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行走云龙

2020-09-24叙事散文杨木华

行走云龙
杨木华云龙,是一个悠远神秘的地方,仰慕累积多年,直到2012年的某一个冬日,在顺濞下楚大高速又上跃龙一级路,云龙县,才真真切切地靠近。未到云龙,沿途的清澈河流与缤纷山林,让内心的期待渐次叠加:云龙,你会用怎样的风景,来迎接我这个
行走云龙
杨木华
云龙,是一个悠远神秘的地方,仰慕累积多年,直到2012年的某一个冬日,在顺濞下楚大高速又上跃龙一级路,云龙县,才真真切切地靠近。未到云龙,沿途的清澈河流与缤纷山林,让内心的期待渐次叠加:云龙,你会用怎样的风景,来迎接我这个挑剔的过客?
一 天池听涛声
  云龙县城很小,小到老同学几分钟就找到我们驻车的饭店。吃过早饭,在老同学的带领下,我们直奔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天池。听名字你就会无限遐想:怎样的水,才不愧对这个名字?

  一路上,绚烂的树叶,把色彩的层次酝酿到季节的最深处。我的镜头,不时穿越车窗,捕捉南国特有的冬日风情。峡谷越来越窄后突然开阔,天池神秘的面纱瞬间被揭开。

  下车,就想着直奔水边。哪料,一道铁栅栏挡住了我们跃雀的肉身——可心早已扑入湖泊,潜泳,蝶泳,蛙泳,自由泳,所有见到过的游泳姿势,早已在脑海中游过千万遍。游累了,用一个仰泳的姿势,把自己定格在那潭碧水中,忘却人生得失,闲看四围青山。做一条鱼,只要生活在这样的青山绿水间,那份无人打扰的恬静,是多么幸福。

  铁栅栏不久消失了,沿围栏而来的我们,沿着悠长铁丝网边的小路,向天池的更深处走去。湖泊并不大,据说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这是群山顶部的湖泊,从水质上看,确实是天上人间的极品。而水质又与湖泊四周的环境密切相关——湖泊四周,除一个规模很小的接待点外,全是蓊蓊郁郁的原始森林。

  小路在松林间蜿蜒。入眼满是森林,水面只偶尔在枝叶间闪现一点点痕迹。忍不住躺倒在厚厚的松针上。一躺,人就松懈下来。枝头,松针正黄,林间,落叶铺满。闭了眼,鼻翼间,松树特有的香味氤氲,撩拨着压抑已久的惰性。我说:“不走了,就在这里闲。”预想的绕湖一圈,就在松树的清香中,瞬间成为某一种梦幻。躺倒在厚厚的松针上,停下来,慢下来,耳廓中这几个字在不断重复。干脆,我把听觉的阀门也关上——就安静地睡一觉吧!

  一群喧嚣的游人,踏着松针走过。一群孩子,哼着歌曲跑过。身边的人,一时间都静下来,内心最隐秘的旧事,都淡淡浮起,萦绕在磨钝多年后突然敏锐的心尖……

  就这样躺倒在天池边。闭上眼睛,关了耳膜,忘了思考,脑海中,某一种声音却突然浩大起来。哗哗,哗啦啦,轰轰,轰隆隆……仰面朝天的我忍不住,还是睁开眼探寻声音的源头。一睁眼就看见,有风掠过树梢——那些高过十丈的云南松,顶部早已随风乱舞,而两人合抱的树下,却风平浪静,恍若隔世。风过,树静下来,可那轰隆的声响却并没有停止。不是松涛,会是什么?我起身探寻——是我听力出了问题,还是有某一种神秘的未知声源,在诱惑着我的脚步……

  那些松林,大约就是等我这样恣意地行走的人。徘徊,彷徨,重踏,轻跳,甚至穿越铁丝网,一直走到水边的我,终于发现,那些声音,是来自于天池的涛声——有些狭长的池水,被另一边的来风,吹得波涛汹涌,白浪翻飞!我身处的松林,纹丝不动,而脚下的天池,却早已翻江倒海!

  天池的水,湖畔的林,也许都是太极高手!   很多来过天池的人感慨没有收获,他们那里知晓,天池水蕴蓄的哲理,有缘人才能发现。

  某种风生水起的旁边,正上演波澜不惊的故事……
二、诺邓访古韵
  诺邓,是云龙县的一个千年白族村。这里最初的发展,深刻地依赖于沟谷底部二十多米以下的那井盐泉。那些卤水,本是大自然的造化,苍天垂怜,给予这个贫瘠的小村庄一个存在和发展的机会,也给这里的人们,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和借口。

  站在谷底一个木板搭建的简易小桥旁边,望着那口热气蒸腾的大铁锅,望着红红的火焰轻舔锅底,望着那些正在前赴后继往灶下钻的柴火,望着锅边灶台上堆码的洁白盐末,我不知道,当年这个贫瘠的黄泥陡坡上,这个普通至极的小沟谷里,是谁,第一个尝试出那清澈的泉水竟然有咸咸的滋味?是谁,第一个振聋发聩地发出这里有盐的呐喊?又是谁,第一个架起铁锅烧起猛火煮出了第一把雪白的结晶?后来,又是怎样聚集起来一群人,在这陡峭的山坡上打下了第一间房屋的基础?又是谁,把洁白的盐粒送到集市换来老婆头上的第一朵红花?很多很多的历史,早已久远,久远到无法考证与探寻。后来的后来,连远在中原的皇帝也知晓了诺邓有盐。于是,盐井司一设,很多无序的火焰被捆缚约束,一切都围绕皇权而发展开去。


  如今来诺邓的人,对这里原产的盐似乎不太感兴趣。他们关注的,是诺邓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火腿。就连停车场边的显眼广告,都是关于那纪录片拍摄地的标语。我不知道,这是诺邓的有幸,还是诺邓的悲哀?

  最初的诺邓,因为盐井而兴盛。可那陡的山坡上,生存的艰辛考验着诺邓人的智慧。未雨绸缪,诺邓人找到了一条直击时代主流的道路——读书科举而入仕。于是,这贫瘠的土地上,紧跟盐业发展起来的,就是教育。村落背后的缓坡上,高耸大气的文庙建了起来。在每个天将明未明的清晨,沟谷里彻夜不息的土灶边,烧火的主人垂头闭目鼾声连天之时,村后文庙里郎朗的书声早已铺天盖地涌泄下来,揉揉眼,主人打几个呵欠,嘟囔着说:“娃娃都读书了,干活了!”提起水桶,到井边系上绳索,哐地一声丢下去,井绳一抖,桶身半侧,满桶的卤水晃晃悠悠被提将上来,诺邓人煮盐的一天又开始了。

  那些岁月,一个边远山区的地名,频频出现在皇帝的奏章之中,不仅仅是因为盐。满清一朝,巴掌大的诺邓,竟出了两个进士,六十多名贡生,五百多名秀才!

  沿着那些窄窄的村中石板路向上走,我一直在想,诺邓的发展,是否与当地人的忧患意识有关?

  在那些盐极为金贵的岁月,一人煮盐,也许就可以养活一家人。一口盐井,也许就可以养活一村人。村中高低错落但极其狭窄的农家院子,从某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这拥挤的地方煮盐,比到宽阔的地方生活要容易。于是,那些庭院,即使小成“一颗印”也不离开——坡度太大,供人建房的位置有限,于是,庭院自然缩减为可有可无。一颗印,是诺邓人创造性的选择。

  大青树下,那座最初是“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的房屋大门,轰然呈现眼前。大门仅仅是一座简单的土木结构的传统门坊,并不以高大雄伟来夺人眼眸,勾住我们心魄的,是大门正中“士大夫第”的题字。凑近细看,大字之上有一排,之下有三排小字,共同讲述着这里曾经的卧虎藏龙。我一抬腿穿过大门,就走进了历史深处。几重门之后,那个“进士黄绍魁旧居”的牌子就指向一个简朴的庭院。院子很小,几排花木之下,主人指点着一张黑魆魆的八仙桌,一个雕花的长条凳,一壁古旧的雕花门眉,记录着进士的古老传说……

  下山时,因为台阶陡直,所以都低头走。这时才发现,所有的道路,都非常干净,从传统里走来的诺邓人,素质无可挑剔!

  夜宿大栗树宾馆,我竟然梦见再次去了诺邓。梦里,书声郎朗,文庙巍巍…… 三虎山观倒影

  很早就知道云龙有个虎头山,夜晚街角的一回首,原先那份淡淡的期冀瞬间就浓烈起来——回头处,虎头山灯火辉煌,高高蹲踞在县城上方,神秘幽寂,轻灵邈远,诱惑者我一颗凡俗的心。

  天将明未明就起床。街头吃碗新鲜面,据老板娘说虎头山就红绿灯处右拐前行不远。想着昨晚看见过,没有细问就驱车前行。可走了近千米,还不见山上的石阶。停车问询,一个老人家告诉我,我身后的那个路口上去就行。看看那条石阶路,一定是了。于是开始爬山。

  走了一小段,石阶路就变成石板路,且越来越窄。穿过一个什么林业育苗点后,几条狗狠狠地咬了起来,主人出来问,才知晓走错了一小段,返回上了一条泥土小道。越看哪条路越觉得不对,妻子忍不住再次问询遇到的一个妇女,那人告诉我们:路对呢!往上爬一段后向右即可。走啊走啊,总觉得似是而非。回首,狭长的云龙县城在脚下分外明晰。在那条尘土飞扬的小路上一直向上爬,原来平静的内心,渐渐焦躁起来:来云龙,莫不要只是爬一座普通的小山!清晨,山林寂寂,清澈的阳光照到对面上坡上。后面上来一个买菜回家的汉子,再次问询。他笑笑说:“没有错!你们走了小路。往前几步转过山脊就到了!”

  果真,山路一转,原来我们早已到达虎头山半腰,那些图片视频里的亭台楼阁一一呈现眼前!

  虎头山,原来是一座石山啊!开始的地方,石山以缓慢的速度抬升,到高处突然拔起,于是,悬崖叠起,怪石嶙峋,争高直指,各显风骨!按路人的指点,我们沿中间的石阶向上!一路走去,石阶转弯抹角之际,总有石头门坊巧妙结合,再依托地势衔接成又一个风景。石护栏苍苔密布,手一扶上去,仿佛就触摸到了时光深处,虎头山的故事,跃跃欲试,想穿过冷凉的石壁蜂拥而出。在那个“虎”字之上的“梵海潮音”,似乎就携着某种情愫,寻觅那些有缘分的过客……

  走过那个崖壁上的庙宇,我们想去大青树下歇息。可那石桌子,早被两个女孩占领。于是,我们继续向上,一直来到那个叫龙池的小水库旁歇息。龙池边都是石头,可总有一些松树,在那些石缝里扎下根,虽艰辛,却坚韧地成长。脑海中,似乎有什么灵感一闪而过,可似是而非,总有谜一般的诱惑,让我向前……
龙池与天池不一样,宁静无痕,倒影分明。站在水边,冷凉的风中,甚至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自己。在龙池看倒影——过客,题字,青山,黄亭,都聚拢水中,不知是谁映照谁的心?

  沿着谷底的石阶下山,再一次被整山的石头镇住了,这里叫石头山才彻底:山是石山,崖壁是石崖,连谷底也是整石被冲刷凹陷形成…… 四、云龙舞太极

  我一直在想,云龙以及云龙人,总有一种云起龙行的神秘智慧!

  记得那天去天池,出云龙县城城不久,公路开始盘山而上且渐次难行,可期待超越了灰尘——那个传说中的天然太极图渐渐成型。我们在一个亭台边停车,直直地看着山下谷底河流环绕小山形成的奇观:环抱的大山到此突然退开,让沘江轻柔地绕了一个大S型,两座小山再来搭配成为“鱼头”,于是,一个直径超过一千米的天然巨型太极图,得以神奇完成。   回家后,我仔细观赏那些图片才发现,诺邓村,其实就在太极图西面一个山谷的深处。在观景台,依稀可以看见诺邓村。天天看太极图的诺邓人,从中领悟到太极的真谛:生活中的艰辛,不必硬碰硬,转个弯,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守着盐井苦读诗书!也许,这就是诺邓人领悟出的生活太极:盐井会枯,诗书不死。于是,小小的诺邓村,出了那多的进士举人秀才!古老的文风,一直在诺邓传承。老同学说,今天的诺邓,大学生比比皆是。诺邓这个名字。据说是白族语的音译,意为“龙地”。在唐代《蛮书》中记为“细诺邓井”,即小龙潭地盐井。这名字真好,有龙,泽被苍生……

  我又想起了虎头山大青树下,我们欲停不得的原因:两个清丽的女生,正高声背诵英语……

  我还想起了刚刚去过的几个地方。一个小小的湖泊,取了个让人无限遐思的名字“天池”。一座石山,取了个豪气干云的名字“虎山”……

  于是,原来叫“比苏”的县名,被改为现在的“云龙”县。这一改,韵味无穷,非常妥帖!   云龙生太极,太极佑云龙!

  在这样的盛世,做个云龙人,实在幸福!


[ 本帖最后由 杨木华 于 2012-12-12 16:50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