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史学笔记 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2020-09-17叙事散文李灿
二十五、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唐太宗李世民曾经问魏征:“我读《隋炀帝集》,发现隋炀帝这个人是非分明,他也只知道尧舜是好人,桀纣是坏人。这让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魏征就说:“隋炀帝这个人自恃才高,目空一切,不能使文臣武将尽心竭力辅佐自己
  二十五、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问魏征:“我读《隋炀帝集》,发现隋炀帝这个人是非分明,他也只知道尧舜是好人,桀纣是坏人。这让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魏征就说:“隋炀帝这个人自恃才高,目空一切,不能使文臣武将尽心竭力辅佐自己。他讲尧舜之言,却行桀纣之实,自己还浑然不觉,国家怎么能不灭亡呢?”魏征的话说到点子上,隋炀帝杨广表里不一。尧舜的言论他当然讲得出来,可是他做的事情却是和桀纣一样的。漂亮话说得再好,做的事情为人所不齿,这有什么用呢?   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提出了“三民主义”,你能说“三民主义”错了吗?民族主义,反对满清对汉族的压迫,后来还加上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为人民争取民主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曹聚仁先生也说,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描绘的蓝图也很美,但是有什么用呢?可是,国民党的统治却让人失望到了极点,甚至连北洋军阀都不如。他们给人民的承诺,哪一条兑现了呢?   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光听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听他们的话,说出来一套一套的,可是做的事情几乎没有一件让人满意。我们千万不能被一个人讲出来的话所蒙蔽,一个人说的话往往不像他本人。   二十六、犯错误是正常的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房玄龄、王珪负责考核百官。权万纪上书,说他们的考核有失公正。皇帝准备让侯君集调查这件事情。魏征说:“你不能听信权万纪的话。房玄龄、王珪都是公正无私的人,绝对会秉公考核。他们要考核的官员那么多,中间就算有一两个失当,那不也很正常吗?”魏征说的没错,考核那么多人,怎么可能做到滴水不漏,让每个人都满意呢?只要秉持公心,大方向没错,就不能去苛责他们。   其实,人都是会犯错误的,只要一他还在做事。一个君子,要做的事情肯定很多,怎么可能每一件都做得完美无缺呢?可是,小人就喜欢挑刺,甚至把这些瑕疵无限放大。于是,很多时候我们就被误导了。好人办坏了一件事,人们往往就批评他,说他道德有问题,或者能力有问题。   要允许人犯错误,刻意强调不准犯错误并不是好事。例如,某学校校长规定,科学仪器室借出的仪器,谁弄坏了谁赔偿。这下坏了,老师上课做实验,不小心把试管或者烧杯打破了,乖乖地掏钱交给学校。于是,这个先例一开,科学老师的积极性被严重打击,科学课再也不敢做实验了。安全是保证了,仪器是不损毁了。可是,科学课上得还有意义吗?一个尽职尽责的科学老师,他做实验时不小心打破了试管或者烧杯不是正常的吗?只要不是故意打破的,他有什么责任呢?   二十七、要懂得宽容别人   春秋时期,管仲曾经帮助公子纠和齐桓公争夺王位,还一箭射中齐桓公的衣袋钩。可是,齐桓公即位后,却赦免了管仲,还任命他为相。唐代时,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心腹,他曾经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同样不计前嫌,重用魏征,虚心听取他的建议。因为齐桓公和唐太宗都很清楚,过去别人和自己不是一个阵营的,对自己不友好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对别人的过去揪着不放,只要现在和自己一条心就行了。   三国时,刘备曾经打算出兵伐吴,夺回荆州。黄权曾经建议自己为先锋,先探探路,刘备没有采纳。后来,刘备惨败而归。黄权在撤退的时候发现后路已经让吴国将士截断了,万般无奈时投降了魏国。有人对刘备说:“黄权投降了魏国,应该把他的家眷抓起来问罪。”刘备说:“当初的事情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刘备宽容黄权也是有道理的,当初如果听了黄权的建议,可能就不会败得这么惨,是自己连累了黄权。黄权投降魏国的时候心里肯定很痛苦,吴国和蜀国交战,他总不能投降吴国吧!既然蜀国回不去,吴国也不能投奔,只能投降魏国。也许有人说,他应该为刘备死节。可是,我们不能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人哪个敢说自己不怕死呢?他的家人都在蜀国,他不思念蜀国吗?他这么做实在是无可奈何啊!   当一个人做了对我们不利的事情时,不能总是耿耿于怀。要知道,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有的人做那样的事是有原因的,我们要理解,换了别人在他那个位置也无法选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