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西行旅记

2021-12-23叙事散文风清扬
把九天的日子放在人一生的时光中去对比,它显得如此的渺小和无足轻重。把人的一生放入历史的长河,这寂寥的个体,又何尝不是昙花曾有的一现?轻重也许与长短无关,当人因为某一段即使短暂的行走而感触深刻且因此产生一些或者肤浅或者沧桑或者沉重的思考时,那……
  把九天的日子放在人一生的时光中去对比,它显得如此的渺小和无足轻重。把人的一生放入历史的长河,这寂寥的个体,又何尝不是昙花曾有的一现?轻重也许与长短无关,当人因为某一段即使短暂的行走而感触深刻且因此产生一些或者肤浅或者沧桑或者沉重的思考时,那么这九天的日子,便染上了一层特珠的光泽──至少于个体而言,它,是值得记录的。
  一、一抹眼神
  看到这抹眼神时,我正坐在前往青海湖的车上,距今已近半月,然而这眼神仍会于某些不经意的时刻突然浮现脑海,他如此深刻的烙印进我的生活,挥而不去。那眼神是带有些许畏怯的,又夹杂着更多的渴望。他望着来来往往的众生到来,归去,到来,归去,这往复的过程,在他的眼神中幻化成胶片。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演员,他是导演,着一袭肮脏的旧衣,褐红至黑的脸庞,以及脸庞上的五官,是唯一可见的附着生命的影像。粘结中分的长发,成细辫的垂落,微扬的眉睫,手在唇间轻抿,安宁舒适的斜坐于半山腰的石山,仅露出上半个身子,俯望我们这些匆忙赶路的人们,那嘴角依稀可辩的笑,在离天际格外近的高原隐忍的绽裂,那笑里,你可能读到嘲讽,你可能读到离群索居的孤零,你更有可能读到那隐匿于衣表下的圣哲。
  他在日月山的某个角落里日复一日的安坐。那是一条通往中国最美丽湖泊的公路。那里有文成公主丰美白洁的塑像,他的眼神越过通体闪着慈善光辉的夫人的肩膀,抵达盛唐时期最完美的联姻。他在触手可及的云层下,以目光引渡人们俯瞰唐蕃古道昔日的荣华富康。那山谷空气中弥漫的青稞酒香,与白色的牦牛、满山的经幡,一道呼应遥远而纯净的青海湖。
  走得再远,可能也无法忘却那一抹眼神。当云层尽数散开的时候,我们穿越已然干涸的倒淌河,在美丽文字渲染下的这条河流,如今只剩下一块石碑孤独的挺立,诉说着她曾经千回百转的柔肠。那道目光无所不在,他似乎早已参透这一切的浮华与向往,于无语中告诉人们旅程终点的失落。
  蓝色的青海湖,红色的屋顶,金黄色的油菜花,纤尘不染的天空,和怀揣着那抹一抹意味深长的眼神的我,在空旷的湖水边心甘情愿地沉陷。这沉陷连接起古往今来无数次周而复始的轮回,也许他是一位长年放牧牛羊的沧桑老人,也许他是一位吟唱深情诗篇的白衣旷才,也许她是一位时尚潮流的美丽姑娘,也许他就是已经到达、将要到达或梦想到达的你。
  谁又会知道人生的下一站会在哪里呢?当有一天你沿着那条蜿蜒盘旋而上的干净的公路经过这片山谷的时候,无论你以怎样的姿态靠近,请在靠近她的同时,抬头望一眼右侧的山石,那里白洁的阳光下有一注目光,在执着坚忍的守望,这抹眼神会让你不由自主的回首,以同样的角度,投注绝唱千年经久不息的往事。这抹眼神会与不期而至的蔚蓝色的青海湖水一道,泛起你心中延绵起伏的涟漪。
  他在那里期守你的到来。
 
 
  二、一种姿势
  这是我不得不写的一种姿势。
  尽管他曾无数次地出现在影视、文学、宗教等等一切有可能出现的媒介中,以至于对他再次落墨时,会显出矫情,但我依然愿意去写这一种姿势,因由这一份无法抑制的来自于心灵的震憾,而必须寻求突破的端口,以期获得灵魂的安稳。
  我甚至不知道应当用哪一组词语来表达这一种姿势。是朝圣?叩拜?还是匍匐?磕身?仿佛都不能完整清晰的表现其隐于单一动作下的内在深意。在离天堂最近的雪域高原,我无数次看见无数的虔诚信徒在每一条公路的两侧重复着一个动作,他们完全自我的摒弃一切世俗的目光,唇间吐翕有词,大约应是六字真言,身体呈五体投地状,双手合掌,尽量伸直后高举过头,然后放低至鼻尖、胸口,再前扑,双臂完全前伸后全身匍伏,起身,再跨前数步至双手到达处,重复以上动作。
  这是一段纯粹描写动作的文字,没有这段文字,我想你也会知道我想要写的这种姿势。这种姿势不惧风雨雷电,不惧暴雪冰霜,不惧泥沙砾石,不惧漫漫时光。他始终如一日复一日的前行,用身体丈量心灵对神佛的真诚尺度。
  这种姿势进入你的眼帘,以无比强悍的气势叩击你的灵魂,震憾你的心胸。我曾与同行的友人探讨,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来循他们的身迹重复,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坚强的信仰来支撑,一切行为都将支离破碎,化成做秀的笑谈。如此纯粹的不计今生,如此坚忍地祈求来世,通过一条简单却极致的通向终极的方式,猛烈抨击我们这些旅行者的心灵,除了震憾,还是震憾。
  这绝不是风景,这是将一生付诸宗教信仰的忠实的朝圣之旅。他们的时光在这重复的动作中消逝,或许一年,或许十年,或许一生。他们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现代工具,抛家弃产,沿途乞讨,只要能抵达来世梦想的天堂,又何惧这今生的贫寒?他们是理所当然的精神富者,即使向你伸出布满茧角的双手,他们的目光也依然闪耀着圣洁虔诚的光辉。这光辉,会令你不由自主的悸动,继而敬佩,再而沉默。
  “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伴随这一姿势持续前往的依托。这一真言响彻在神山圣湖、古寺高宫,这一真言普及于初生童孩、耄耋老者。你听不到她的声音,但她的确鸣响在你的心灵,如同这种姿势,与你相通感应。这个世界你也许无法进入,一如我的混沌,但你一定会因他的神圣纯净而感动。
  这一种姿势,与世界上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顽强地博击;这一种姿势,与同存心中的坚强的信仰,共同支撑起高原生命的一生。
 
 
  三、一束山花
  在西藏,花其实很少,更多的是山,是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石山,尤其是在雅鲁藏布江的两岸,这种突兀单调的山更是主调。我没有见到传说中雪莲花,也没有见到意寓吉祥安康的格桑花,也许我曾经见到,但却因为不识而错身。
  我想说的山花,是一位藏族小女孩,年约五岁,名姓不详。
  那是在日喀则前往定日的路上,阳光还是一如既往的晴好,我们的车停留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憩,路边有一块很大规模的黑色石碑,呈双三角形,上面刻有这么几个字:西藏拉孜─上海人民广场,318国道,5000KM,上海第三批援藏拉孜小组,2003年10建。大家下车后纷纷在此照像留影,我的目光却停留在石碑一侧的一丛山花处。我问开车的藏族师傅那叫什么花,憨厚的藏族小伙用不流利的汉语说了一句我至今还是没听懂的话,直到此刻,我也不知道那丛山花叫什么名字,我猜测那就是格桑花,我也愿意相信那就是格桑花。格桑,美丽的藏族姑娘所钟情的名字。
  女孩就在那一刻出现在我的眼前,而且恰巧站在了那丛山花的前面。之所以能如此深刻的记住了这位女孩,也许是因为她扎在两条小辫上的那两朵小花,那两条辫子扎得有些高,辫角上扬后又自然的垂落,稍稍离开了整个后脑。发丝与众不同的有些干净整洁。顺着额头将视线下移,你会看到一张很秀丽的面庞,虽然肤色依然是高原特有的黑红,却异样的显出了一丝不同于其它孩子的神情。女孩的眼睛因迎着阳光有些刺眼而微微地闭合,又张开,张开的瞬间,你就能看到那眼神自然散发出来的纯净,黑而晶亮,如身后的那丛山花,向阳展示她生命中鲜艳的色泽。
  小女孩有些羞赧。朝着我微笑,露出洁白的牙。身上是一件不太合身的牛仔衣,衣领外翻,显出里面许久未洗的油黑色的垢污,衣服没有纽扣,用一根白色的线绳扣住两个扣眼然后捆紧,里面是一件宽大的内衣,因为太宽大的缘故,导致整个脖子以下都露在阳光中。
  与她一起的还有几个与之年龄相仿的孩子,此刻正围绕在我的同伴身前伸出脏而小巧的手索要钱物糖果。女孩定定的望着我,不走近,也不伸手,只是望着我。我走过去蹲下身,想与她进行交谈,她不懂汉语,我不懂藏语,这只能成为奢望。我转身上车拿出随车携带的糖果给她,她很快便将这些糖果装入衣袋并用小手捂紧,复用那纯净得有些让人心疼的目光注视着我。
  我觉得我遗漏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在拉萨时忘了买铅笔和笔记本,也许这些东西对她们的帮助胜过此刻她紧捂在口袋里的糖和水果。她们会读书吗?她们在哪里读书呢?这位于雅鲁藏布江一岸的某一个小小的村落,会有学校吗?这个开着美丽山花的的角落,会有老师在此传播人类的文明吗?他们的父母去了哪里呢?他们这样在公路旁日复一日的与一拨又一拨过往的游客无语的交流,会收获些什么呢?
  我的孩子,你此刻又在做些什么呢?为玩具、零食、动画片和妈妈讲条件吗?当有一天你长大成人,来到我曾经走过的这块土地,你还会期遇这位藏族的女孩吗?那时,你还会因为一些奢侈的要求无法满足而泪流满面吗?
  我掏出身上所有的零钱塞到了小女孩的手中,这是一种多么可笑的行为,却能让她绽放出难得而美丽的笑容,一如她身后的山花。
  上车将走之际,我摇下车窗,向她挥手道别,她小跑着想跟上车缓行的速度。那一刻,我记住了这一束山花。她也许就是格桑花。
 
 
  四、一次偶遇
  在高原上行进,总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人事。离开那位小女孩不久后,车在一个三岔路口处停了下来,我看了下路牌,很清楚的记得一边是指向阿里,一边是指向定日。我的憨厚的藏族小伙司机与另一辆车的师傅说了一通我所不懂的语言后,那辆车上下来了一位白皮肤黄头发的外国男人。
  他就是我这次行程中最近距离接触的一位外国友人。不知道此刻,他是否还在通往珠峰的路上奔走。
  到了西藏,才开始痛恨自我语言的贫乏,甚至有些恨当初读书时的懒散,所有除汉字以外的东西,全部原封不动的退还给了我那位白发苍苍的英语老师。交流是艰涩的,不过幸而还能勉强的进行,其实更重要的不是语言的交流,我目光所能看到的一切,彰显了两种文化属性在氧气稀缺地带的完全不同的展现,这也是我想表达的重点。
  在西藏,特别是在通往珠峰的路上,你所见到的十个人中,可能会有八个来自国外。然而不同的是,如果你看到坐着丰田4500向珠峰挺进的,车内的人大抵是中国人,而不时进入你视野的,那些在公路上背着厚重的背包徒步前行或骑一辆自行车负重踩踏的人,大多是来自国外的朋友。
  与我相遇的这位年岁与我相仿的外国友人来自也门,他说他租用的自行车被人偷了,然后一路只能依靠这种搭便车的方式来完成他余下的行程。他说他只到新定日就下车,接下来的前往珠峰的路他将用双脚来完成,这段路据司机说,大约50公里不到,而从新定日到珠峰,我们坐车花了6个小时。更为不解的是,除去他穿在身上的一件短袖的蓝色条状衬衫,一条及膝的短裤,一只可测海拔的手表,一包我叫不出名字的香烟之外,我没有看到他带其它任何的旅行装备,因为语言不通的缘故,我无法探究得更清楚,这成为后来几天我一直猜测不透的谜题。
  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这种旅行方式,独立而无畏。他们是真正在体验生命行走于高原的终极感觉,而非观光式的旅游。许多原始而简单的行为,往往才是现今人类梦寐达到的顶端。一切简单是为了复归生命的本原,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在我们最终抵达珠峰大本营而踏上回程之路的时候,我看到我们来时路上遇到的那些或徒步或蹬车的朋友们,仍然在负重前行,他们要征服的目标并非珠峰,而是自我,是缘于人本性的惰散情怀,他们不是在炫耀旅行的华丽,而是想回归人类生命的自然常态。
  不知道我遇见的那位友人,是否也在这前行的人群之中。我坐在车上,打开车窗,把手伸出窗外,拇指竖立,向这些正以实际行动征服自我的人们致以敬意,向那位与我仅有一面之缘的外国友人致以敬意。
  我渴望践行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践行的旅行方式,通过一种鲜明的对比,在我心里刻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
     后记:
  当灵魂还在冻土、冰川、风雪交集的可可西里游荡,当思惟还在蓝色纯净圣湖的边缘徘徊,当梦想还在沿着喜玛拉雅山脉的八千米高峰逡巡,当信仰还在经声、跪拜、匍匐中游移,这虚弱的文字,又岂能绘尽那雪域的雄浑?
  只是一次记录。只是一种声音。只是一段时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