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又 过 端 午

2020-12-14叙事散文春水碧于天
承载了两千多年的深切怀念的屈原,在我的心中早已有了一个固定的形象:峨冠博带,衣裙漫天飞舞,翘须昂首,紧蹙的眉宇,满目的忧愤,斜垮着陆离的长铗,登高舒啸,清流赋诗……我曾在临海的江南长城上看到过一棵裂腹剖心仍然绿意盎然的千年古樟,当时给我的第
  承载了两千多年的深切怀念的屈原,在我的心中早已有了一个固定的形象:峨冠博带,衣裙漫天飞舞,翘须昂首,紧蹙的眉宇,满目的忧愤,斜垮着陆离的长铗,登高舒啸,清流赋诗……我曾在临海的江南长城上看到过一棵裂腹剖心仍然绿意盎然的千年古樟,当时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仿佛就是屈原:虬曲的苍老,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孤愤和虬劲,那扎向土层深处的根、向着太阳顽强生长的枝叶,似在努力诉说与分辨着什么,而那敞开的胸,则是向世人剖示他的磊落心胸和博大的抱负,是无声的天问和无语的离骚。   目前,端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曾经在哪里看过,五月五日本是龙的生日。屈原选择这样一个日子沉于沙底,也许是出于诗人自身的浪漫和清傲,我看《离骚》的首句便这样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自己是远古五帝颛顼的子孙,出身的高贵预示自己终将不能流俗,只有这样一个日子才能配得上诗人那尊贵的灵魂啊。汨罗江因屈原而出名,屈原抱石投江的悲壮一跃,犹如一枚巨大的惊叹号,溅了历史一脸的泪痕,《离骚》这一千古绝唱,更是成为旷古悲吟,二千多年以来曾使多少文人骚客留下了苍凉的赞笔。今天,我又取出《离骚》来读,想起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最后一节写到王国维时说:“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在今天看来,一个小小楚国的兴衰败亡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不足挂齿,而楚国留下的只有屈原,惟有屈原,千载以来依然被人们铭记于心。如果不是屈原,谁又会记得楚怀王是何许人也?撇下文人骚客的凭吊感怀姑且不提,单说民间,试问有哪一位文人高士能被民间如此刻骨铭心地念念不忘,以至于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节日——端午节来纪念他?   小的时候,在家乡过端午节,比起一些节日来,如元旦、清明,端午要隆重得多,除了春节外,似乎是只有端午和八月十五是不被忽略的节日。那时候,在端午的前一天,母亲就准备好了五彩的丝线,母亲的手是左邻右舍中最巧的一个,因此,每到端午,母亲就缝制许多彩缎的香袋,并用彩线扎制成小扫帚,分送给好友的孩子们。到了端午的清晨,父亲便早早的喊我们起床,领我们到小河边,用露水洗脸,然后我们每人采一大把散着清香的艾蒿回来,一路上,路过谁家,就顺手把艾蒿一小把一小把的插在好友家的篱笆门上,算是新春送上的一把祝福。走回自家,发现门楣上也早已有了许多友人送上的祝福。而屋内,母亲早已煮好了裹了甜枣的粽子和用艾叶煮的鸡蛋,端上了一小碗久违的雄黄酒,并专门为父亲用园中的新韭炒了一小盘鸡蛋,一桌的温馨,便洋溢在当时八口之家的困难日子里。   离开家乡后,乡愁便成了在端午这天想念母亲的五彩线和粽子了。来到宁波后的几个端午,虽然没有家乡的端午那样温馨,也颇为值得一记。前年的端午,我和一些朋友在永宁庵过度过,老尼做的素粽香甜匀糯,吃过之后坐在浦团上与老尼参禅,没悟到什么深奥,却悟出了清静与平安才是幸福的道理。去年的端午节,文朋诗友于宝庆寺雅集,吟诗作赋,在青林渡口,把自已拟做踽踽独行的楚贤,手执蒲剑,无语问天。今年的端午节,纪念活动更是隆重,二百多位古体诗作者,齐集在古色古香的天一阁,召开诗歌朗颂会,配以优雅的古筝,在诗乐悠扬中,缅怀千古诗魂。   端午,这是屈原的端午节。渔樵几个仍在江渚之上,任他“随其流而扬其波,黼其糟而啜其醴”去吧,他们又怎会理解屈子的执着?世人皆醉了,屈子的痛苦是因为他还清醒着,在收录了太多的无奈之后,终于一怀沙石随江而去,真可谓质本洁来还洁去。又过端午了,远古的贤者,楚的大夫,我在这里,将文字拟作白米,静静的为你撒下,企求那江河的鱼儿,承继两千年的契约,保留你圣洁的魂魄,不被吞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