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通往埃玛大街教堂的长度

2021-12-23叙事散文笨小暖

通往埃玛大街教堂的长度  一   埃玛大街教堂在离市中心不太远的地方,因租界地为特色,从旧时代一直存在到现在。你站在那些建筑旁的时候,几乎分不清是在自己的家乡还是遥远的异国,花池中的喷泉任意舞蹈的水流,教人想起那首清脆滚动的乐曲,当年我练……
通往埃玛大街教堂的长度  
  一  
  埃玛大街教堂在离市中心不太远的地方,因租界地为特色,从旧时代一直存在到现在。你站在那些建筑旁的时候,几乎分不清是在自己的家乡还是遥远的异国,花池中的喷泉任意舞蹈的水流,教人想起那首清脆滚动的乐曲,当年我练习的过程中,总会因速度提不到理想的境界而犯愁。曾经有许多个白天和夜晚,我常常抱着书本从这条街上穿过,从一条街,到另一条街,大概要走十几分钟;从一条街,到埃玛大街教堂,要走四十五分钟。那一年,我格外迷上了行走,四十五分钟,不算长,我甚至还走过若干个两小时,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远。埃玛大街教堂是英国人建立的,定在城西的英租界。常常有牧师在门前来来往往,再有就是来祷告的人群,或多,或少,但留给了我极为深刻印象的,是那些人的目光,我似乎在他们的视线里,第一次触摸到了神圣的光环。
  有许多次站在那条街上,我惊异那些连结在一起的水泥走廊,我们的家乡也有水泥,水泥铺的路、水泥砌的墙,水泥板子的建筑,等等,可却比不上这一里一里普通的走廊好看与迷人,好比镂空的鸟笼子,一根一根支柱之间雕刻着细细的碎花,仿佛这一朵花还没有完全绽放,那一朵花的骨朵就铺盖而来,因此那花与花之间的距离近乎于0。倘若再细细看,哪里是花儿呢,分明是依据岩石的粗糙纹路刻成的图案,很抽象,也很唯美。仅是长长的走廓,便四处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我曾数过的,走廊上的支柱一共有七十根左右,它遍布与漫延了埃玛大街的长度。
  长廊上没有涂抹任何的色调,基本保留水泥的原色,只是被时光磨得发白了,发白了的水泥走廓,远远看上去,就显得越来越有光泽感了。沿着通道的第一根支柱,走下去,就可以望到最远处教堂顶上的座钟,它每三十分钟报响一次,声音并不算宏亮,而是暗暗的,浑浊的,近乎于现代吉它的延时效果,因为延时,它的回声却比初声清晰与脆亮,一波一波荡击开来,能传遍整个埃玛大街。它响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外婆会紧张地继续手里的活,仿佛这声音便是时刻提醒她劳动的重要标志。
  接下来,我会听到天井上的房间晃动了,那是家家纷纷打开窗子换空气的声音,然后是细碎与急促的脚步声,踏在陈旧的木楼梯上,发出暗哑的声响,那个时候,楼梯也是摇晃的了,似乎整个天井上与下的房间随时会轰然倒塌。实际上,它轰然倒塌的时候,我已经不再为它有那样的结局而深感害怕,它倒下去的时候,新生事物才可到达。为着这个记忆,我还是比较吃惊的,因为,这是我两岁半的记忆。我会在那个两岁半的记忆面前目瞪口呆,发出质疑的提问。
  可是,那记忆是真实的,许多年后我无数次向亲人要求验证,我赢了。但那要依据一个更可靠的场景才可以,比如,两岁半的一个傍晚,母亲牵着我去看外婆,当时她有些难过,因为没有什么礼物可以带给外婆,幸好母亲的同事分给她一大把奶油栗子,母亲放在衣袋里一些,再把两个栗子分别放在我的两个小手心里,一路上我紧紧捧着,生怕掉在地上,因为我的手掌仅能装下一个奶油栗子。我们到了天井上的楼梯,再从楼梯到地上,下木楼梯的时候,两个舅舅欢呼着跑来抱我,还拿走我手中的奶油栗子说好吃。这个场景的验证,终于成为事实。
  
  二  
  从埃玛大街向西走,那里的走廊便开始是弧形的了,它因一处低矮的百合丛而不得不绕道而行。我常常用手掌去摩娑那发白了的水泥支柱,摸起来手感粗糙得厉害,还有一丝丝挠痒痒的感觉,所以手心在那上面触一会儿,便忍不住咯咯地笑,大表弟笑过了,我也笑,然后大表弟问姐姐你笑啥?他问话的时候目光干净得像水面,这令我感到他的生命太干净了所以才脆弱。那是后话了。他问我姐姐你笑啥,我还是咯咯笑,没想起如何回答。那一年,我很小,他比我再小。
  如果说,能在埃玛大街上玩上一整个白天是幸运的,不如说悄悄跑到教堂看那些人做祷告更觉美妙,充满好奇和诱惑。我试图走过去,却常常被一些冷漠、不屑的眼神驱逐出来。请原谅,我幼年的时候便太晓得自尊,一个眼神便可宣告给我小小的心灵一切不可述说的话语。我把头微微低一下,掩盖住不好意思,然后继续回到长廊数那些支柱。对了,那时我住在外婆家,外婆家在埃玛大街100号,天井下众多房子里的之一。当我能平静着无数回穿越在埃玛大街教堂之内之外的时候,我已经成长为一名青少年。也就是在那时的一个暑假,因为对未来的无可选择,我宿命般地不停穿行在埃玛大街上,来了去,去了又回,后来我迷上了行走,走两个小时的路,像玩一样轻松自由。
  我在埃玛大街教堂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坐着,我不祷告。我把教堂里的那份清静与空荡时光全都留给了想心事,或许那一年我的心事曾亲密地不停向我铺天盖地般地漫延过来,再或者,不想事的时候还可以发呆,我望着牧师的讲坛,与座位两旁余出来的空地,想象我的父亲与母亲,他们年轻时的可爱影子。说那时正在流行赶麻雀,学生们也参加了。他们赶了一白天的麻雀,又累又饿,揣起几只小鸟,便混进了祷告的队伍,我仿佛还看到他们装得一副虔诚的样子,在胸前不断划十字。等人群都走了,他们才跑到后园儿一起烤鸟肉充饥。我在那个埃玛大街教堂,曾想过了无数个心事,并且这些心事,都将在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展开它现实的影像:我背着巨大的背包,向遥远与陌生的城市走去,一别许多年。
  走出教堂,我的心便又是欢快的了。依据儿时的习惯,我还在不停地数那些走廊上的支柱。那时,在我眼中的走廊已经不那样有光泽感了,而是处处遍布着一股清冷的气息。我数着数着,眼前那些可亲的面容就到达了。比如我把手掌心放在支柱上磨来磨去的时候,我想笑,我看见大表弟和我一样在支柱上磨手心儿,他也冲我傻傻地笑,我问:你笑什么?二姨在远处高呼:你们两个好好玩,过会儿回家吃饭。我和大表弟根本听不见,谁也不说什么,只是漫无目的地游走,天就黑了下来,二姨手里托着栗羊羹,我一块,大表弟一块,我小声欢呼:栗羊羹太好吃了。
  长廊拐弯的地方,是一处花圃,百合细密地开放。每次要穿过一条街到达埃玛大街教堂的距离到底有多长,我几乎没有算过。四十五分钟不能代表它的长度,真的。我还试着,把所有心事结集的长度,来给它安装一个抽象的长度。但我无法做到,那些年我的思想热得发疯,一味想要远远离开,离开那个属于我的城市,我呆得很不耐烦的城市,那个曾经憎恨后来热爱的城市。   三  
  通往埃玛大街教堂的长度,取决于我所在的地点,从学院出发,到达教堂,步行要四十五分钟;从外婆家出发,步行仅有五、六分钟;从相邻的街道穿插进来是很方便的,大不了十分钟的样子;若再隔几条街道,就不止十分钟了;从另一个区到达这个区的埃玛大街教堂就更远了;从另一个城市到达这个城市的埃玛大街教堂,就是遥远的了;从生命的此刻,那些心事结绳,结到彼时的埃玛大街教堂那个幼年的我,就是漫长。我第一次给一个地方设置了一个用时光来衡量长度的标准,我知道,我一直对自己那样苛刻。这世上,没有谁肯把自己内心的量具交给抽象的时光。
  埃玛大街教堂顶上的座钟,它每三十分钟报响一次,声音并不算宏亮,而是暗暗的,浑浊的,近乎于现代吉它的延时效果,因为延时,它的回声却比初声清晰与脆亮,一波一波荡击开来,能传遍整个埃玛大街。它响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外婆会紧张地继续手里的活,仿佛这声音便是时刻提醒她劳动的重要标志。可惜,我无法再看到她当初的样子了,我在年幼的时刻曾被寄居在她眼前几个月,我走的时候拼命地哭,与初来的时候拼命哭是一样的。她是注定不看好我的,她宁愿看守接下来出生的内孙。她送给我幼年的一句话就是:这丫头心重,我不看她。
  这是天给我的性情,我一点办法也没有。母亲把我临时寄居的时候,我害了病,以为被扔掉了;离开外婆家拼命哭是因为对那座天井里的老房子滋生了重量级的情感,以至于那些气息,那些存留过外婆和她的老房子里的所有痕迹,在现在仍不停地出现在梦境里,我发疯般地想寻找原因,可我找不到:一个幼年呆过的小小场景,为什么会伴随了我全部的幼年、少年、青年、以及仅留下半步青春的此刻。而埃玛大街教堂,仿佛在我的睡眠里生了根,它一经出现,我的梦境便顺着记忆回去了,我看见,外婆,二姨,大表弟,表妹们,我站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觉得亲密,我还是显得那样冷漠,与不合群。我站在他们中间,暗暗幸福了一小会儿,就会撒腿奔跑,跑向埃玛大街教堂。
  在通往埃玛大街教堂的路上,大概有七十多根水泥支柱罗列着的长长的走廊,每一根支柱上都泛着清冷的光芒,那些儿时看到被磨得发白的色调,在许多年后的记忆中,渐渐变成了清冷的光。于是我终于相信,我该和埃玛大街教堂有着神思上的关联的,因为那些清冷的光,便成为一个人在成长之路的许许多多的事件记忆的涂鸦,我的所有欢喜和忧伤,已经立此存照。或许在时光中,它会伴随着一个人的成功而转换色彩,或冷暖,但,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能感知。
  我把手放在走廊的支柱上,慢慢磨搓着掌心,粗糙的泥沙触击着掌心,有种说不清的舒爽,我微微地笑。我听到大表弟问:姐姐你笑什么?然而他也在笑,只是场景不同。他在天井下冲我笑。我害怕外婆家的木楼梯,我那样幼小,身边没有人陪着,我上了楼之后就再也下不来了,大表弟在天井冲我笑,说:来啊,不会摔跟头的。我试着小心地挨进楼梯,移动极碎的步子,朝天井走去。还差最后一层木楼梯,我就会站到他面前了。   四
  通往埃玛大街教堂的长度应该是要用抽象的时光来计算的,抽象的时光,就是脱离了分、秒、时的概念,以时空辗转途中与某一个地方分离之后的年轮来判断的。虽然我们的记忆可以穿越时空,可是记忆的长度又该如何计算呢。埃玛大街教堂的中心,是一池喷洒得意与淋漓的喷泉,有时,身陷其中,几乎很难分清是在家乡,还是在异地。英国的地域风格运用在建筑艺术上,显出十足的朦胧美,仿佛那个雾都的天空匀出一小片,覆盖在租界地的天空上。若是再穿行一些马车,车上坐着戴高高的礼帽、手持拐杖的绅士,你会很自然地以为来到了某个影视中心,这些道具,样样逼真。
  在教堂的左侧,还挂着一些高低并存的街灯。许多年后,我曾在异乡到过无数个手工艺品商店,专门寻找那样的街灯,它的模样,常常令我与安徒生的《老路灯》的模样紧紧相连。我喜欢它的木刻般的色调,以及浑身散发出的古怪与陈旧的气息。大概一直以来最爱收藏旧物的习惯,就是从埃玛大街教堂左侧的路灯开始的。埃玛大街教堂顶上的座钟,它每三十分钟报响一次,声音并不算宏亮,而是暗暗的,浑浊的,近乎于现代吉它的延时效果,因为延时,它的回声却比初声清晰与脆亮,一波一波荡击开来,能传遍整个埃玛大街。这个时候,大表弟会跑来拉我的手,一起向埃玛大街教堂飞奔。他悄悄混入祷告的人群,我却迟疑了,我怕那些陌生的目光,哪怕有一丝不友好,也会令我的自尊破碎不堪。
  对了,外婆家天井的老房子,在埃玛大街100号;顺着100号数着那些小巷,其中路过玩具店、烤饼房、牛奶站,以及钟表屋,就到达了200号中心大院:大表弟、我的二姨的家。外婆的外孙中除了我、兄长、与大表弟、大表妹之后,其他的都是内孙男女。在内外子孙中,外婆只肯照看一个外孙,她最拒绝照看的就是我。所以我几乎是与保姆一起度过了幼年。但我记得,我深深记得,在我拼命痛哭的那个下午,我在外婆家的天井里留下了许多记号,我还不认字,但我画的那些古怪的符号,每次因探亲而到达的时候,我都能认出来,并清晰地读出它们的意义,回味曾经的那种种情绪。不但在天井里留下了许多记号,我还会跑到埃玛大街教堂的后院,在一丛丛盛开的百合下埋许多的小纸条,纸条上记述着我的心事:一串又一串古怪得只有自己能念懂的符号,它们准确地代表着我的情绪,曾经的。
  埃玛大街教堂在我记忆中永远地留下了。我在梦里,在记忆里,常常把它像摆弄玩具似地托在手心里,摇晃在眼前。通往教堂的长廊上,我曾惊异那些连结在一起的水泥走廊,好比镂空的鸟笼子,一根一根支柱之间雕刻着细细的碎花,仿佛这一朵花还没有完全绽放,那一朵花的骨朵就铺盖而来……我安静地走在通往埃玛大街教堂的路上,在心里,计算着它的长度。我不停地走,走下去,已经没有了起点。从没有起点的方向,一直走,走许久,就到了我的城市;我看到了少年的自己,一脸害怕与惊慌,眼睛里散发着纯洁与无知的光芒;接下来,一直走到外婆家的天井:埃玛大街100号,我看到大表弟站在天井里冲我笑,说:来啊,不会摔倒的;再接下来,顺着100号数那些小巷,其中路过玩具店、烤饼房、牛奶站,钟表屋,200号中心大院大表弟与二姨的家,之后,顺利地到达了埃玛大街教堂,沿着教堂的长廊我数着那些支柱,走,再走,不远处,我就走回了幼年。
  完毕。
  暖。09年9月30日 面对并记录。 [ 本帖最后由 笨小暖 于 2010-7-31 17:06 编辑 ] 笨小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