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人生有梦才精彩(祝贺大哥接受采访上报头条)

2021-12-23叙事散文刘永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5 编辑

□刘永辉一拿到今天的《湄洲日报》,我就打开平时经常关注的“书香”版,眼睛突然一亮:一篇专访大哥的文章上了该版头条——《坚守心灵的那块净土——刘永宗与他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5 编辑 <br /><br />□刘永辉
  一拿到今天的《湄洲日报》,我就打开平时经常关注的“书香”版,眼睛突然一亮:一篇专访大哥的文章上了该版头条——《坚守心灵的那块净土——刘永宗与他的文学梦》,真是令人精神一振!这是一个新开的栏目,叫做“守望者”。我马上找出相机翻拍了报纸,通过QQ传给大哥看。
  大哥一直是我的榜样,他对文学的热爱、认真、执着、忠诚,是令我深感佩服的。我上中学时,大哥已经辍学,后来他在家门口开了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小店。小店很小、很简陋,生意也很一般。可就在那时,他竟然用微薄的收入到邮局订阅各种文学杂志。在没有客人光顾小店的时候,他就安静地享受着他的“精神食粮”,甚至还搞起“文学创作”。有比较满意的习作时,他会工工整整地抄写在300格的方格纸上,然后向报刊投稿(经常是我放学后帮他去邮寄)。
  再后来,他到厦门打工,其中的种种艰辛,是我难以想象的。我高中毕业的那年暑假去了厦门。每天傍晚,我都看见大哥灰头土脸地回来,样子显得有些疲倦。他跟我有着一样瘦弱的身体,却要承担着比我重很多的担子。这仅仅因为他是大哥,他就要放弃学业,让弟弟妹妹有学上。
  其实,辍学对大哥而言,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选择。他曾经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他的这个信念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强烈!以致后来在打工期间,他还坚持一直自学、自考,以弥补心中的遗憾。
  那年暑假,我大概在厦门近两个月,白天除了给一亲戚家的孩子辅导功课外,就呆在大哥和他工友住的凌乱不堪的屋子里。那屋子堆满了各种工具、以及其他工人的杂物。特别是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我一打开昏暗的灯,就看见整屋子乱糟糟的东西,心情也随之变得有些烦,有些苦闷。大哥收工回来时已是全身脏兮兮的,还要忙着忙那,却没有抱怨。我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样腾出时间,坚持自考的,因为他已经累成这样了。
  与大哥相比,我深为自己感到羞愧。大哥这样拼死拼活,我的学习却是那么一般,第一年高考还落榜。那年高考完,我知道自己肯定成绩不好,心情很沮丧。一天傍晚,我和大哥坐在老家一层石头房的屋顶,夕阳暖洋洋的。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当时的心情,就是有种“等死”的无望吧,等待高考成绩揭晓的那一刻,等待着“判决”。我淡淡地对大哥说,这次高考可能考不上。大哥说等成绩出来吧,也许还有希望呢,大不了复读。大哥还说了很多宽慰我的话。大哥比我还坚定。其实我考不好,他一定比我更难受。因为他今生无法成真的梦想,他希望弟弟能够实现。
  高中时代,我和大哥经常写信,互相鼓励,这也是伴我咬紧牙关走过高三的一种强大力量。高三时,压力很大,曾因打球而受伤过的脑袋也在这个时候疼痛得厉害,让我经常感到心力交瘁的疲惫。
  那时,我都不敢在班上看大哥的来信,因为我总会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生活于我们,也许有点苛刻。我们那么努力,还是过得那样不容易。大哥独自在外打工,所面对的困难不少,但他写给我的信只有鼓劲、打气的话,鼓励我们一起渡过难关。我常常无法一次性看完他的信,每看一段我都要哽咽好长一段时间。不久前在整理书籍时,我又重新翻阅了大学时大哥的来信,朴实的语言却句句动人。
  大哥凭着自己的坚持,终于“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现在他已经走进了北京的写字楼。这其中,当然也应该感谢他的恩师的关爱与引荐。现在,大哥依旧保持着当年对文学的那股热情。不过,我倒是经常给他泼冷水,说不要走火入魔。其实,大哥对文学的感情,是纯粹的热爱,是因为热爱而热爱。在那物质生活严重贫乏的时候,这“虚无缥缈”的文学曾经给大哥带来了许多温暖和快乐。今年年内,大哥准备出他的第一本书《漂泊是条青春的河》(这也经常被我“打击”,我怕他操之过急),算是他的文学路上的一个小小的逗号吧。
  其实,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应该都会有“敝帚自珍”的心理,也许自己的文章水平一般,但那都是自己的“骨肉”。大哥只念到高一,以后的生活环境又是那么艰辛,他能有这份笃定的追求,而且一直持抱着不放,我想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他默默地地追求着心中的梦想,而这炽热的光辉也让我感受到力量。今天,我也从事文字工作,这离不开大哥的“熏陶”。
  “人生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这是一句令我难忘的电影台词。我想,有梦想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也许会孤独,也许会寂寞。我们努力吧,然后默默地祝福,祝福大哥,也祝福自己!
  2009-08-26上午
坚守心灵的那块净土———刘永宗与他的文学梦
坚守心灵的那块净土
———刘永宗与他的文学梦

2009-8-26 11:08:17 来源:湄洲日报 点击次数: 106 【打印】【关闭】【查看评论】□蔡爱兰  当今社会,诸多诱惑纷至沓来,不免让人眼花缭乱,于是有人迷失了自己。然而,还有一些人,于喧嚣躁动之外,始终在内心里葆有一份坚持,默默守护着那块心灵净土。
  认识刘永宗,缘于他的文字。这些文字记录着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打动我的或许不是文章本身,真正让我折服的是潜藏在文字里的精神骨气。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不管打工的生活再艰辛,我都不要被打垮!我要改变生活,而不要被生活改变!”就是这种执著向上、不妥协不放弃的精神,让他在困顿不堪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地抗争着。而这种精神又是文学赋予他的,可以说,是文学改变了他的人生。
  刘永宗1979年生于莆田沿海农村。在四兄妹中排行老大。中学就读于莆田十一中,但由于家境贫寒,读完高一他就不得不辍学了。辍学之后,他先是在家跟叔叔学木工,同时还学了点修车技术,自己开一小间修车店。由于收入实在微薄,不久以后,他跟随表叔前去厦门,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在之后十余年的漂泊岁月里,他先后当过建筑工人、售货员、维修工、业余记者等等,可谓经历丰富。期间,他也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真切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及一些不为人知的痛楚。可面对当初的选择,他平静地说道:“我想,如果我执意要读,最后可能我们四兄妹都没书读。
  上高中时,林雄山老师在班上朗读了他的一篇习作,并当众表扬了他。这让他顿觉信心大增。从此以后,他开始迷上了文学,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尽管后来辍学了,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心中已经涌起一个作家梦。由于自身基础薄弱,写作难免不得要领,刚开始的许多投稿都如泥牛入海。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他经常订阅一些杂志,如《福建文学》、《写作》、《阅读与写作》等,而且通常看书写作至半夜仍不知疲倦。他始终坚信,文字可以照亮生活。
  现实世界里,在一个饱受苦难的人看来,文学具有强大的力量,甚至于,它比任何一种力量都更为真实且有力。著名的古典文学家叶嘉莹教授曾经说过:“研究古典诗词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在艰难困厄中,也是文学赋予了他生存的勇气,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微弱的曙光,然后支撑着他坚定走下去。
  打工期间,在艰辛的劳作之余,他坚持用笔记录下打工路上的酸甜苦辣。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打工岁月,他觉得,它已不仅仅是磨难,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因为这些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为热爱写作的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夏天的夜晚,工地上蚊子很多,他就用布把脚包起来,在昏暗的路灯下写些他“视若珍宝”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时候甚至就写在废弃的烟盒或水泥袋子上面。这种精神不能不让人感佩动容。
  对于一个只有微薄收入的打工者而言,因为书价昂贵,买书成了一种奢侈。可是,为了看书,爱书如命的他会撑上雨伞骑着单车去1公里外的书店借书。当他在马路边发现一个旧书摊时,晚上收工后,他就经常跑过去溜达、淘书。在旧书摊上,他淘到了一些让他爱不释手的书,如《写作通论》、《臧克家诗选》等,一本《写作通论》被他翻了无数遍。
  在厦门打工期间,由于居无定所,他还特地在吕岭路租了一个信箱,就为了方便投稿。在落脚的地方,为了“拜师学艺”,他还去拜访了一些生活在当地的作家(如林轩鹤、柯文溥、林懋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耕耘,现今他已加入中国散文学会。1996年至今,他的不少散文作品陆续发表于《黄河文学》、《福建文学》、《青春潮》、《福建日报》、《莆田文学》、《辽宁青年》等上百家省内外刊物,并于2008年荣获“云里风文学奖”,2009年获“逢时杯”征文“最佳新人奖”。不仅如此,文学最终也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尽管还在漂泊路上,不同的是,如今的他在北京一座写字楼里上班,已然成为白领一族。
图为刘永宗在北京奥运鸟巢前留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