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2005年10月的两件事

2020-12-14叙事散文孙光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9 编辑

2005年10月的两件事2005年10月17日,巴金去世了。新华社电讯说: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学一个世纪的结束。很多报纸都在引用这句话。中国人说话很武断,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9 编辑 <br /><br />2005年10月的两件事
  2005年10月17日,巴金去世了。新华社电讯说: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学一个世纪的结束。很多报纸都在引用这句话。中国人说话很武断,爱下结论,不问对错,根据老人的性格,老人活着的时候,也不大会同意这么说的。其实我这句话也是武断的,有点“子非鱼,安知鱼”的意味。
  做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几乎没看过老人的什么文章,只是近日在各类报刊看到了纪念老人的一大批复制性质的文字,所以,在文学上,我对老人说不上有什么印象,所以对于他的远行,我也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也就是又走了一个老人样子。
  “即使在卧榻期间,口不能言,在很大程度上只具象征意义,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他亲切的存在,因为‘他还在,灯亮着’”。这是在某报上看到的一句话。我震惊了,我为老人感到悲哀。接着是:“自1999年2月,老人因呼吸道疾病,反复感染,直到辞别人世,6年的大部分时间缠绵于医院病榻,鲜有片言只语”——我无法想象,这6个年头,老人是怎么过来的。
  其实,这6年,他已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因为他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他对“中国文学的一个世纪很重要”。我不明白,这个“象征”,象征的是什么?文学么?那么文学就太残忍了,让一个垂垂老人在痛苦地生活着,以完成自己的“象征意义”。那人的生命权何在?生命是什么,是从生到死的过程。有生无死怎么能够算得生命。当一个人的生死由其他人说算的时候,那么生命的意义与尊严何在?又何谈生命权?那么这个“象征意义”又是指什么?很显然还有文学以外的东西。
  老人远行了,他终于解脱了。他身后的太多的事情怎么办?大家都明白,却有都不明白,大家都放在心里。这实在是个敏感的话题。
  他已经不在了……
  “他还在,灯亮着”——当我们失去了一切神话的时候,而文学上却还在维持着这么一个神话。不是文学太神圣、太单纯,而是文学也太复杂,但是更虚伪。
  这样,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月的另一件大事情——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布。
  2005年度的文学奖给了英国剧作家品特。这是没人想得到的,往年都是这个样子。今年不同的是,晚了几天,原本是10月6日公布,却后延了一星期。后来瑞典学院的院士平静地说本年度的文学奖没有公布晚,而是其他奖公布的比往年早了。这与我在网上看到的许多热心的文学爱好者对此的是是非非有些不一样。
  中国作家一直对这个世界大奖念念不忘,可惜的是,这个世界大奖却并不大看好中国作家。我们在一次次的期盼之后,曾经无奈地说:既然大山不走向我们,就让我们走向大山吧。也有些年头了,可惜我们还没有走向大山。这个奖还开过我们中国的玩笑,这个玩笑让一直没有得到它的中国作家在心理上多少有些胜利法。一是说沈从文先生的与它擦肩而过,二是说有几个被提名了,虽然都被唰了下来。更有意思的是,几年前这个奖给了中国人高行健,但一些人却不承认。说文学的时候,好象先说别的,比如我们说的“大节即亏,小节何益”。
  其实,中国文学里非文学的因素太多。看看人家萨特、大江健三郎、索尔仁尼琴……人家的精神,人家的文学独立,什么时候才能学好这一课呢?学好了,也许我们的作家就对这个奖不感兴趣了。
  网上有人发了个帖子:假如某个(某个是谁呢)中国作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以为这是一个心理测试题。这真是个恶作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