酝酿出来的啊!知我者,王弘也。
   二   试问世间的风往哪个方向吹?黑暗的封建时代,无论哪朝哪代,都是权贵们掌握着话语权,官官相护,呼风唤雨,颐指气使,那已经成为秘而不宣的规则,所以当一个小小的本性贪婪凶残的督邮,受了上司的唆使,来到他的官邸,不看他的实实在在的政绩,却呵斥他不拘小节,责怪他不束带相迎的时候,他知道,他该做出选择了,要么在官场混下去,与黑暗势力沆瀣一气,鱼肉百姓,迎合上级;要么就辞官归隐,彻底告别官场的束缚,做一介布衣,躬耕田园,承受生活的艰辛……
  他选择了后者。他要离开羁绊他13年的官场。在一个月明风清之夜,乘一叶扁舟,他,飘然离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个“返”字,无意中道出他心中渴慕归隐之心,久矣!
  从此之后,官场上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清白正直的小官,却诞生了一位前无古人的田园派诗人。他的影响力之大,他自己未曾预料,他同时代的人也未曾预料。东篱之菊花,从晋朝,一直怒放,以清淡的芬芳,滋养了无数文人的隐逸之梦。
  晋朝是一个乱世,大量文人选择了逃避,那是一个崇尚清谈的朝代,“竹林七贤”隐居山野,脾气暴躁,性格乖戾,或许是服用“五石散”的缘故,或许是借了药物与酒的麻醉,以与众不同的乖张言行,表达对世俗的不满。最后“七贤”之中的人,有的到朝廷做官,有的轰轰烈烈地死去。
  相对于他们,陶渊明是平和的。他以内敛的态度,做出了独特的反抗,就如同一朵菊花,不显山不露水,但是执著,执著到可以承受一个季节的寒霜与朔风,执著到可以出去乞讨,接受朋友的送酒,却不肯接受朝廷的恩赐。
  晋朝灭亡之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当江州刺史檀道济来到他简陋的茅舍,劝他出仕为官,檀道济的言辞非常诚恳,他说:“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已经辞官归隐22年之久的陶渊明却婉言拒绝了,他回答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同时他拒绝了檀道济带来的粮食和肉食,要知道,对于一个没饭吃没酒喝的穷的响当当的人来说,那时候一个官职,那将预示着衣食无忧,那是多大的诱惑!那样的隐退,绝非惺惺作态。
   三   如果他去当官,没有人可以嘲笑他贪婪富贵,因为他已经处在穷困的边缘,做官充其量是一个职业行为,但是他想到了那位督邮,想到了官场的规则,官场不只有檀道济,还有更多督邮同僚,在精神的自由与物质的保障之间,他坚决选择了前者。
  是的,他不想回去。他只想在这里,终老。“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只有将名利彻底置之度外的人,才能发出这样的豁达之语! 但是他选择归隐的路并非一帆风顺,毕竟他出身名门,曾祖父陶侃曾是晋朝开国元勋。少年的他也曾胸怀大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是后来家世衰微,在讲究门第的官场,他一直抑郁不得志,在做官与辞官之间他一直在徘徊挣扎。 督邮那件事成为事情的导火索,因为陶渊明在彭泽做官的时候,积极着手整顿当地的腐败,当地有一位大地主,仗着上头有做大官的亲戚,隐瞒家丁数目,以前做县令的对此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陶渊明偏偏要摸摸老虎屁股,他出其不意地带着下属来到那位地主家里,让他的管家在现场点人数,结果真相大白,原来报上的20名家丁竟然是200名,这样他要缴纳的赋税就将是原来的10倍。那位后台很硬的地主吃了这样的亏,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一个黑状告到亲戚那里,那位亲戚非常生气,觉得小小的陶渊明不给他面子,竟然敢拿自己的亲戚开刀,那么他就要拿陶渊明开刀。 于是专门掌管考察官吏政绩的督邮,在那位大官的授意之下,威风凛凛地来到了彭泽。于是有了后面可想而知的一幕。一切的挑剔,不过都是早已经布好的局。  
我想陶渊明最大的智慧就是明智,对官场洞若观火的他没有委曲求全,他知道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在那个漩涡里,除了随波追流,他无法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官员。“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尊重自己的个性,选择自己钟情的生活方式,是一份大智慧,大境界。人生苦短,何必为了名利摧眉折腰,活得不像自己呢? 四

不能拯救苍生,起码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官场边缘徘徊了13年之后,他铁了心做一个农民,哪怕吃苦,心也甘。他在乡村活得很有乐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他家门前种植柳树五棵,号称五柳先生,春风吹拂的季节,柳丝缭绕,他早上出去种地,晚上披着月光回来,真实的田园生活经历,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他的诗清新明快,朴实无华,但是韵味悠长。那是一种繁华落尽,返璞归真的境界。 后世很多著名文人对他非常推崇,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都深受其影响。苏东坡晚年更是将他当做楷模效仿。就连一向严谨苛刻凌厉的鲁迅先生,对他都是赞许的。而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受人尊重,是因为他性格中的“真”,无论做官,还是不做,无论矛盾,还是决绝,他都是透明透彻的,是坦荡磊落的。只有这样的人品,才能支撑起那样流芳千古的诗句,才能赢得那么多人的真心钦佩。

享年63岁的陶潜(晋朝亡国之后他改名“潜”,也许是别有深意吧)一生充满坎坷,不仅仅在仕途上不得志,而且在归隐田园之后,一场大火导致他极度贫困,他曾贫病交加,但是就在那样的处境下,他依然坚持了他的人生理想。历代文人多有归隐之意,有的大隐于朝堂,有的隐遁于庙宇,只有他回到了乡村。这样一份中庸,是他对人生乐观豁达的态度的体现。

“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一天天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他与妻子翟氏夫唱妇随,春种秋收,其乐融融。其实他感情生活也是不平坦的,第一位妻子难产而死,第二位妻子在中年早亡,幸好第三位妻子默默陪伴他到老。在那些日子里,酒是他的朋友,“白日掩柴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首诗显示出他浓厚的的草根情结,他与乡亲们相处融洽,与他们一起种地,聊天,喝酒。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的悠闲宁静中,连阳光下的尘埃都是纯净的,而他,只愿守着这样一片田园,自给自足,闲暇写诗,秋来赏菊。一段处在红尘最深处的艰辛生活,他就是能过得如鱼得水。


菊花年年开,菊花开的季节就是他盛大的节日,隔了那么遥远的年代,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看到南山脚下的草庐,看到竹篱笆下那丛灿烂的黄菊花,看到一位清瘦的老者,在每个秋日的黄昏,推开柴扉,采撷一朵菊花,在自家的石桌上,用老伴刚刚烧开的山泉水,泡上一壶菊花茶,金黄的颜色在紫砂壶里酝酿,如酒,醉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