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古镇的食馆与马帮

2020-12-14叙事散文木祥

木祥还想说说家乡,说说古镇。说起古镇来,记忆最深的是那些幽长小巷,在小巷里赶集的乡下人,在小巷里出入生活的马帮。。。。。金官古镇的四方井和井边的大榕树,是我记忆里永远不会消失的风景。四方井下面,还有一个小食馆。食馆是供销社开的,想不到,做
木祥
  还想说说家乡,说说古镇。说起古镇来,记忆最深的是那些幽长小巷,在小巷里赶集的乡下人,在小巷里出入生活的马帮。。。。。金官古镇的四方井和井边的大榕树,是我记忆里永远不会消失的风景。   四方井下面,还有一个小食馆。食馆是供销社开的,想不到,做厨师的,过去也是一个老马帮,叫杨德贵。老杨人瘦瘦的,嘴里经常刁着一只白烟,系着一条蓝布长衫,胸口上用白广告颜料写着“供销社006”几个字。那时候,到食馆里吃得起饭的人不多,整条街一个食馆,却还清清淡淡的。金官街上的人,有了点钱,偶尔也吃食馆,但饭自己家做,肉到食馆里端。老杨的肉,都是一次炒好,放在一个大瓷盆里。买肉的人,可以买一盘,也可以买半盘。我记得,一盘是四毛钱,半盘只收两毛,相当实惠。   我小时候到街上去,喜欢到小食馆门口去东瞄瞄西瞄瞄。那时候在村子里玩得没有意思了,就到金官街上去,街上的每一个门市部里的东西都被看过无数遍。到街上去,手里一分钱也没有,到街上去只是去看热闹。到小食馆去瞄,也是上街的一个内容,没有想到那时候看到的小食馆,也能进入我的文章。回忆起来,那时候吃食馆的,多数是一些赶马人,赶马车的人。赶马人,把牲口吊在食馆门口的一棵电杆上,再把饲料口袋套在牲口的头上,一匹牲口一个小口袋,让它们慢慢地吃,自己就放心地进了食馆。赶马车的人,把车赶到食馆门口,停好车,喂好牲口,也坐进了食馆里边。我很羡慕那些赶马车的,头戴一顶大理产的细白草帽,草帽顶上还缀着花,草帽下面,拴着蓝色的,白色的好几条带子。可以这样说,马帮们的草帽,是我乞今为止看到的最为漂亮的帽子,是他们的“时装”的最为精典的部分(云南的马帮都有流行的统一的时装,以后的文章国会说到),也是他们的与众不同的标志和骄傲。   老杨和马帮们熟悉,声音很大地招呼着马帮们,他嘴上的那支烟,和人打招呼时也不取下来,在嘴边上一抖一抖的。很多时候,马帮们要老杨也来喝一杯酒,生意闲下来,老杨也陪着喝一杯。马帮们喝了酒,话比较多,小食馆里象吵架一样,非常有意思。   在金官古镇上,老的赶马人,我大多不认识,年轻的赶马人中,我有一个朋友,名叫王国贵,街上人都叫他“老贵”。老贵家父亲也是赶马人,所以,老贵从小就帮父亲喂马,放马。久而久之,老贵就一心只想着赶马,不想读书。他家里的人说,是老贵的父亲把老贵给害了,从小就让他喂马放马,就和马感情深厚起来了。老贵成绩不好,考学考不上,补习没有心思,没有办法,家时就只好遂了老贵的心愿,让老贵赶起了牲口。当时是帮生产队赶马,苦工分。可是,赶马没几年,到了1981年,包产到户了,老贵就买下了他赶的那两匹牲口,自己经营起来了。靠山吃山,靠街吃街。老贵赶马,不再只苦工分,驮菜卖,驮米卖,什么找钱驮什么,天天都有钱进。积蓄了一点钱,老贵就又卖了马,换了一辆手扶拖拉机。那时候,政策才开放,好些人都还没有转过弯来,连我都对他买拖拉机的事有一些怀疑,怀疑他干的事是否符合政策。老贵却把拖拉机开得有滋有味,白天出去拉货,一到晚上就在打扮他的拖拉机。他的拖拉机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车身车头擦得干干净净,扶手上还常拴着一条花毛巾。我的印象里,他的拖拉机上还焊了一个小铁笼子,里面装有一个喝开水用的玻璃瓶子,瓶子外面还有一个塑料线织的套子。自从开起了拖拉机,老贵的衣服也穿得整洁起来,把赶马穿的那身对襟衣换了,穿上了茄克衫了,这和他和赶马的时候大不一样。老贵把手扶拖拉机开得有滋有味,政策也不见变,而且越变越好。很多人这才跟着老贵买拖拉机,街上手扶拖拉机多了起来。手扶拖拉机找钱又比较难了,老贵马上把拖拉机换成了大汽车。老贵的大汽车是“昆明”牌,是金官街上个体户的第一辆大汽车。第一辆大汽车,当然又最能找钱,老贵又是街头上让人羡慕的人。我这才觉得老贵读书不行,总不如我。但他赶马,开车都比我强,思维也敏捷。改革开放这几年,他干的事总是对的,他总是能走到人前面。。。。。。   以上都是回忆。   后来到金官街采访马帮,我特地去找了小食馆的杨德贵,杨德贵已经死了。又去找老贵。老贵也没有开大汽车了,买了一辆中巴车跑昆明,专门拉金官的生意人到昆明去出货。这天,老贵出车上昆明了,我问了一问街上的人,他们说,老贵很会拉拢人心,客源总是比别的车多。坐他的车的人,常客都有优惠,旺季淡季都是一个价,客人上货下货,他都帮忙人家,舍得吃苦。我想,老贵过去只是一个赶马人,文化也不高,但怎么总是能适应社会这个大市场呢?听人说,他的家里,弟弟,妹妹,妹夫,全家人都是驾驶员,都靠开车过日子。街上人都还说,要是不解放,他们全家可能都是赶马人。   所以,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心里的古镇,我童年的古镇,所有的情绪都还与马帮联系在一起。所以,回忆起古镇来,我的脑海里出现的,还是当年街道上或深或浅的马脚窝,还有马帮们吆喝牲口的口哨声,那声音依然清晰,动人心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