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声色犬马湘西行[原创] [转贴]

2020-12-14抒情散文君山听雨

凤凰古街
从沈从文故居出来,往左拐两个弯,就进入了凤凰城中的一条古街。古街不宽,青石铺就,街道两边的房屋,都是飞檐翘顶,虽然不少的墙壁屋脊经过了维修,但仍然保持着一种玲珑和古朴,显现出湘西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美仑美奂。
午后的太阳有些火辣
凤凰古街
从沈从文故居出来,往左拐两个弯,就进入了凤凰城中的一条古街。古街不宽,青石铺就,街道两边的房屋,都是飞檐翘顶,虽然不少的墙壁屋脊经过了维修,但仍然保持着一种玲珑和古朴,显现出湘西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美仑美奂。
午后的太阳有些火辣辣的,我们顺着青石街道,慢悠悠地晃荡。不时有苗族妇女递给我们一包姜糖,或者几个枇杷果,原以为是要我们买她的东西,就有人推拒说不要。可她们硬是一边塞到你的手上一边说,尝一尝,不买没关糸。我就想:那些买姜糖的铺子送几包姜糖倒没什么,可蹲在古街上提着篮子买枇杷的妇女,这样一串串塞到旅客们手上,那一篮子枇杷能买几何呢?我在城里生活了多年,也游遍了中华大地,真还没见到过哪里的小商小贩,有如此的热情大方。由此,我就想起了沈从文先生《边城》中所描写的古朴民风,也想起了那个少女翠翠。
这条古街到底有多长,我也说不清楚。我是第一次来到凤凰,凤凰对我来说也算是仰慕已久。因为在这块平凡而美丽的土地上,近现代史上有几位巨人从这里走出,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沈从文、熊希龄的故居就坐落在古街的附近,也许他们小的时候,经常在这条古街上行走玩耍,是什么让他们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是凤凰优美的的山水陶冶?还是边城纯朴的民风浸润,我真是不得而知。我在那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洗礼的边城青石板上,寻觅着巨人们的足迹,我想沾染一点点大师的灵气,可是我始终无法解开心中的一个个疑团。作为一个匆匆的过客,对凤凰了解得是那样微少,你怎么能深得她绝妙的灵韵呢?
拐了几个弯,参观熊希龄故居后,我们来到了沱江边的那条古街上。这条古街虽然有着明显的人工痕迹,但古街仍然那样独具特色和魅力。在一个避荫处,我们看到一个苗族老人在吹着芦笙,那旋律是那样悦耳动听。我在脑子里搜索着,似乎好像在电视上见过这位老人,我上去一打听,果然是那个上了省电视台的民间演艺人。听当地人介绍,这位老人不是来这里买唱,他几乎每天都要来到这里,为过往行人吹奏几曲,从不收一文钱。我们采风团的几个舞蹈工作者,听到那一声声动听的音乐,竟在古街上情不自禁地和着曲拍跳起了苗族舞,一时间,围观者多达上百人,大家欢呼雀跃,沉浸在快乐之中,掌声笑声沸腾了古街…… 沱江泛舟
一江清幽幽的绿水,像一条蓝色的丝带,飘在凤凰城秀美的肩头。水是城市的养颜剂。正是因为有了穿城而过的沱江,凤凰才变得是那样永远美丽青春。
五月的沱江,水流清澈见底,沱江两岸如诗如画。我们来到沱江边时,已经是夕阳西下时刻,火红的的晚霞映衬着美丽的沱江,将沱江装扮得分外妖娆。两岸参差成片的吊脚楼,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沱江水中,随着那微风吹起的涟漪,一波一波地荡漾着,那景致真有点勾魂摄魄。我敢说,无论多么高明的画家,也难画出这样美丽的景色的。人说凤凰的沱江美如画,我还真没想到沱江如此让我动心。我站在沱江岸边,就像拥进了一位浓妆淡抹的女子怀抱,心中那种激动和兴奋,真是溢于言表。
乘上一条小船,荡着双浆,慢悠悠地顺流而下,赏两岸绝妙美景,那也是一种极佳的人生享受。岸边鼓乐、唢呐声声悦耳,身着苗装的苗族姑娘乘着一条小船,满面笑容地向我们招手致意。“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家没有好茶饭哪,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一曲深情的歌儿飘荡在水面上,激起了水中的阵阵涟漪。我看到岸边上有几个年轻人在写生,他们坐在那石墩上,画得是那样专心致志。其中一位穿着超短牛仔裤,胸前围着一个红兜儿的女孩子,把众人的目光吸引。不知谁说了声把船摇过去,舵手心有灵犀,将船荡到岸边,等那女孩子抬头时,有人连忙摄下了那个美丽青春的笑脸。说实话,荡漾在这样美丽的沱江,加上这样开心的情致,我们这些中年汉子和女人们,也都如一群快乐的小鸟,有些情不自禁地和苗家姑娘对起歌来:“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那样短暂。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的沱江之游就这样如流水般地飞逝而过……
意犹未尽,玩兴正浓。于是,晚上又邀了几位男女朋友,坐上一条小船泛舟沱江之中。虽然再没有下午的歌舞音乐相伴,但没有了羁绊的晚间泛舟似乎更有情趣。坐在船中,仰望星空,看淡淡的月光流泻,听虫鸣蛙语,看朦胧的水中倒影,听远处悠雅的琴音……那份独特的感受,确实无法用语言所表达。夜游沱江,享受到的那份宁静,那种空蒙山色,似乎远离了尘嚣,让人进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地。 夜宿吊脚楼
“到凤凰,千万别住宾馆,要在沱江边的吊脚楼住,那里既便宜又别有情趣。”这是临行前朋友的忠告。头一天车子晃荡了一整天,到晚上9点多钟才到达湘西首府吉首。这儿离凤凰还远着呢,因此想赶到凤凰住吊脚楼已经是不可能了。
第二天上午八点出发前往凤凰,听说沱江边吊脚楼必须提前预订,因为五月正是凤凰最美丽的季节,旅游者纷至沓来,住宿有些紧张,特别是江边的吊脚楼更为紧俏。到凤凰来一次不容易,我们大家都渴望晚上能在江边的吊脚楼夜宿,文联负责同志为了满足大家的心愿,让负责餐宿的同志坐了自己的小车,清早赶往凤凰联糸,因为早些天一位同志来过这里,认识吊脚楼的一个女老板。因此,等到我们赶到凤凰古城时,文联的同志告诉我们,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已经在沱江岸边订了住宿房间,自然是紧靠江边的吊脚楼了。
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建筑的灵魂,也是苗族建筑的精华所在。正是由于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才让苗族这一古老的民居建筑传承至今,尽管较之过去的吊脚楼,现在有了很大改进,但这种古朴、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仍然无法加以替代。那天晚上,凤凰县委宴请采风团,邀请我们在沱江边一家餐馆吃饭。席间,大家兴致盎然,一边喝酒一边就在餐厅内摆起了“擂台”,你一曲悠扬的歌声,她一段欢快的舞蹈,酒杯咣当,掌声雷鸣,直闹得餐厅内一片沸腾。当我们提着行李随着风景楼的女老板走进吊脚楼中,已经是夜幕四合、华灯初上了。
放下行李,才感觉到身子有些疲惫。于是,端了把苗家木椅子,坐在吊脚楼前观赏夜景。此时可能是沱江最热闹的时刻。放学了的孩子们脱光了衣服在水中嬉戏打闹,妇女们提了一桶桶衣服走向江边,身着各色服装的男男女女们在江边散步、拍照,棒槌声、笑声、还有哗哗的荡浆声,合奏成一首边城交响曲。不知从哪里飘来一阵古老的二胡声,那是一支多么熟悉的曲子,此刻我想起了瞎子阿炳。尽管身子有些疲倦,但还是不由得下了吊脚楼而循声走去。这是一位年轻的盲人琴师,他盘腿坐在沱江岸边行人道上的一块石头上,拉得是那样专注,那样深情,无论身旁行人匆匆,他似乎只顾拉琴,好像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我走近他身边,静静地听着,本来我是想上去和他拉呱一阵的,可又不忍去打扰他的兴致。听说他只要是天气好的夜晚,每晚都要来江边拉上几曲,我就想,一个盲人哪里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他是为自己怡情,还是替别人解忧呢?我确实无法知晓。
吊脚楼遍布沱江两岸,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壮观景色。面对着如此比图画还美十分的凤凰美景,我想今夜恐怕是一夜无眠了。下午游江时,我曾戏说我们采风团是“发疯团”,引来大家一阵欢笑。我们虽然不是“夜猫子”,但既然来到了这美丽的地方,相信大伙都不会浪费大好时光,在屋子里蒙头大睡的。果然曾经渴望的吊脚楼中空空如也,大伙三五成群结伴而出,有的租船夜游沱江,有的到江边小吃店喝酒聊天,年轻的小伙子们则四处打听哪里更好玩,这好玩自然有那么一点点“颜色”在内哟!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才回到吊脚楼歇息的,游了船,喝了酒,聊完天,醉醉酚酚地回到吊脚楼时,大约已经是凌晨三四点钟了。此刻的沱江如一位贤淑的女子,安静地沉睡着,没有酣声,只听到她均匀的呼吸声。轻步走进吊脚楼内,我顾不上洗漱,倒头便睡,竟不知一觉醒来,沱江又迎来了一个灿烂的黎明…… 拜祭沈从文墓
没想到这次凤凰之行,竟没有安排参观沈从文先生墓地。直到车子往吉首方向开了几十分钟,才知道是要去游览一个叫奇梁洞的溶洞。作为舞文弄墨的文化人,来到凤凰,竟不能到一代文豪沈从文先生的墓地鞠上一躬,那真是有点说不过去。于是我和作协主席彭东明以及内蒙来的作家敖敏,放弃了溶洞的参观,坐了辆小车往回走了几十里路,以了却一桩心愿。
选择沱江边的听涛山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沈从文先生是颇费思量的。在车上,我们听司机讲,沈从文小时候常到听涛山玩耍,听涛山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山上的每一根树木都和他是那样亲近和亲切。人死归于尘埃,躺在听涛山下,枕着青山,盖着绿树,聆听着沱江的涛声,岂不乐哉美哉!
顺着沱江边一条幽幽的石径,走上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听涛山下。按照指路标记,我们踏上石阶,往山腰间的沈先生墓地走去。听涛山果然是块风水宝地。树木葱郁,石壁俏立,百鸟翔鸣,自然而本色,宁静而和谐,真是独一无二的清静之地。
登了大约三四十级台阶,方见到了一块石碑。走近一瞧,才知道是凤凰才子、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的手笔。石碑上刻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黄永玉对沈先生最直接而又最本真的人生褒奖。沈先生一生为人为文,不闻腾达,不事雕饰,不喜张扬,品性豁达大度、乐观清静。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对于农人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也许正是沈从文祖辈几代军人品性的薰染,和家乡小城山水的陶冶,使他对士兵和农人是那样热爱。虽然他自己没能成为一位战士驰骋沙场,但他用自己心爱的笔,把他的父老乡亲和家乡写得是那样出色。多年前,当我读着沈从文如诗如画、如歌如吟的小说时,我曾在心中感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啊。同此也就对沈从文生出一种不可言状的仰慕和崇敬。
在石碑前留影后,继续往上攀登,可找了很久,始终没有见到沈从文的墓地。我们看到山腰左边有一对男女,便问他们哪里是沈从文墓地?他们说正在寻找呢。我们四处寻找,终于在一片树荫遮蔽的地方找到了又一块石碑。这是一块天然的七彩石,形状既不是长方形,也非正方形,石块上宽下窄,好像未作任何的雕饰,石块上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彭东明说:这可能就是沈从文的墓地。我真有些吃惊!我曾经揣想:沈从文的墓地一定别具一格,不同凡响,毕竟是一代文豪啊!可这里没有浩大的坟莹,也没有任何标记,仅一块天然七彩石碑而已。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当代文学史上顶尖级巨人的墓地竟如此简单,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墓地了。
肃立在沈从文先生墓前,我深深地鞠上几躬。下山的路上,我一边数着台阶,一边心里思索着。数到86级最后一级台阶时,我终于明白了沈从文先生的良苦用心。选择这样的地方和方式作为归宿,不正是与沈从文先生崇尚自然、俭朴、宁静的人生观达到高度和谐统一吗!
我回头望一眼宁静的听涛山,心中充满了崇敬和感怀。 作客苗寨
到达湘西吉首矮寨德夯苗族风情园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苗族人总是那样热情好客,下得车来,一阵鞭炮响过,苗族姑娘小伙子们列队笑脸相迎,浩浩荡荡的龙狮和鼓乐相拥着,将我们迎过接龙桥,然后向东门走去。苗族接待是很讲究礼节规格的,真正的贵客,才能享受从东门进寨的礼遇。看来,他们把我们当成贵宾了。
一路欢笑簇拥到东门时,几位身着苗家节日装束的靓丽姑娘一脸笑意,把我们挡在门外。她们欢快地唱起了苗歌,虽然听不懂苗语,但我们从她们欢乐的脸上读懂了盛情。姑娘们一曲歌罢,然后提出了要进苗寨必须闯过三关的要求。好在我们采风团能歌善舞者不少,这三关岂能将我们难倒,于是我们便轻而易举地闯了关,进了德夯苗寨。
“德夯”为苗语,意为美丽的峡谷。虽然只是一个苗寨村落,但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走进德夯,但见四面环山,峡谷深壑,千姿百态,峭壁竞秀,形状迥异,溪流淙淙,百鸟鸣啭,果然是那样秀美迷人,似乎好像走入了一幅美丽恬静的画中。
中午漂流一身湿漉漉的,为了赶路,既没有换衣服,也顾不上吃午饭,只啃了几块饼干,便一路风尘赶往德夯。德夯景致迷人,让我们一时忘了还饿着肚皮。可跟着导游欣赏了一个多小时的苗寨后,就到了晚餐时候。饥肠辘辘的我们,此时真想快点吃上一顿苗家美餐,可是当我第一个准备走进餐厅时,却被苗寨姑娘笑着挡住说:“不能进去,还要举行仪式呢”。没办法,我们只得站在门外静候。随着三个苗家小伙子的几通鼓鸣和鞭炮响,一位苗族姑娘在餐厅前点燃了几炷香纸,并且说,围着香炉转二圈,客人就平安幸福,转三圈就会走桃花运了。说完就领着我们绕着香炉转圈。男同胞们自然是想走点桃花运罗。礼仪结束,进入到餐厅坐下,望着满桌的美味佳肴,我们仍然只能干瞪眼。每人面前的饭碗内盛了一点米酒,碗上放一只筷子,苗家姑娘们又是让我们唱歌,又是猜谜,又是让闭上眼睛,给客人脸上搽黑锅灰,来一阵恶作剧,直挠得我们心痒嘴馋时,才让我们喝酒吃饭。
晚上八点钟开始的篝火晚会,可以说是盛况空前。集苗家风情和苗族艺术于一体的篝火晚会别具一格,让我们大饱眼福。随着“苗族头领”原始取火,引燃篝火,一时间篝火熊熊燃烧,直烧得晚会大厅一片火红。欢快的苗家歌舞和高超绝活,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苗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尤其是那请客人参与,苗家姑娘小伙丢草花,和观众互动的节目,更是苗族风情的体现,使晚会达到了高潮。本来,梅实和我坐在前排,他看到两个苗族姑娘捧着一束鲜花,走向观众席时,便往后面座位上跑,偏偏那两个姑娘把一束鲜花掷向了他。无可奈何,他只得硬着头皮上去。主持人让他表演节目,好在他当过多年的晚报老总和文化局长,表演节目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于是他就朗诵了一首《明月几时有》,也博得一片掌声。可是当一位领导遭到这样的礼遇时,上场后竟作起了报告,主持人偏偏不让他下场,要他表演节目,还开玩笑说:“我们苗家是不开后门的。”那领导无奈中丢下鲜花和话筒,拔腿就往台下跑,我真没想到这位领导平时侃侃而谈,今天上台却遭遇到这样的尴尬,真有些令人哭笑不得。
篝火晚会结束后,我们真想找个地方好好释放一下。可才九点多钟,偌大的苗寨竟变得一片宁静,店铺关了门,家家户户都瞎灯熄火,连一点声响都听不到。我们四处打听寻找,好不容易才走进村寨口亮着灯的一家吊脚楼内。我们说明来意,主人便毫不犹豫地请我们上楼,为我们炒菜拿酒,甚是热情。大家兴趣颇浓,一边喝酒一边闲聊,直到凌晨一两点兴致未减,还在吆喝来酒。可喊了半天没有动静,我们哪里知道,热情的主人竟躺在楼下的沙发上呼呼地睡着了。(刊发《青岛文学》2004年第十一期) 单位 湖南省岳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邮编 414000
电话 0730-8248661(办)139730038681376208265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