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情系火盆

2021-12-23叙事散文寂静安然
抚摸童年岁月,最温暖的记忆便是火盆。说起火盆,四十岁以上,农村长大的北方人一般都不陌生。就是去石塘或沟边挖些红色的黏土,挑出石子和沙砾,再掺些碎麻(防裂),和成干稀适中的泥团备用(最好先焖上一夜)。然后,找一个大小适中的漆盆做模具。沿着倒扣……

     抚摸童年岁月,最温暖的记忆便是火盆。   说起火盆,四十岁以上,农村长大的北方人一般都不陌生。就是去石塘或沟边挖些红色的黏土,挑出石子和沙砾,再掺些碎麻(防裂),和成干稀适中的泥团备用(最好先焖上一夜)。然后,找一个大小适中的漆盆做模具。沿着倒扣的漆盆,于底部开始,用黏泥一点一点拍制。为了防止火盆在使用时炭火过热,烫坏炕席,盆底,一般会做的较厚并且拍一层沿出来。   制作火盆一般要分两步完成。做好火盆底部后,依次向下,盆体厚度大约保持在1.5—2公分左右。这样做出来的火盆,即坚固又保温。在进行到一多半时,停下来(防止堆帮),放上一夜。让“半成品”稍加凝固。然后将倒置的泥活正面朝上,取出模具,进行收口儿。当整个泥盆都大半干时,用手蘸水均匀涂抹盆体外部,再以一个圆形的瓶子从火盆的沿口开始,轻轻碾压、赶光、直至光泽出现。这样处理过后,再将其移至通风处阴干。如有裂纹,再以相同方法继续赶压,直到整个泥盆彻底干透。一个盆口向里收着、光洁如艺术品般的红泥火盆就做好了。   在我童年的时候,冬天特别冷。早晨起来,窗玻璃上冻有挺厚一层白霜。为了取暖,东北农村,每家都会于饭熟后,将灶膛里炙人的炭火儿轻轻扒出来,装入火盆。再用火板(翻弄火盆的木板)压实,放回炕上。   一天的取暖就全靠它了。   我家的火盆呈深红色,细腻亮泽,透着岁月的印痕。晚上,围着火盆,点燃一支蜡烛,或击掌游戏或听姐姐读《高玉宝的故事》或有邻居串门、拉拉家常。虽没有现在的电视或电玩,然,凭着一个小小的火盆,依然能活跃气氛,融洽关系。用不着过多的寒暄,一句“脱鞋,上炕里,坐火盆这烤烤”,便足以让邻里的关系拉近许多。   火盆带给我的记忆永远都是温馨、幸福的。   当调皮的我们于大冬天里,用葫芦做成的水瓢在水缸捞得冰块,然后放入口中,咯嘣咯嘣嚼食,冻得嘴角发紫抑或于室外疯够了,丝丝哈哈,带着一身凉气跑进屋里,到火盆边烤烤手,感受一番火盆带来的温暖,那真是一种无以言说的享受;当小伙伴们将一双双皲裂的小手涂上一层蛤蜊油,然后试探着、齐刷刷、平伸向火盆中央,那种被熏烤得暖暖的、痒痒的微痛感觉,真叫一个舒服!油汪汪的小手一如我柔软、明亮的心情。偶尔,晚饭后,母亲还会犒赏似的,沏上两碗糖精水,就更美了。这边,好奇的观看着透明的甜蜜晶体在热水里渐渐融化,那边,火盆边上的母亲,用刚刚卷好的旱烟轻轻扒去火盆里面的浮灰,然后,轻触炭火,弯腰靠近,再用力吸吮。瞬间,烟香轻笼。忽明忽暗的火光映照着母亲些许疲惫、些许沧桑的脸庞。一闪一闪,像一幅美丽的剪影,安静、闲适。   偶尔,大人外出,火盆更是派上了大用场。姐姐我们会抓紧时间,拿一穗苞米,边搓边往火盆里扔。随着一声声劈啪作响以及苞米粒被烧糊而升起的袅袅烟雾,马上来个两手开弓,紧急“抢救”。丝丝哈哈中,抢出的爆米花被径直掼在炕上,不等凉透,便已落入腹中。吃够了爆米花,又将一个个小土豆埋进火盆。仅一会功夫,就听腾地一声,随着飘升的香味,一股烟尘随之蔓延。香糯的土豆便烧好了……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原本,一盆炙人的炭火,基本蚀耗殆尽。而留给我们的却是一天温馨、美好的回忆。   烹食、煮酒、沏茶,看着不起眼儿的火盆,样样都行。带给我们的是实实在在的方便、快捷、幸福与低碳。   所有经火盆烧过的食物中,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于后山佟姓姑奶家吃的烧饺子。即将凉透的熟饺子埋入火盆,然后,以火板压实。五七八分过后,轻轻扒剥出来,掸去饺子表面的浮灰,便可食用。现在想来,当年,冒着热气儿,香喷喷、油汪汪,带着糊咖的酸菜肉饺儿,还咽口水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火盆被现代人决绝的抛出了视线。人们迁居高楼大厦,生活也变得精致、多元。天涯咫尺、玩有征途、吃有烤肉。但是,丰富的是物质、淡漠的是口味、模糊的是季节。简单有简单的快乐。就如“下线”的火盆,令人回甘。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