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像维罗尼卡和维罗尼卡。或者,像你和我

2020-11-17叙事散文江湖一刀

??像维罗尼卡和维罗尼卡。或者,像你和我
??——电影《两生花》观感
??
??最先听朋友介绍,只说女主角漂亮,有特别的韵味和美。但记住名字,BT下载后,却一直没时间看,几乎都要忘掉了。周末的夜晚,清寒中偷懒,找出来看了。没想到,不只是女
??像维罗尼卡和维罗尼卡。或者,像你和我
??——电影《两生花》观感
??
??最先听朋友介绍,只说女主角漂亮,有特别的韵味和美。但记住名字,BT下载后,却一直没时间看,几乎都要忘掉了。周末的夜晚,清寒中偷懒,找出来看了。没想到,不只是女主角,或说女演员漂亮,电影本身,情节、构思、音乐、画面、主题,都很漂亮,有特别的韵味和美。 ??是很异质的电影,构思奇怪,神秘而浪漫。两个女孩,一样的名字:都叫维罗尼卡。一样的青春:有种沉静、端庄之美。一样的喜欢唱歌,且都有天籁般的嗓音。甚至,她们的病痛和脆弱都一样:先天性心脏病。但她们不是双胞胎,甚至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一个在波兰,一个在法国,一个在不到半小时的电影时间死去,一个到影片结束仍旧活着。 ??故事从波兰的维讲起。她是歌手,女高音,合唱团里的领唱。影片开始,她在雨声里高歌,那么完美,陶醉,直到浑身湿透,泪流满面。然后,她为了一个高音,猝死于舞台。而同一瞬间,法国的维,正和男友做爱,在欢乐的巅峰,她突然心痛,忧伤,并莫名地感到孤独。接下来的情节,围绕她展开。她是法国的音乐教师。她偶然间看到一出木偶表演,开始收到一系列神秘的礼物:一根鞋带,一盒磁带,隐约与波兰的维有关。而波兰的维临死前的绝唱,那音乐,旋律,也莫名地包围着她。她迷惑、哀伤,但并不惊异。她一直觉得,在世界某个角落,还有另一个自己。她奔赴木偶表演者的约会,并与之发生了爱情。但爱也不能克服孤独,更不能驱散。她莫名地被思念牵扯着,即便是在欢爱时。仿佛倒影,波兰的维,在镜里,或水中,而她,在镜前,在岸上。又像现实与梦境的纠缠,波兰的维,在梦中,而她,在现实里。一个活着,另一个死了,生者与死者,在虚幻的时空间,有着神秘、唯美而持久的牵连和揪扯。 ??这是法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这个名字于我,是一个认识的盲目区。从网上查询,他被誉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还有人认为,它代表着欧洲的心灵。1996年3月病逝于巴黎,年仅51岁。但他留下了不朽的《十诫》和“三色系列”:《红色》、《白色》、《蓝色》。这些影片被认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诗情,有又希区柯克的叙事技巧”。玄妙、宿命、偶然、敏感、神秘等非理性气息,是他影片始终弥漫的要素。这部也是如此。它还有个名字:《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准确但缺乏诗意,两相比较,我还是喜欢这个:《两生花》。 ??两个维有过一次相遇。擦肩而过,却终究“无缘对面手难牵”。法国的维到波兰旅行,在一个广场短暂停留,正好赶上一次群众示威游行。此时,波兰的维抱着一摞乐谱经过。法国的维在领队的催促声中,似乎看到了波兰的维,仿佛镜中的自己,她边上车边按快门。波兰的维,似乎也看到了法国的维。车在慢慢开走,她似乎没能看太清楚。她们默然或茫然地对视,她们彼此浑然未觉,却又似有所悟。但镜头一晃而过,她们从此再没能相遇。而此后不久,波兰的维就死去了。尽管随后的情节里,有不断的心灵感应和隐喻暗示,但法国的维始终不明确那到底意味着什么。直到片尾,她的男友翻阅她波兰之行拍下来、却很少翻动的照片,当他指着照片上波兰的维说:“你这套衣服不错!”时,她才惊呆了般说:“那不是我!”那一刻,她才明白,到底是谁离开了她,并再一次泪如雨下。 ??在双胞胎,尤其是同卵双胞胎之间,这样神秘的心灵感应,也许很好解释。而在《两生花》中,毫无血缘关联的两个人,居然也能这样心心相映,不算多见。哲学书上似乎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基耶洛夫斯基却告诉我们:这世界上,可能有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他通过两个天生敏感、善感的女性,表达了“一个纯粹关于感觉与敏感性——而且还是无法用电影表达的敏感性——的故事”。影片为此充满大量暗示和隐喻,既激发感情,也催生错觉和联想。这些暗示和隐喻,既是两个维罗尼卡的巧合,也是她们互相感知的凭据。法国的维重复讲述的梦境,那矮屋和尖顶教堂,正是波兰的维最后唱歌的地方。在波兰的维演出现场出现过的中年女士,出现在法国的火车站,成为法国的维生活的一个背景,且神情一样落寞,茫然。还有身影相仿佛的两个老人,微驼着身子,既出现在波兰的维房外,也曾在法国的维窗外走过。 ??此外,还有许多充满暗示意味的细节:波兰的维,每次心绞痛都会攥紧一根鞋带,法国的维,则喜欢把弄鞋带,并在不知不觉中摆出心电图静止的直线,这是否是她们生命脆弱的象征?波兰的维在出行的火车窗边,把玩着水晶球,而法国的维手提袋里,也有类似的道具,这是童话中的巫婆的法术吗?波兰的维死轰然倒地,屋顶上急速运动的俯拍镜头,这是否就是她即将飘散的灵魂,在屋顶游走?而当她下葬,从墓穴中仰拍泥土落下的镜头,是否暗示着,她仍睁着眼睛看这世界?波兰的维的男友所住房间号,与法国的维同男友交欢时的房间号同为287,这是否意味着,法国的维在继续波兰的维来不及完成的爱情? ??木偶表演者亚历山大的出现,是最引人注目的情节,也是最重要的暗示和隐喻。它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的意味。正是他表演时流露的痛苦表情,与法国的维的忧伤默契相遇,让她与他交往,并最终醒悟,在世界某处,还有另一个自己。波兰的维死后不久,法国的维,就在学校看到了这场表演。而表演的内容,更让人不禁联想:木偶舞者在舞蹈中倒下,波兰的维在吟唱中猝死,这二者,是否有什么关联?木偶舞者最后重生化蝶,与波兰的维之死,有没有相关?似乎是要引导我们思考,此时画外响起的歌声,与波兰的维的临终绝唱,竟是同一首歌,同样的旋律和内容,那么,这是法国的维心中响起的,还是死去的维在吟唱? ??有意思的是,在木偶表演过程中,我们一直清楚看见那双操纵木偶的手。那么,在两个维罗尼卡背后,是不是也有什么力量操纵着她们的命运?亚历山大讲过一段神秘的话:“木偶是很脆弱的,操作时容易损伤,所以我总是做两个一模一样的。”那么,两个维罗尼卡,是否就是上帝手中的木偶?当木偶舞者从黑漆漆的盒子(棺材?)重新出来,变成绚烂的蝴蝶,这是否意味着法国的维,正是波兰的维生命的新生和延续?或者,波兰的维的死,是为了让法国的维活,而法国的维活着,也正代表着波兰的维?或者,法国的维所看到的、感知体验到的,正是波兰的维冥冥中所看到的? ??波兰的维曾对父亲说:“我有种怪异的感觉,我觉得并不孤独,这世界上不止我一个”。父亲说:“当然不。”而她死后,法国的维也曾对父亲说:“我有种奇特的感觉,觉得自己孤伶伶的。”父亲说:“有人从你生命中消失了。”影片最后,亚历山大讲了个故事:两个女孩同时出生,她们在不同的地方,两岁时都学会了走路。一次,其中一个女孩伸手去摸了火炉,被烫伤了;几天后,另外一个也伸手去摸火炉,但及时地收手,所以没有受伤……法国的维听至此处,泪下如雨。 ??也许,在无法确凿感知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曾隐约感觉到,还有另外一个与自己相同的人,也在这世间,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他(她)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不知道他(她)知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有时,我们甚至能互相看见,但如同镜子窥人,里面的那个,那么实在、生动,似乎触手可及,却又只是虚幻的泡影,彼此无法邂逅、交流、了解。就像夜空里的繁星,彼此遥望,却隔着光年的距离,难以回应,却又莫名地牵挂。 ??看到此,突然想起一首诗: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望着我。 ??这是我一直喜欢的里尔克,一直喜欢的《沉重的时刻》。每次品读,都有种强烈的孤独感。但到底又在这孤独之中,有种淡淡薄薄的温暖,慢慢浮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多的远方,无穷多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与他们之间,可能永不相遇,也可能偶尔相遇却终究擦肩而过,但至少,有他(她)的存在,会让我们觉得,在这世间,我们并不孤单。我们看不见他,但可以感知到他。他为我们哭,为我们笑,走向我们,望着我们。让我们觉得:他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我们原本是一体的。 ??像维罗尼卡和维罗尼卡。或者,像你和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