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青海散章

2020-09-24叙事散文文珺

青海散章
互助.十二盘坡顺大通河逆流而上,就进入了青海省互助县的地界了。一河之隔,甘肃和青海的自然景观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景。河对岸是天堂寺,背后的山光秃秃的,很少的草。而这一面草木葱笼,树木茂盛而浓密,真不知道大自然是怎么想的。刚进
青海散章 互助.十二盘坡
顺大通河逆流而上,就进入了青海省互助县的地界了。一河之隔,甘肃和青海的自然景观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景。河对岸是天堂寺,背后的山光秃秃的,很少的草。而这一面草木葱笼,树木茂盛而浓密,真不知道大自然是怎么想的。

刚进入青海境内,就下起骤雨,并且很快的大起来。打的车窗噼里啪啦的响,窗外的景色一时变得模糊起来。由于我们要赶路,所以车速很快,一路不停往青海北山里行进。这里的树主要以白杨和桦树为主,由于落叶的季节不同,已经呈现出了错落的景致。松树、柏树以深绿为主,白杨其次,而桦树已呈现出了淡淡的黄色。在这样的山里,秋天的景色是最美的,但是看景的人不一定会在秋天来呀!

感觉车一直在爬坡,车里的我们身体一直在向后倾。并且随着车的转弯而左右扭转身体,志说正在爬十二盘坡。由于我们都是初次经过这里,还不太熟悉这里的地形,只能也象蛇一样的在车里不停的扭曲着身子,并被折腾的哈哈大笑。

也不知道被扭曲了多少回,反正觉得身躯已经被扭成一股麻花了,才从一个狭长的山谷里爬了上来。一路的雨,到了山顶又变成了雾了。四面的山在这里一下子变得神秘起来,回过头去看来时的路,真的是象极了一盘蜿蜒的蛇。它左右扭曲,共有十二次之多,因此被称作“十二盘坡”。往上看,山顶被罩在雾里,看不到顶,前面的路还很遥远。坡顶上,有一块很大的石头,上面刻着四个红色的大字“十二盘坡”,周围是被白色的哈达缠绕着的木头围栏,还有一个专门给路过的人们照像的摊点和卖酸奶的。一些路过此地去旅游的人在照像,我们也在细雨蒙蒙之中留了影。

再往前行,已经在下坡了,车速一下子变得快起来。晚八点左右,我们在落日的余晖中赶到了被称作“彩云故乡”的互助县城。

青海有“大美青海”的美誉,无论从青海的那一条路进入,一路都有欣赏不尽的美丽风光,听不完的各种传说。各级政府十分关注旅游宣传,在道路的两侧做了各种各样的旅游标志。互助县被称作中国土族之乡,街道的两侧挂满了七彩的小旗。一个什字里,立着一幅巨大的广告牌,是2010年7月青海自行车环湖赛开幕式的标志,牌子前有几个骑自行车人的雕塑,很形象的立在那里,另一侧是身穿花袖袖的土族姑娘的画像。

一路前行,天渐渐的暗了下来。我们要赶得路还很远,所以来不及欣赏一路的风景匆匆地往前走了。

到西宁市里已经是万家灯火了,高高低低的住宅楼闪烁着不同的色彩。令人一时间很想家。但很快的,我们就将西宁市抛进无边的黑暗之中了。

  天黑了,外面的景色已经是什么也看不到了,只听到窗外的风的呼呼作响,我们都默不作声,各自想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心思。其实,人有的时候就需要这一种黑暗来做保护,才能正视自己的内心,才能看清自己内深处一些平素里不为自己知道的心思。

贵南草原.万亩油菜花.黄沙头
  从贵德往西南行进,就进入了贵南草原了。山一座连着一座山,海拨在一寸一寸的升高,高原的景色也在一寸一寸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高原的七月,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有点干涩的眼睛一下子明亮起来。高原深处,一个明亮的世界呀!从离开贵德,一路就很少看见人了,路的两边不时出现炊烟袅袅的白色帐蓬和悠闲吃草的黑牦牛,还有远远的山坡上的经幡,再就是连绵不断的群山。这时,忽然出现了一片金色的世界,令人不得不驻足观望。没有人前来解释什么,只有我们面对前这一片喧闹而又安静的世界神思恍惚。甚至,没有一只鸟儿来打扰一下,高寒,缺氧,鸟儿怎么来得了呢?就连最爱油菜花的蜜蜂也看不到呀!风,很大,高原的风呀!凛冽而又带着丝丝寒意,太阳明亮而又灼热,天空蓝得看不见一丝云彩。环顾四周,蓝天、绿草、金黄的油菜花,油画里的感觉。忽然,想起了凡高的向日葵,也是这样的炽热而又多情,似乎还有某一种妖冶,逼人的美,令人无法长时间的对峙,只能快快的离开。

  顺着省道101线,我们继续前行,这时高原的海拨已经上升到了3700多米了。我们明显感觉到了胸闷和气喘,头也开始轰轰作响。是有了高原反应了,尽管来时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被这种不畅的感觉折磨的很难受。车一直在山谷里穿行,有的时候,从车窗外看去,只有一线窄窄的天空。天空很高也很远,但一当爬到山顶上,又觉得与天空是那么的近,甚至可以扯下一片白云来。

  藏区的民居很散,但也有一些政府修建的定居点。远远的看上去规模也很大,但荒草却长满了院子。习惯了游牧生活的藏民族不喜欢定居在一个院子里,所以这些房子,只好寂寞的驻立在那一个小小的河谷里。政府是下了大力气的,定居点的房子很漂亮,都是红砖红顶子,极大的尊重了藏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在一个定居点的旁边修一个寺院,但还是没有人去住。而沿途的草地上却到处都有炊烟袅袅的帐篷,孩子和女人,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种小汽车。而那些帐篷的周围,他们的牛羊们就自由自在的在山坡上吃草,或是在河滩里嬉戏,完全是一种天然生活的样子。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高原的深处还看到了沙漠。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沙漠呀,一列沙山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长达24公里,宽3公里左右,几乎全部沙化了,它宛如一条黄色的巨龙,在绿色的草原上分外的显眼。这就是青海省境内著名的“黄沙头”移动沙漠带,它的源头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森多乡完美村,这一度被称作“灾难”的黄沙头,经过当地群众和青海省政府的努力的治理,现在已经基本上得到控制,远远望去,象是困在绿树丛中的一头巨龙。成了过往的司机和行人驻足观望的一个景点了。但在我们回来到达那里时,忽然狂风大作,似有万丈妖魔平地而起,黑云自西北方向压来,很是恐怖。一时骤雨打着车窗,车内温度也一下子降了下来,但不到五分钟黑云又散去,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果洛.格萨尔王广场.天葬台
  比起内地的洲府来说,果洛洲显得真是太小了。冷冷清清的街道的两侧是一些商铺和政府各机关部门,没有几家象样的商铺,这里的一切让人很容易让人想到八十年代中期内地许多乡镇的样子。小商铺里货物倒也是琳琅满目的,但还是用柜台的形式摆放着。做生意的大多是四川、河南人,藏族人开店铺的不多。也没有几家饭馆,小吃店里以面食为主,但由于海拨较高,下面都要用高压锅才能煮熟,所以面食价格也很高,但大肉的价格还略高于内地,又听说开水也达不到温度,所以不敢喝。在这里,我们每一个人吃了一碗面,当地饭馆叫“盖浇面”,十二元钱一碗,是青海的循化人开的,味道还不错。

  县城的北侧,是新建的“格萨尔王广场”。还正在修建之中,过去的时候底坐上只有格萨尔王的战马,过来的时候,格萨尔王也被运到了广场,还没有固定上去。但那一匹战马,昂首嘶叫,很是威风凛凛,格萨尔王手里拿着战鞭等着上战马。果洛是伟大史诗《格萨尔》产生的地方,众多的山水遗迹都有《格萨尔》美丽动人的传说。

  到了果洛地区,令人不得不想到藏区那神秘的天葬。穿行在青藏高原上,到处都能见到猎猎的经幡和白塔。对于我们来说,它们或许只是沿途看到的某一种风景,但对于当地的群众,这些神秘的经幡和白塔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来之前,已经听别人谈起过有关“天葬”的一些传说,那是一种有别于我们的常规生活状态的一种对待死亡的方式,所以我们都很好奇,希望能在途中看到或是遇到。但真正到了那些地方,人本身对死亡的恐惧还是立刻战胜了那一点渺小的好奇心,只能匆匆地看一眼。我们并没有遇到真正的“天葬”仪式,但沿途却看到了许多传说中的“天葬台”。不知是由于心理原因,还是真得就有某一种神秘的力量,总之一看到那远远的山凹里或是河谷边那黑黝黝的石头堆架或是土台子,心里就不由得有一种恐惧掠过。虽然,人最终都会走向那一个结局,但那其中许多的未知,还是令人无法接受的。这些天葬台,有的用白色的经幡包裹着,有的就那么暴露在天地之间。它本身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那上面曾经又发生过多少的故事呢?天葬,只是人走向另一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但那神秘和无法说清楚的感觉却使许多活着的人对此望而却步。但并没有看到秃鹫在某一种地方盘旋的那一种壮观,只是在回来的途中,路牙上忽然看到了一只。我们立刻减慢车速,它小心而警惕的望着我们的车,见我们停下,它就立刻低低的飞起向另一侧的草地深处跑去,还不是的回头向我们张望。在藏区,它是神圣的,是它携着人的灵魂从这个世界走向了另一个世界。而它的世界就在那高不可攀的悬崖之上,但不知道它为什么却飞到了这里。

  阿尼马卿山被称作“万山之宗”,是雪域高原上一座著名的雪山,也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山脉,在藏语中意为“黄河流经的大雪山爷爷”,山顶常年有不化的积雪,但我们只能远远的在它的脚下神往一下罢了,从贵德到甘德,我们已经翻越了十四座山了,但在这其中那一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阿尼马卿山,我们谁也说不上,只能回去在地图上看了。海拨在一寸一寸的升高,高原的反应使我们渐渐的默然下来。
甘德.县委书记的大院
  来到甘德县城的时候,是下午5点半左右。一下车,我们都被这个小小县城的一切惊呆了:感觉之中,真是乘着时光的快车道来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个边区小镇。一条丁字型的街道,两侧低矮的商铺。街上行走的大多是穿着藏服的当地民众,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大多用口罩或是头巾裹着脸,看不清他们的表情,只能从露出来的两只眼睛里看到一点茫然的光芒。

  我们已经被连续不断的颠跛和强烈的高原反应搞的七晕八昏了,这里的海拨高达到4300多米甚至彼此之间说得什么都听不太清楚。感觉真是太累了,想尽快找个房子,找张床躺下来。但是,转变了这个丁字型街的角角落落也没有找到个象样一点的招待所。只有政府旁边有两家宾馆,看起来还可以,但一张床位就要380元钱,也是太贵了。最后,在县民族中学的旁边找到了一家河南人开的小旅馆,勉强可以住人。但又没有水,又没有卫生间,四张床散发着陈年的酸臭味,但是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要找的人还在乡下,离这里这有四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只好等到第二天了。
半夜,我被自己急骤的呼吸惊醒了。缺氧,使每一个人的呼吸都变得困难了。头,痛的很厉害,感觉嗓子里在冒烟一样。脑子里也很模糊,似在做一很久以前的梦。

  早上醒过来,感觉头还是沉沉的。吃了一袋克感敏冲剂,好了一点。这时,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了。高原的太阳,亮而热,天蓝得透明似得。继续等要找的人,顺便转了一下这条小小的县城。

  广场是半圆型的,有一些低矮的平房组成。是一些化装品店、缝纫店、佛都用品店,还有一家网吧,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个电子游戏厅。有一个破烂不堪的电影院,门口挂着“商品展销会”的彩色牌子。一幅广告牌上挂着一张白色的影慕,大概是用来放电影的。有家小小的新华书店,但我等了一个上午,也没有开过门,门被一个破旧的洗衣机堵着。旁边是文化馆和图书馆,但也不见有一个人出来。

  政府和县委的大门都很破旧了,院子里停着几辆越野车。对面是县委书记和干部们住的大院,但那破败令人真是不敢相信。几排平房,墙壁上的泥都脱落了,院子用几块破旧的木板围着。几头牛自由的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空地上长着一些杂草,牛们是奔着这个来的。

  县委书记刚刚四十出头,但高原的气候已经把他的年华浸蚀的所剩无几了。他的脸色黑而青,嘴唇透着紫色。戴着一顶咖啡色的礼帽,和当地的藏民没有什么两样。看着他,我们感到很心酸。

  也有一个小小的汽车站,一天只有两趟车出去。街上,多的是骑着摩托车狂奔的藏民。没有什么交通意识,狗在四处乱窜,街道上散发着恶臭味。医院,阴暗而潮湿,没有卫生间,病人也不太多。

  等的人终于来了,仅仅的两个月时间,他已经被高原的太阳晒得又红又黑了。见了我们,他激动的说,我已经六天没有吃上一顿象样的饭了,他在这里的乡下负责修一个敬老院。

  电影院的旁边有一家小小的理发屋,里面有一个很清秀的女子,一看就不是本地人。进去谈了一下,她说自己是永登人,找个对象河南人,在此地教书,就跟着来了。在异地见到老乡,分外的亲切。
贵德.天下黄河贵德清
  去的时候,经过贵德已是晚上什么也没有看到,回来的时候正是傍晚时分,天刚刚下过一场暴雨,空气清新而湿润,夕阳投到河面和四周的山崖上,壮观而又美丽。

  黄河从龙羊峡奔腾而下,在贵德县境内冲击成一条东西长100公里的宽阔河谷,河谷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山清水秀,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正是杏儿成熟的季节,路的两边不时有卖杏和梨的小摊点,我们在一个摊位前停下。摊主是一个回族小媳妇,很热情的招呼我们。杏儿又甜又新鲜,我们买了一大包。

  远远的就看到黄河清大桥了,黄色的栏杆雄伟而壮观。黄河正缓缓的从这座桥下渡过,在人们的影响中黄河水自古以来都是昏浊的,可是在贵德,黄河水却清澈见底。不过今天由于刚刚下过一场暴雨,上游的泥流正好通过大桥,所以我们只看到河流的两侧水是蓝色的。在大桥下不远的河段,有一块心形的湿地,湿地上绿草盎然,与环绕在周围的河水相映成趣。在黄河两岩丹霞地貌的陪衬下显得十分美丽。

  此时,正上夕阳无限好的傍晚时分。金色的阳光投到四周褐色的山顶上,无法形容的美丽。桥头停着一辆旅游车,一部分人下车拍照,还有一部分人坐在车上向远处观望。车上贴得花花绿绿的,仔细一看是五个一工程《马永道》摄制组的。几个摄影师正从不同的角度摄这里的美景,我们也搔首弄姿乱照一气。

  这里的地貌十分奇特,土质是褐色的,一层又一层的丹霞地质。山上基本上没有草,但山下的谷地里却是草木茂密的另一种景观。在这个地方还出一种特产叫“毛拉枕头”,花花绿绿的堆在路的两边吸引过往的行人。据说毛拉是黄河里的一种特产,有安神、静心,清脑。我们在一家门口停下来,主人很热情的迎接出来,马上给我们介绍这种枕头的神奇功效。我们才知道,当地人称作“毛拉”这一种物产,原来是黄河湿地上的芦苇顶上的一种毛须,经过他们的加工制成了枕头,沙发靠垫等许多的成品,已成为当地的一种特产了。主人还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加工车间,我对他的那些产品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我非常喜欢他那小巧玲珑的小院子和那一院子的花花草草,特别是门口那一棵低矮的樱桃杏树,我真是爱不释手呀!

  我们的车又启程了,在晚霞的余晖中向着家的方向驶去……。   [ 本帖最后由 文珺 于 2011-7-29 07:51 编辑 ] 甘德, 贵德, 互助, 青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