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随笔三题》(1938字)

2020-12-02抒情散文杜文辉
《随笔三题》(2970字)■ 杜文辉《刘錡最后吐出的血》我想对刘錡这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写几句话。刘錡,字信叔,生于1098年,卒于1162年,享年64岁。宋德顺军(甘肃静宁南)人,泾原节度使刘仲武第九子,少时随父从军转战。他一生中有三件事必须
          《随笔三题》(2970字)
                    ■ 杜文辉              
            《刘錡最后吐出的血》   
  我想对刘錡这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写几句话。
  刘錡,字信叔,生于1098年,卒于1162年,享年64岁。宋德顺军(甘肃静宁南)人,泾原节度使刘仲武第九子,少时随父从军转战。他一生中有三件事必须写,一是抵夏抗金,二是江陵堵水造田,三是他的死。
  宋宣和年间,刘錡因其英俊与箭精,经由高俅荐入朝庭,成为一名内庭警官。高宗录用刘仲武的后代,被任为陇右都护,从此开始了他人生辉煌壮烈的抵夏抗金历程。在任陇右都护时,曾使夏人闻其名而丧胆。张浚任陕西宣抚时,任刘錡为泾原路经略使兼渭州知府。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任东京副留守,金数十万人绵亘南侵,在顺昌(今安徽省阜阳市)刘錡仅以五千人大破金兀术主力,使之苍惶北退,从此刘錡抗金声誉日隆。1141年刘錡援助淮西,与张俊、杨沂中破金兵于柘皋(今安徽省巢县)。正当抗金形势大好的时候,张俊、杨沂中暗起嫉心,难容英雄美名。张为杨的心腹,渐与錡有隙,至于后来独吞朝庭奖赏,纵兵夜窃刘錡营寨;刘錡盛怒之下,擒十六人,枭首示威。再加朝庭秦桧营私弄权,巧言岳飞、刘錡等将借抗金之名壮大实力,将威胁朝庭,令张俊、杨沂中、刘錡还师镇江。“俊、沂中还朝,每言岳飞不赴援,而錡战不力”。后来又有了屈辱的宋金和议,出师抗金之谋落空。刘錡有一首《鹧鸪天》的词,正写他抗金的失意与落寞处境:   竹引牵牛花满街,疏篱茅舍月光筛。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
  休懊恼,且开怀,平生赢得笑颜开。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挂印来。   由史料看,罢兵后的刘錡镇守荆南,虽然政治上处于不得志,但也是一个地方军政大官,而其生活竟这般清淡(由“茅舍”“牵牛”“茅柴酒”“豆梅”可见),他为官的清廉可见一斑,一个人品行的质地也许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真实显现。而后两句无疑是英雄的最痛与最快意了。
  刘錡可贵的是意志受挫之后不消沉,不欺国欺民。不要抗金,我同样可以为民办事情,为国尽忠心啊。在以后任潭州知府六年时间内,“军民安之”,治理水源,淤水造田,安置流民。錡命百姓堵塞江流,“斥膏腴田数千亩”,让数千户流民安居生产。地方官是百姓的父母,李冰父子因修都江堰而被人记住,刘錡的勤政爱民也不应该忘记。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冬,金主亮调六十万大军,“自将南来,弥望数十里不断如银壁,内外大震。”“时宿将无在者”,朝庭慌急之中任刘錡为江、淮、浙制置使,节制各路军马。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錡不怨不恨,不气不恼,积极布置军马,以64岁高龄担负起救国图存的重任,忠臣与英雄的风采不减当年。后来,终归南宋抗金后援匮乏,兵势渐衰,又慨叹壮年荒废,眼下只手回天无力,忧愤成疾。病倒在任上,“呕血数升而卒”,一颗心终于碎了!我想象它是一股暗红的喷井,不仅喷在南宋最后的几页史册上,而且喷在大宋朝庭堂皇而神圣的脸上__
  一个臣子忠直的心一定要等到用鲜血来证明吗?                
           《夸父最后丢下的手杖》   
  人的一生说到底是一场悲剧。夸父追日也不例外。
  夸父显然是一个不同于众的狂人,或者说患有精神病。他不满足于庸常世俗的营生和应酬,不愿于吃喝拉洒中耗掉一生,他要寻找生命的新意义、大意义。毫无疑问他思考了时间对人的支配和控制:太阳,这个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圣灵,人的多少梦想和行为(包括生命)被它限制了。他要挑战这个从来无人挑战的东西,他要以自身验证人的生命究意有多大能耐。“夸父与日逐走,入日”“逮之于禺谷”,他终于进入了太阳中心,梦想成真。但成功往往是毁灭的开始,权威往往会烧毁对自己的挑战者,尤其是第一个挑战者。夸父又是一位智者,能寻找,也能逃离,离日而去,“饮于河、渭”,饮于大泽。多少勇者抱住成就不放,被自己的成就烧毁了,抱住权势的被权势烧毁,抱住荣誉的被荣誉烧毁,抱住财富的被财富烧毁……
  夸父始终能寻找生命的新意义和新出路。
  卡夫卡将人生的意义概括为四层境界或四种境界:一是神鹰啄食你的心肝,你的心肝不断地长;这是一种奋勇的抗争。二是你由于被神鹰啄痛与岩石结为一体,这是悲壮又无奈的同归于尽。三是生活和你彼此地忘却。四是生活和你彼此地厌倦。从夸父的身上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是逃离与寻找,逃离野蛮,寻找文明;逃离苦难,寻找幸福;逃离庸俗,寻找崇高;逃离羁绊,寻找自由……一以贯之的是对生的热爱与不满足。
  叔本华形容人生:“一只船不管行多远,难免有触礁覆灭的结局”,“一个肥皂泡不管吹多大,总是要破灭到无。”人的毁灭不外乎三种:一是毁于自然(生老病死的规律),二是毁于命运,三是自身。夸父显然是后一种,他选择九死一生的探险。最后“道渴而死”,也没有忘记“弃其杖”“化为邓林”,自己虽然身与名俱灭,但邓林毕竟是一个象征,是后来者的话题?路标?教训……
  或者还是为后来者准备的更多的手杖?!                   
            《间距的孤独》

  叔本华有一个寓言,说是在严冬天气里,一群动物想取暖,于是挤在一起,但挤得太紧,马上就感到了疼痛。因为这种动物身上都长满了刺,以抵御对方保护自己。它们一挤突然嚎叫着离开,但严寒分明又给它们另一种痛苦。它们又不得不往一起挤。最后的结果是,这种动物之间保持了一种距离,既不远也不近,既不被刺痛,又能互相取暖。于是生活相安无事。
  人是脆弱的,或者说内心是脆弱的,相对于强大的自然力,如远古时代的恶兽,风雨、疾疫、生死或命运,需要救助,诉说或者协作。因为要人善待自己于是试着善待他人,渴望融入、归属。但另一方面人是自私的、孤独的,惧怕别人了解自己藏起来的一部分,或者惧怕别人介入,使生存意境不自由,所以又是拒绝的。
  间隔,也许就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生存处境。究其所有人际交往,不外乎三个词:拉近、推远或者保持。动物的皮毛既有温存光柔的一面,又有战斗时楞立如刺的一面。在社交场合,人们的交谈、眼神、体态、发型、服饰都有这方面的意义。多数情况是:对一些对象一只手拉着,另一只手推着。既不想让对方远,又不想让对方近。这是常有的现实。
  城市里的房子很好,消除着人们单调的感觉,满足了群居的愿望,而又用墙和门互相之间隔开来。移动通讯也很好,一是方便,一是那种距离感:有些事就需要空中来往,见面或者握手反而不好。
  孔子说有两种人最难搞好关系,一种是小人,一种是女人,“近之则不逊,远则怨”。 “不逊”,对你不好,“怨”对你也不好。间距是人在社会的网上必须日夜揣摩的事情。孔子还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是区别于小人和女人的另一类。我想,这不仅仅是说一种现象,而是规劝。君子之交,有彼此的岸啊。交往是清淡而流动的水,任其自然,缘来缘散;不是浊滞不动的,差强人意的。
  再说孤独。有间距就有孤独。
  罗特卢夫1923年创作了一幅蚀刻版画:《两对舞伴》。两对舞伴在旋律中旋舞。A组的女伴从男伴中扭过头殷勤地看B组男伴的脸,A组男伴显然没注意这一点,他的眼珠斜得老远。B组的男伴自我感觉特好,感受着两人的形式,而他的女伴把唇已挨到A组男伴的肩上了。而两个女伴的手都搭在男伴的脖子上,男伴把她们的腰都搂得那么紧。我想,这不是嘲讽,是表现一种普遍现象或规律。这也不仅仅表现两性之爱,还扩展到其它社交。
  孤独是人的本质意义。渴望沟通是一种理想,谁过分要求沟通甚至重合那是不科学的,不现实的。爱有时是一个暴君,搭着神圣的旗号,想侵占一切,事实证明损坏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地址:甘肃静宁靳寺职中
        邮编:743400
        手机:13993366729
        邮箱:wenhui_53@yahoo.com.cn)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