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火车站,达到或是离别最容易触景生情的场景

2020-09-24叙事散文李华新
李华新一个有火车站的城市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至少是说,你在这个国家或是地区的存在是不容忽略的。因此,在京九铁路建设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得从自己的家乡通过,一位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不惜去“求情”铁道部,自然这样的请求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
                          李华新 一个有火车站的城市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至少是说,你在这个国家或是地区的存在是不容忽略的。因此,在京九铁路建设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得从自己的家乡通过,一位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不惜去“求情”铁道部,自然这样的请求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片曾经为共和国的建立洒下鲜血的那些将军和士兵的父老乡亲,因为那个地方太偏僻太闭塞,也太穷。 一条铁路修通之后,所给予这片土地的不仅是现代交通工具的光顾,而是能够改变这里的面貌。火车站,作为最能承担人类情感的地方,是非火车站莫属,人,梦想到远方去,那么他必然需要从火车站出发,尽管现在有空港,有汽车站。但是最能承载人类的出发和到达感觉是依然是火车站。“100年来人类的爱恨离别的地方,也依旧会在火车站不断上演。” 往日对一个城市的印象,能够浓缩或是全部集中表达的地方,就是火车站;如果谁的一生不合火车站发生联系,那么就是说,他没有到远方去,或是没有在距离的感觉上,感觉到告别是一种何样的情绪。世界上第一个火车站,达灵顿车站1826年开始运营,那时人们将火车站视为工业革命的教堂。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在1934写道“伟大的火车站浓缩了所有精神的共鸣”;建筑师艾里希.猛德尔颂默认为火车站是凝固的音乐,另一些人则是将火车站看作是城市更新的催化剂。中国的第一个火车站是唐山:由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唐山至胥各庄)的建设,由此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随着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的建成。1882年制造了中国第一个蒸气机车——《龙号》火车头( 车头两侧各镶嵌一条金属刻制的龙 ),同时于1882年建成中国的第一个火车站——唐山火车站。 在济南,人们对于济南火车站的印象很深,也很有些情感的寄托,因为济南的火车站是由德国人修建的。但是它的不行是在济南人开始新建火车站时,一个从农村升上来的城市领导者,在一阵冲动之后,没有保留。尤其是那个火车站的钟楼的大钟,前些时候,有人还在寻找那个丢落的时针,寻找也早就不知所云的。 但是现在的车站依旧是个告别和归来的地方。前些时候,孩子在外上学,到火车站送孩子那就是一个最能体味那种感觉的地方。而现在所谓的动车,少去了在车站等车的漫长和难耐的时光,一切都快捷起来的时候,因为生活节奏快了,车站的那些感情的酝酿,便没有了让情感发酵的机会。 至今我还没有坐过动车,也不再到车站去,至于高铁上的那种真正可以体会到的风驰电掣的感觉,我现在即使是没有乘坐,也会感到如此的速度,其实真的不如那时的直快、特快的那种感觉,因为漫长旅途上,打发时光的是读书,读一本平时无法静不下心来阅读的书,在火车上或是在火车站阅读是最好的场所。    告别与迎接。
   抵达与离开。    火车站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什么是远方有了新的感觉。
   火车站的建立,使得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印象完整而具体起来。
   火车站的运营,使得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和新的能够更新的气息。
   火车站的存在,使得城市的物流人流的含义具体和生动起来。
对于,车站的印象,济南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为济南在近代的历史上因为开埠,因为济南作为一个通衢的要道,使得济南在商品流通中中的地位,也是得天独厚的。而 济南的胶济铁路的修建,已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为德国的势力范围,也使得济南的胶济铁路的开通,成为具有近代历史具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感到遗憾的是我们曾经多次乘车的一个小站 -- 平陵城车站,在胶济线上不过是一个三四级的小站,因为他的地位远不如他的东区方向的枣园站,自然也不如作为济南局和青岛局分界线的明水站,因为我的年轻的岁月就是在这些小站上徘徊和上下的,因此在我的生命的过程中,这些小站连缀起来,就是我个人生命史的一个部分。   济南站,在我们当年的乘车线路上是最少光顾的,因为在济南站上下车比较麻烦,比如买票和检票的,比如检票之后的上车的路程都是比较远的,因此除非不得已我是不会在济南站上下车的,但是,在有的时候,也会在济南老站上车,(我们的习惯就是把济南站交作老站),因为还有北关站、黄台站,都是可以下车然后再乘公交车回家的。   火车站是在路上的一个具体的表达,当年,每每是到车站去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出现,那就是我是一个出门的人,不是一个在家里呆着的人。当年,是坐着汽车到那次去的,那个时候,当参加全市游行的车队在市区缓缓开动的时候,你就感到了我是要离开这个城市的,因此在那个时候,北京的诗人食指的那首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会重重地敲击我的心房。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食指的诗歌,把那个年代的属于知青一代的感觉全部浓缩出来了,尽管那个时候,还不知道食指的这首诗歌。可是那时的感情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而让我真正感动的,是我的父亲,在把我送到乡下之后,那个送去的汽车开了。而他的却是徒步从那个下乡的村子一步步走回济南家中的,待他回到城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几乎是天亮的时候。那年,父亲不经意中说了这些,而且是守着我的孩子再说这些的时候,表情很轻松的,可是我的心情却是一种异样的感觉,甚至有些要落泪的那种感觉。   因为那天的许多细节已经记得不说太清楚了。可是父亲却是在为我铺好那厚厚的稻草,又用手使劲按按了,待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才走的。而我并不知道,父亲是自己步行回家的。而这个事情是在我的孩子已经比我当年下乡还要大之后,是在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之后,我才知道的。而这一晃就是30多年了。   那个时候我下乡的地方,虽然离济南不过一百多里地的距离,但是那是乡下。那时是不通任何车的。要回济南就要做火车。因此那个经常上下车的车站,就是我全部的情感的衔接点。买票和上车都是很简单的事情。你甚至是在离火车到站,前三五分钟再买票也来得及。因为那个木栅栏的进出口,只是一个摆设。只要你用心费一点时间,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上车和下车。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方便,所以,可以绕过车站到火车停车的最前面和最后面上车。而这样的一个方式,则是你可以逃票的法宝。 不过,那个时候我所做的火车,不少车次都是属于市郊车的,而且是大都是绿皮车或是那些普通的客车,因为那个时候乘坐火车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些情感的纠缠和伤离的感情出现,更不会有相食指一样 的感情在诗中跌宕起伏,因为没有森林一样的手臂,也不会有那个肝肠寸断的离别愁绪。而只是天天如此的乘坐市郊车的匆匆忙忙。 于是乎,有些情感就在这样的几乎是隔三差五的乘坐火车的经历中,让一切都平淡起来。因为你是一个坐火车的常客,于是,旅途就会变得成为一种希望,那就是你不想天天乘坐火车上班下班,而是那个成为那个城市骑上上班的一族。在自行车的车流中,用那些清脆的铃声取代火车的汽笛长鸣。 火车站,达到或是离别最容易触景生情的场景。只是你最初接触时的那些具有诗人情怀的感触,而日子久了,你成为一个通勤者的时候,它是那么简单,是那样的平常,那样的不容犹豫。因为,它总是很准时的达到和离开。使得你无法天天常怀伤感。
  (济南 李华新) [ 本帖最后由 李华新 于 2012-3-15 10:2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