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城市光影

2020-09-24叙事散文敬一兵
城市光影敬一兵隔着一座城市遥望明天,最先看见的不是明天的云朵和楼宇轮廓,而是光与影。光与影有声有色。没有声也有色,柔软的,坚硬的,温暖的或者寒冷的色。站在电线上排成一排的麻雀,拥挤在街上像蚯蚓蠕动的汽车,各种钢筋混泥土构件,包括我的肉体在内
         城市光影

                 敬一兵

  隔着一座城市遥望明天,最先看见的不是明天的云朵和楼宇轮廓,而是光与影。光与影有声有色。没有声也有色,柔软的,坚硬的,温暖的或者寒冷的色。站在电线上排成一排的麻雀,拥挤在街上像蚯蚓蠕动的汽车,各种钢筋混泥土构件,包括我的肉体在内的所有东西的来路和归途,都起于它也止于它。我想。

  夜晚的广场,五颜六色的灯光是主角。被掏空了内脏只有黑漆漆轮廓的楼房和川流不息的人,在灯光中反倒成了潦草写下的神话故事,与夜色一道成为了主角的背景和映衬。这是世界的真相。我们在白天在灯光下看到所有景物都是围绕人而存在的世界,仅仅只是放大镜带来的夸张和错觉。

  我的眼睛里街道没有景深。每一个部位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幅黑白照片,川流不息的车灯拉成的线条和人影制造的间隔是黑白照片二维平面的全部含义。拥挤、缭乱、黯淡和暧昧的味道在黑暗中弥散,人的七情六欲也在弥漫。只留下人的身子呆在原地,不仅成了弥漫的陪衬和旁观者,还被合围挤兑,而不是相反。远处的灯光因为我脑袋里杂七杂八的思想铺张而变得十分模糊。视觉的模糊会让人变得孤独和寂寞,好像自己始终走在一幅黯淡画面的边缘,无法越过自己的疆域来到别人的怀抱中。光控喷水池在灯光变化中喷出各种造型的水柱。水的倒影能够留住商贩的吆喝,留住混杂的颜色和在水池边拍照的人影,就是留不住我的灵魂。难怪我在夜晚总会觉得自己的身子轻飘飘的,血脉可以膨胀心跳可以加快但却无法摸到血液的重量。原来夜晚是灵魂出游的时间。黝黯为出游提供了高度和宽度。灯光成了它们出游的痕迹和线索。尽管喷水池是夜晚广场唯一看得见线条的地标物,可以让我在嘈杂白天对物事和情感厌倦之后的心有了暂时的归宿,但这种归宿完全活在我的梦里而没有活在我的身体里。某种角度而言,夜晚的梦和白日梦几乎是一回事情。

  一个背包客模样的年轻女人手拿照相机在水池边徘徊。看见我独自发呆,兴冲冲跑到我面前用百灵鸟一样的声音说让我帮她拍几张照片。取景框里的她长得漂亮都不说了,关键是她裙子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在黑暗的背景映衬中一下子就充满了温霭和柔软的气息。就连落在裙子上的灯光,也伴随她刚才在我身边留下的撩人心扉的香水味,从模糊的情形里回到了清晰的状态里,丰富了裙子的质感也丰富了裙子里面包裹的异性活力。过去我看王家卫在电影《花样年华》中用灯光表现旗袍时,总是认为他炫耀镜头有点过火了。现在我才晓得苏丽珍身上的旗袍,只有在夜晚的街道和斑驳的楼道光影里浮动,才具有跟芝麻糊或者法烧糯米鸡味道一样的质感和意想不到的效果。王家卫镜头里充满了流动的街道、晃动的人影、斑驳的霓虹灯光、楼房的阴影等等,尽管我不喜欢他的这种斑驳灰暗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但是这种类似印象派绘画一样的暗色调语言的确是可以给我带来冲击的。王家卫对现代都市的物质背景有他独到的理解。我缺乏他的这种独到理解在此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背包客被裙子包裹的臀部轮廓没有夸张的述说,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省略、克制和收束的特点。这样反而让我想入非非,还让我心碎。我被她裙子上的光与影击中了,不敢久看。如果久看,我就会觉得自己亵渎了女人,亵渎了那些为幼小的生命来到人世间而由上帝亲手为他们降生准备好的子宫、乳房这些具有天堂性质的器官。

  灯光是欲望,具有摧毁性。暗影是对欲望的拉拽和阻拦,具有制约性。我需要洞悉需要欲望不需要制约。这也只能想想而已。

  夜晚很像一副巨大的衣架,悬挂着整个城市的孤单。那个爆裂、粗糙、蜉蝣般忙碌和带有各种化学味道甚至是血腥气的白昼世界,已经离我而去。这是我来自光与影的一次认识。

  立秋的夜晚证明,广场不该来,通向广场的街道不该走,甚至就连想一下都不该想。眼睛投出去的视觉都瘦成了一根线也找不到回应的东西。迎面朝我扑来的除了凉飕飕的风就是车子前面两把明晃晃的长剑。它们彼此交混肆无忌惮。这些情景回避一下就可以化解而过。真正让我难受和无法化解的,是潜伏在夜色中的黑窟窿,人陷进去后就很难拔出来。身体是这样,记忆是这样,心灵也是这样。很少有人能够彻底回避。

  广场四周和通向广场的街道上,饭馆面馆早就打烊关门了。平时和城管打游击战的小商小贩也没有了。只有肯德基这类速食店还在营业。餐厅的墙壁是乳黄色的,炸鸡和薯条是金黄色的,灯光和人的脸也是金黄色的。一道玻璃门把它们和外面的夜色隔在了两边。金黄色象征富贵。肯德基代表了享乐主义,而在医生的眼中却代表了垃圾。咖啡或者红酒成了西方物质文明的符号,在叫花子的眼睛里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花花绿绿的钞票。与金黄色相对的黑夜,不仅象征着肮脏、贫瘠、缺失、混沌和不自由,还让我的感官和心理患上了夜盲症。我不是一个先天就反对审视与倾听的人,舞台上引吭高歌的表演者和街边卖唱乞讨人对艺术的理解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夜晚的孤独加上夜晚的粘稠性,使我的记忆多了怨怼的情绪。最近几天老是看《断刀》这部纪录片。里面大量的镜头都是夜晚。它们属于硬馒头、炒黄豆、洋芋坨坨、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属于饥寒交迫加步枪的志愿军的世界。白天或者圣诞节前夕灯火通明的地方都是美军的世界。烤火鸡、罐头、咖啡、香烟这些被帐篷里的汽灯染成了金黄色的东西加上飞机、大炮和坦克,把美军打扮成了替天行道的救世主。人的器官和血液没有变,只是因为身体外面多了很多物质上的东西就形成了不同的种类,就要用物质数量上的优势来欺负别人,把别人变成奴仆甚至是一如黑夜这样的阴间里的幽灵,确实让我尝到了意识形态带来的疼痛与无奈。不对等的战场较量,决定胜败的是拥有物质的多寡但更多的还是精神。志愿军的胜利就是一个事实。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属于夜晚悠远的记忆,可以鼓舞我的志气但填不满夜色在我身上留下的伤痛裂缝。

  抗美援朝战争早就结束了。可是,伤及我情感世界的那场战争还没有结束,至少战争创伤带来的疼痛还在我的身体里弥漫。我的父母曾经带着幼小的我在晚上走过这条通向广场的街道。但更多的夜晚,我却是在父亲向母亲施加的暴力中渡过的。父亲用暴力硬生生把母亲参加工作后仅有的一点农民秉性彻底打掉后,就把他的注意力,由白天被人批判转移到夜晚对我和我姐姐制造离间上来了。鸡毛蒜皮的事情是离间的情节,我到了学龄儿童阶段还对简单的加减乘除反应迟钝的表现,成了父亲亲睐我姐姐和惩罚我的刑具。一根血脉相连的藤蔓上,最终结出了两颗不同性质的瓜果,我不晓得这是夜晚的罪过还是父亲的罪过。反正一直到今天,即使父亲已经入土了,但只要我一个人走在这条夜色笼罩的街上,我还是会觉得街道两旁楼房上黑漆漆的窗户中,总是有一把父亲的狙击步枪在瞄准我,随时都准备射出他用说的话和做的事都跟夜晚一样让我难过这样的材料做成的子弹。夜晚的凝重和寒冷勾勒了父亲依然尖锐而又刻薄的声音,也勾勒了父亲依然粗暴无情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父亲,你是我疼痛得千疮百孔的爱。什么时候才能在我的梦里,等到你的慈祥出现在我面前呢?

  明白了夜晚的感受,就是明白了潮湿的南方,永恒晦涩的感情始终让人对时间对灯光表现出不安与无奈的原因所在。

  不管从先天的因素还是后天的习惯来看,我都是一个缺钙缺锌缺阳气的人。阳气少阴气重的人在晚上,都喜欢把自己放在灯光的笼罩下,不仅安全妥帖,灯光还可以把夜色阻隔,让人始终觉得自己是在白天。这样一来,人对灯光就表现出了既恨又爱的矛盾心情。我爱灯光带来的踏实,也是依靠灯光来点燃我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小火焰。我恨灯光带来的炫目和拘束。夜晚因为灯光而有了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像城市广场这样的中心地带,灯火通明五彩缤纷,广场的夜晚也就有了显贵妩媚和洋气的成分。从广场出发沿循街道向外走,虽然没有尽头,永远都是公路,但城郊灯光少了,所以夜晚也就少了妩媚和洋气,多出来的全是半土半洋不伦不类的样子。再往远处走,还是公路,然而公路两旁黑漆漆一片,能够闻到野生的气味听见昆虫的叫声就是看不到一样东西。这样的夜晚无疑是单一的黑色,往好处说叫朴素纯粹,往难听处说就是土里土气。土里土气的夜晚什么东西都看不见,什么东西都不会受到光线的限制和人的视觉审视,所以它们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哪怕就是白天看起来瘦骨嶙峋的野草,也会因了夜色的庇护而呈现出自由自在倔强生长的姿态。蟋蟀的声音也不是随便的声音,只要决定了声音是专门为夜晚而盛放的,即便是凌冽的寒风也无法阻挡。

  我曾经在土里土气的夜晚听过这种声音。先是感觉毛骨悚然,然后才从声音里传递出回忆的画面——背靠一座小丘岭的外婆茅屋。夜晚茂密的树木和杂草,穿过半山腰安葬有外公的那座坟墓,带着阴森恐怖从岭上一直蔓延到了茅屋的周围。下雨的时候,点上灯笼到屋外一照,总是能够看见一条蛇,凭借杂草的掩护从坡上爬下来,在茅屋四周逡巡。因为来的次数多了,外婆不用睁开眼睛不用到茅屋外看,通过茅屋外的雨声和温度的变化,就能认出它是无毒的菜花蛇。这条蛇从来不会去骚扰搭在屋边窝里下蛋的鸡,只是趴在屋前的草丛中抑或盘在树底下一动不动呆上一会儿,然后悄悄离开。外婆认定这条菜花蛇就是外公的化身。甚至她用干瘪的嘴唇蠕动后向前翘在鼻子下的这个动作,还能够帮助她闻到蛇的气味,与外公曾经留给外婆的气味是一样的。

  外婆与这条蛇相处的日子,在我降生的那天被中断了。外婆舍弃茅屋、舍弃后山上那片茂密的树林、舍弃一条菜花蛇,沿着蛇越来越少的那条路,从乡村走进城里来的全部动机,就是为了肩负起抚养我的重任。为了我的成长,外婆在表情上,性格上,衣着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父亲最讨厌她的脏兮兮不讲卫生的习惯也改变了。只有她说话的口音和手脚麻利的动作,还继续停留在茅屋和菜花蛇的身边。孩提时代的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在外婆的陪护下,用一截小树枝不断拨弄蚯蚓。我拨弄蚯蚓的时候,就是外婆笑得最开心的时候。当时我并不知道,外婆笑得开心是她从我亲近蚯蚓的行为上,看见了她过去在乡村里亲近一条菜花蛇的经历。虽然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都不明白外婆看我玩蚯蚓可以看得痴迷发呆,还有她喜欢在我睡觉之后一个人关了灯静静坐在窗前,都是她的一次精心阅读灵魂世界的方式。城市里的夜晚跟乡村里的夜晚有很大的区别,少了野生的气息少了野生的声音。但是,这丝毫也不会妨碍外婆在她的脑袋里一次次构建和阅读她的灵魂世界。也不会妨碍我在外婆去世后的每一次回忆中,判断出一条蛇连同它出现的夜色,都是外婆一生无法迈过的一道坎。

  招摇的细菌不会呆在阳光的暴晒下。蟋蟀的声音只出现在夜晚的僻静处。我对外婆的回忆也大多出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些线索表明,原来祖先的灵魂只适宜栖息在没有灯光干扰的夜色中。至少,对于我这个阴气重疑虑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事实。

  别人邀我去登山看日出。我不想去。一是人懒不愿意大清八早就爬起来。二是别人看日出看见的是兴奋是希望,我看见的却是光对影的撕扯。到现在我都过目难忘。

  黎明是阳光撕扯黑暗的开始。白天是阳光撕扯黑色的最后结果。到处都是一片惨白。这是黑暗流出来的血。黑暗的悲伤没有留下来,连无能为力的绝望也没有剩下来。我相信。没有了黑暗或者阴影,阳光特别放肆。想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出现。光不仅撕毁了黑夜的颜色,还把蟋蟀的声音,一条菜花蛇出行的企图,以及原本笼罩在山峦、树梢和城市楼宇表面的那层虽然模糊但却是十分柔软的轮廓也撕毁了。一说起现在的城市就相当于是说起了坚硬这个词汇。特别是在正午从高处鸟瞰城市,所有的楼房都显得异常坚硬。没有来得及被行道树浓密树叶遮盖而裸露出来的所有街道,都像是刚劲的线条还带着锋利的光泽和低温的气息。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车辆虽然在动虽然微小,但它们像沙砾梗在缝隙中的坚硬颗粒感依旧十分清晰。我在白天阅读和观看市井的兴致比写作的兴致高,这未必与气候与心情有关,更多的是与寻找柔软的动机有关。

  拖在楼房背后的阴影,不透光也不反射光的黑窟窿般的窗户,还有留在树冠下的树荫是柔软的,任由人的眼睛和身子穿过去穿过来。它们是坚硬城市的一个例外。即便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人走进阴影里都会顿时凉快起来,记忆也会随了阴影的旋律一道带来的清凉,越加柔软越加深远。看城市物象的阴影就跟看一张老照片一样,看到的是时间的深度。这点和看人身体里的阴影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人体出现了异常,X光照片里就会出现了异状的阴影。我的二哥在病逝前照过好几张X光照片,一会儿是肝脏上有很小的阴影,一会儿又是肺上有了阴影。医生说它大小如豌豆粒,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它更像一枚子弹。


  夏天城市的阳光本来就炎热难受,再加上密密麻麻的楼群产生的热岛效应,阳光的颜色就更加刺眼,光线更加锋利,热度更加灼人。火飘火燎的烦躁让人无处隐遁。人呆在露天坝坝中,身体还没有彻底干枯成骷髅,脑袋里想的东西却已经先于身体而死亡了。强光成了可以淹死人的深水,囤积起来的热量成了熊熊燃烧的烈火。望一眼身边的境况,我就仿佛置身在了水深火热的世界里。没有阴霾的世界并不一定都是好事情。山里的蘑菇,外婆茅房边的菜花蛇,还有我脑袋里的希望和幻想,很多时候都是在阴霾的天气里像拔节而生的竹子那样成长起来的。煎熬里面添加了热量添加了一氧化碳,更叫人窒息难受。像我这种包包里面没有太多票子的人,天天躲到空调茶铺里去喝茶也只能是想想而已。被热憋慌了,我只好跑进树荫笼罩下的小巷子中去溜达。

  树荫下的小巷子简直就像是一枚野草的种粒,可以年复一年让清凉的阴影准时在夏天绽放开来。即便这样的巷子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剩下来的巷子也逐渐破烂不堪了,但种粒的功能一点也没有减少和变得破烂不堪。当人的身体枯萎在了光天化日的柏油马路上,多愁善感的情愫牺牲在了热岛的合围中时,淳朴的生活却在一条树荫密闭的巷子里被人泼在地上的水迹中,在老房子的瓦檐草、青苔和灶台的竹刷把上复活了。卖凉粉凉面的小贩吆喝声从巷子的这头一直传到那头。坐在竹椅上的大爷太婆手中摇动的蒲扇,可以穿过布满铜钱一样光斑的巷道把风摇到我的脸上来。继续往巷子的深处行走,那些已经被气候、喧嚣、速度、钢铁和混凝土构成的刀锋切割得支离破碎甚至彻底消散的景象,也会随了瓦片和大树的阴影逐渐在我的脑袋里清晰起来。清朝同治元年那段历史中的贩夫、走卒和推车抬轿下苦力的人,纷纷与我擦肩而过。那些边喝盖碗茶边听锣鼓、金钱板、高胡或者评书段子的老人,就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巷子营造的安分悠闲、接满了地气的踏实日子里。一条树荫下的小巷子绝对就是一段身体和精神上不温不火的吴越时光。就跟我一点也不避讳说我爱巴黎的咖啡和温暖一样,我也十分热爱这条破旧的老巷子。在树荫下的小巷子里,在楼房的阴影里,在黑洞洞的窗户里驻足或者徘徊,眼睛里的光线都收进了旧电杆、瓦檐和老树制造的阴影里。而从阴影里再度走出来时,光线就成了穿越心灵的一次思念和记忆,就成了鸡公车、马桶、巴郎鼓、金钱板、马灯和搪瓷口缸这些东西再次复活的载体。

  不落魄不萧索,即使怀旧,也不伤人。树荫下的小巷子经历,大多是这般一个情形。

  白天的广场中,头顶除了天光还是天光,无遮无避。光线让广场显得更加空阔。这仅仅是视觉上的空阔。到了内心里,这种空阔就成了记忆的一道无形的藩篱。我可以将头颅和身体依靠在眼睛看得见手抓得到脚踩得稳的地方,然后和它们手挽手肩并肩。然而,我却无法把自己的思念和记忆放在它们的身上。惨白的光线已经把所有的柔软切割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我只能在高亮和高温中不断地依靠遗忘而生活,不断地依靠别人不想倾听的独白来自慰。如果不是这样,我就无法在广场的夏天里生存。情形为何如此,光线不可能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连一个启发也不给我。

  站在光与影的交界处我才发现,光给我的视觉带来的是分明和清晰,带来的是向外审视的延伸性。光线能照得到的距离和深度,就是我审视的距离和深度。既暧昧又飘渺。阴影就不同了。光线无法抵达的距离和深度,都是阴影所在的地方。白天城市里的阴影很少,肯定无法取代光线成为舞台的主角,但这一点也不影响阴影完成自己吞噬光线的过程和任务。吞噬是一个歧义无穷的词汇,接纳、内视、包容、理解和记忆,还有生活在记忆里的祖先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这个词汇的歧义囊括。在阴影里,再坚硬锋利的光线都可以退火消炎而变得柔软圆润起来。说来很怪,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时常在强光中觉得自己缺乏安全感。身上的一切要害之处全部纤毫毕现地暴露在阳光下,不舒服的感觉跟高烧病人迷迷糊糊的意识和摇晃的身子一样,需要紧紧握住内心和阴影里伸出来的一只冰凉的手。还记得在殡仪馆里为我二哥去天堂送行的景象。那些呆在光中的人一面为自己活下来继续欣赏花花绿绿的世界而暗中沾沾自喜,一面又为手头上一大堆的发票惆怅无奈矛盾的时候,二哥的生命虽然已经离开了光的照耀和抚摸,但他却在永恒的阴影中获得了彻底的悠闲与轻松。

  光与影的优点和缺陷仅仅一线之隔,可我对光与影的选择却如相距了十万八千里之遥那样,很难彼此对照并作出抉择的结论。

  我与二哥的差别是我还活着,是现代的一束光。二哥死了,成了历史的一个影子。我们背道而驰,永远也找不到再次相逢的时间和地点。假如老天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站在光和影的侧面,我还是难以做出谁是谁非的抉择。我最多就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记忆与印象的检阅后,说出我是活在我的祖先前面的光,我的祖先是留在我背后的阴影。这句话不是我的臆断。我去过很多城市,如果不是因为历史悠久的方言、传说、河流、古树、古迹、老房子、地方习俗和泥土这些元素的话,我是绝对不可能把这些陌生的城市,从我熟悉的城市里区分出来的。这些元素是我区别城市之间的特色差异的依据,也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所在。缺少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一座城市的特色就失去了肌肤丰腴骨骼强健所赖以继续存在的血脉。一座城市的灵魂,大多都是栖居在具有上面这些元素的地方,这个地方也会因为灵魂的栖居而显得清凉幽静和黯淡。这种清凉幽静和黯淡不是来自于光线的变化,而是来自于阴影中的历史和内视的性质。现在的城市,适合灵魂栖息的阴影不多了。好在从残留的阴影中,我还是能够感觉到一如一幅深色调的画面传递出来的穿透力,正在慢慢抵达我的内心,然后推动我的身体,接近过去时常令我恍惚的城市光影。

敬一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