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上海掠影

2020-11-23抒情散文静水流深深几许
上海掠影“西安看城头,杭州看丫头,上海看人头”。 ——杭州一导游 如是说。写关于上海的游记似乎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来。瘪三,洋人,十里洋场,大世界,青洪帮,外滩,冒险家的乐园,徐家汇,淮海路,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蒋介石,顾正红,顾顺章,周
       上海掠影   “西安看城头,杭州看丫头,上海看人头”。 ——杭州一导游 如是说。
  写关于上海的游记似乎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来。

  瘪三,洋人,十里洋场,大世界,青洪帮,外滩,冒险家的乐园,徐家汇,淮海路,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蒋介石,顾正红,顾顺章,周恩来,宋氏三姐妹,最初的党中央机关,南京路上好八连,苏州上海牌手表,张春桥,王洪文......浦东开发区,东方明珠塔.......这些先入为主的形象纷繁杂乱,剪不断、理还乱,不知从何说起。   在中华版图上,上海偏踞一隅,背靠横贯九域的万里长江;侧脸向东,面对浩瀚的太平洋。

    我想,上海被国人所熟知,当始于鸦片战争后被作为《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之一。 此前的上海,旧名华亭县,宋代为镇,元代设为上海县,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此后的上海,既是近代中华民族耻辱的渊薮,也可以说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一方面,殖民者、冒险家、暴发户、流氓、地痞、妓女、帮会一起涌现;另一方面,大学、医院、邮局、银行、电车、学者、诗人、科学家也汇集其间。黄浦江汽笛声声,霓虹灯夜夜闪烁,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相斑驳,你来我往,此胜彼败,以最迅捷的频率日夜更替。多种激流在这里撞合、喧哗,卷成巨澜。 一 外 滩
  黄浦江边的外滩是上海的标志和象征。

   一百五十年前的纤夫用双脚踩出来的两条沿江路今天已经是上海最具特色的地方。   江的一边记录着上海的过去:号称万国建筑博览的西式建筑历经几多风雨的洗礼仍巍然屹立,如同品着咖啡的绅士,跳着标准的华尔兹,不着痕迹的流露出它的尊贵气质。这里曾是冒险家的乐园,那时的上海是远东最眩目的城市,外滩也享有“远东华尔街”之盛誉,几经易手,如今中字头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成了它们的新主人。和平饭店还在,还有一群矍铄的老人在昏黄的灯光里吹奏昨天的旋律。首任上海市长陈毅的雕像还在,注视着江对岸的新时尚从容又安然。

  江的另一边承载着上海的未来,如同喝着可口可乐的年轻人,跳着节奏强劲的迪斯科,尽显它的青春魅力:陆家嘴金融中心高楼林立,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等已成为新的上海建筑标志。冒险家的子孙们选择在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作为他们重返中国的驻扎之所,他们从江对岸注视着前辈们曾经争战过的土地,心中怀着和前辈们一样的梦想。   作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各国领事馆的集中地,外滩出现“万国建筑博览群”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1845年的外滩,“一切都还是中国式的”,到了1847年夏天,人们已经在江边看到一个“英国式的城市魔术般的建立起来了”,历史借着外国人的手将外滩从上海传统的乡村社会开始剥离。但是,“这里的房屋不是欧洲式的,而是各种式样的”。

  草创时期的外滩最为普遍的是从殖民地带来的外廊式的“南亚式”建筑,还有少量的欧式建筑、宗教建筑以及江海北关这种中国传统建筑。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最初建造的简陋的外廊式建筑消失了,此时的外滩已经是中外人等得以漫步期间的一弯新月型江堤,除了中段一幢中国衙署式的江海北关外,大多已变为新型的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建筑。各国建筑师纷纷来到上海,在这块滨江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创意。一直到1925年,外滩的房屋平均每30年就要翻造一次,各式建筑可以紧跟,甚至领先当时世界的潮流进行恣意设计:普鲁士风格的德国总会;紧跟欧洲新艺术运动而采用铁铸外廊的汇中饭店;具有法国古典主义特色的华俄道胜银行;一直到采用了“新装饰艺术派(ArtDeco)”的沙逊大厦............历史的积木在外滩搭建得格外多姿、华美。

  外滩的建筑决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绝非建于同一时期,但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条处理却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数十幢大厦沉浸在泛光灯的海洋里,那些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晶莹剔透如水晶宫殿。临江远眺,你可以同时看到西边被映成一片明黄的旧时摩登和东边被水银灯柱照射下现代时尚........整个外滩,流光溢彩,璀璨夺目,参差跌宕,这气势、这意境如同一部不同凡响、恢宏壮阔的交响史诗。   当然,也只有在黑夜和灯光的映衬下,透过浮华,你才能聆听到外滩的忧伤往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