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巴塘、巴塘

2021-12-23叙事散文木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5 编辑

木祥巴塘是四川甘孜州的一个藏地县,离西藏昌都地区的芒康县城,距离105公里。离成都距离800公里。离云南省迪庆州,距离200多公里。看里程不算远,但山高……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5 编辑 <br /><br />木祥


  巴塘是四川甘孜州的一个藏地县,离西藏昌都地区的芒康县城,距离105公里。离成都距离800公里。离云南省迪庆州,距离200多公里。看里程不算远,但山高坡陡,有时候,每天汽车就行二三百里吧。
  其实,关于巴塘的文章,早己是汗牛充栋。写这些文章的人,专业作家不多,作者主要是游客,探险者,旅游资源搜集人等。文章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写作手法十分随意,看到什么写什么,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主要记录他们在巴塘的“过程”。他们仅仅是想说明,他们到过巴塘了。说实话,要到一次巴塘,真还是不容易的。到一次巴塘,真值得炫耀。
  三年前,我也到巴塘了。可是,巴塘的文字,一点也没有写,只留下巴塘县有关部门送的一些资料,不外是县情,风土人情,景点介绍。当然,还有一些记忆。记忆里的那个高原小城,那一片水土和草原。感觉中,巴塘的天很蓝,白云朵朵,清风阵阵,视野很辽阔……真不知怎么写巴塘了。但是,从我所写的藏地文章来看,写,其实是一次重温的过程,更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任何一次旅游,时间都不会很从容,特别是像我们去西藏的时候,队伍大,时间紧,所到之处,不可能全面了解,深入接触。我觉得,那次西藏之行,我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走马观花。所以,我写藏区之行,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我们走过的这条道路。
  巴塘被称这四川通往西藏的桥头堡,这里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一,她是四川至西藏的交通主干线,川藏线318国道,贯穿于整个巴塘。二是,巴塘被称之为鸡鸣三省,她既是四川通往西藏的门户,又与云南香格里拉一衣带水。第三,巴塘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单是巴塘的“弦子舞”,便在全国有名。我曾经写过散文《洗衣歌》,讲的就是用巴塘弦子为基调的藏族歌曲。反映藏区军民团结的歌曲,用巴塘的弦子舞曲为旋律,这足于让人感到巴塘歌舞的美妙了吧。解放西藏,进军西藏的时候,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到过巴塘。《洗衣歌》的作者罗念一和李俊琛,就最有代表性。
  我是听着《洗衣歌》成长的,去西藏当兵的时候,也是唱着《洗衣歌》进藏的。因此,我对《洗衣歌》有着独特的情感。资料记载,《洗衣歌》创作于60年代,舞蹈创作为新中国首批进藏的女文艺兵李俊琛。李俊琛13岁开始从事舞蹈专业,15岁参加解放军后徒步走进西藏。28岁时,创作了成名舞蹈《洗衣歌》。1963年,在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上,舞蹈《洗衣歌》一夜间风靡全国,掀开了藏族舞蹈发展的新篇章。说实话,至今为止,《洗衣歌》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我也是从西藏当兵回来,现在,回首《洗衣歌》,听洗衣歌,唱洗衣歌,我感慨万分!

  而《洗衣歌》歌曲作者罗念一,也是最早进藏的部队文艺工作者,他一直称西藏为第二故乡。罗念一的《洗衣歌》、《美丽的西藏》、《姑娘达瓦卓玛》影响深远。半个世纪的西藏生涯,罗念一多年深入西藏,共谱写了六七百件作品,千余首歌曲,收集整理出几近湮灭的上千首西藏民歌和小调……中国音乐界有“北有王洛宾,南有罗念一”之说。据介绍,罗念一就是进军西藏时,在巴塘学习了巴塘弦子,以巴塘弦子为基调,创作了著名的《洗衣歌》。我希望朋友们能和我一起重温《洗衣歌》美妙的旋律,观赏《洗衣歌》独具魅力的藏族歌舞。
  2008年,巴塘人带着《洗衣歌》上了中央电视台的“魅力十二”。一个边陲小县,凭一个歌舞,一把弦子,便能引起全国人民的普遍关注……
  ……是的,巴塘的地理位置是特殊的,巴塘的弦子韵律是动人的。但是,如果不查阅历史资料,不了解巴塘历史文化,大家都不知,多少年来,一部火红的历史,赋予了巴塘独特的传奇性,赋予巴塘“高原红藏区”美称。
  我在写《红色甘孜》的时候,曾查得巴塘的资料。所介绍,1935年4月25日,贺龙、关向应带领红军在云南丽江渡过金沙江以后,经乡城、得荣、巴塘、白玉、到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合。贺龙带领的红军,在巴塘停留38天,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贺龙领导下,中国藏区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巴塘地下党及其外围组织东藏民青在这里诞生,由这个地下党组织引发了藏区革命风暴,意义深远。
  红军走过巴塘,我仿佛还可以看到他们留在藏区村落的脚印。红军的故事,并没有随风飘散。红军走过的地方,总是会留下红色的种子。在巴塘,我们就了事到,红二军团长征时过巴塘,沿途掉队的伤病员被巴塘藏族群众抢救和收留,并一直生活在巴塘,在那里安家生活,一直到去世。1986年,中共巴塘县委收集整理《红军长征过巴塘》一文记载,该县民政优抚对象普查登记中,巴塘县共有流落红军10多人。这些红军,在后来巴塘的地方革命中,一直配合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为藏区的解放贡献力量。直至1988年,滞留巴塘的红军战士只剩下云南广通县人李富强,且于1988年去世。
  走在巴塘,我曾想起的是这样一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可能不只是我一个人这样想,我知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巴塘人民没有忘记红军。现在,巴塘的中咱,仍保留有贺龙军长住地遗址以及他在仁徳村八珠桑批家居住的房屋。红军长征过巴塘时,曾在党巴乡哈萨通村的巴曲河上利用河中墩石搭桥过河,现在此桥被人们称为“共产桥”。广大藏族群众把红军筹粮走过的央格山路叫作“共产路”,把红军走过的县城附近的东隆山改为“红军山”。
  为纪念红军长征,巴塘县1946年在县城西南2公里的龙王塘建立抗战建国纪念塔,这是全国藏区唯一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塔。
  了事历史,我们还可以看到红军精神一直在巴塘得到发扬光大。解放西藏时期,解放军进军西藏条件更为艰苦。巴塘,作为和平解放西藏的桥头堡,积极支援十八军进军西藏,解放初期的巴塘大营官保卫战,巴塘人民浴血奋战,成为了藏区平叛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解放了,川藏公路经过巴塘,巴塘人又一直在为这条“天路”的通畅做着贡献。巴塘啊,你不能不感慨这块革命老区独特的魅力......
  现在,我似乎更明白了,三年前,我站在那个高原漂亮的小县城,面对巴塘的辽阔的蓝天和雄伟的山峰,面对的,其实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是的,我曾在西藏当兵,完成了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历程,但与巴塘人相比,与长征中的前辈相比,与从川藏线上进军西藏的战士相比,我能算得上什么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