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教余随笔三则

2020-11-07抒情散文huhuaqiang
教余随笔三则一、“刺字”之法不可取一位同事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他所教的班上实施了一项措施:凡是考试成绩未达到预定的目标的学生,就在其脸上用红墨水画上一个叉,被学生称为“岳母刺字”。不用说,这位同事的出发点是好的,通过这种方法,让落后者“
                 教余随笔三则
               一、“刺字”之法不可取   一位同事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他所教的班上实施了一项措施:凡是考试成绩未达到预定的目标的学生,就在其脸上用红墨水画上一个叉,被学生称为“岳母刺字”。不用说,这位同事的出发点是好的,通过这种方法,让落后者“知耻而后勇”。但我觉得这个方法并不可取。   第一,这是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一种伤害。事实上,没有不愿考出好成绩的学生,学生考试失败,这本身就会给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即使有个别人需要通过外因的刺激来推动,那也必须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为前提。在脸上画红叉的方法,用不着太多的说明也看得出是一种有损学生人格的做法,它的负面影响并不因为教师的好心而不存在。当那些脸上被画上了红叉的学生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有的人面红耳赤,甚至眼眶里闪动着委屈的泪花。这些学生或许为了下次不再挨此一“画”,从而奋力拼搏,但可以肯定,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或轻或重地刻下了那一把红红的叉,我们可以完全预测它会给这些学生的未来带来什么吗?也许很难。但是,教师的专横而粗暴的“爱心”,这恐怕也会让学生记忆终生。   第二、损伤自尊,让个别学生自暴自弃。如果“刺字”之法确实能促使学生进步,这固然不是坏事。但总有一些较差的学生,在很多时候是无法避免画叉的命运的。一两次可能还使其羞愧,促其奋进;多次以后,你就会看到他们会主动地把脸伸了过去,然后笑容满面地带着一把红叉走出办公室。这无疑是一种可悲的结果了。这种因其不能“勇”从而不知“耻”的麻木心态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警觉吗?造成这样的结局已经充分证明了教师教育的失败。自尊心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必备的品格,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带着善良的心愿去毁损这种可贵的品格,还能指望学生产生进取心吗?这样的学生出身社会后会怎样生存呢?   第三、造成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惰性。这位老师在这项规定中有一附加规定,即不愿画叉者可改为打扫卫生若干次(这主要是针对女生而定的)。我发现,每次女生基本上都选择了打扫卫生,而男生开始也有人出于自尊而做此选择,后来我又发现男生选择打扫卫生的几乎没有了,都愿意脸上画上一把叉。当然,这本身不难理解,哪一种处罚更轻松呢?但若进一步思索学生这种转变的思想根源,我们会看到,在劳动与损害尊严之间,他们已经“义无返顾”地抛弃了前者而选择了后者,这就不仅仅是使人遗憾,而有点令人“惊骇”了。仅仅使其自尊受损就已经是一种严重的后果,同时还使其滋生出许多坏品质,这恐怕已彻底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了。   人称教师是园丁,哪一个园丁不想培育出鲜艳的花朵?但是,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也会伤害那些娇嫩的花草,甚至把他们变成杂草。为师者不可不明!               二、“婆婆妈妈”已过时   虽然班主任所做的工作大致差不多,但班主任工作的方式却各有不同,这跟每个班主任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观念有直接联系。有的以“爱”生威,有的以“情”辅威,有的以“德”树威,有的以“才”强威,有的以“仪”补威,有的以“容”化威。兼而有之者是好班主任,只具有其中几个方面也不失为一个好班主任。但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却会看到这样一种班主任,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关心备至,但结果却未能获得学生的好感。   X老师已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具有多年的做班主任的经历。以前他教过的班级多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老师好班主任,但最近几届的学生却不像以前的那些学生那样“买账”了——其原因就是太“婆婆妈妈”了。几乎每天都要叫学生到办公室谈话(有时是训话),几乎每个学生都要被多次叫去谈话,几乎每次谈话时间都不会很短;有时是单独找一个,有时是叫上一群;班会上讲,自习课上讲,甚至课堂上也讲,在办公室当然更该讲;一些话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讲了无数次,结果还在重复地讲。我们姑且不管他这样做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只要看看学生的态度就明白了。这个班上有两三个学生(就算是调皮学生吧),其表现就从没因为他的这种教育而好转,相反却变本加厉,散漫有加。他们竟然有一次在办公室外边大声地嚷嚷:“嘿,今天怎么XXX没有叫我们到办公室去呢?”听了这直呼班主任名字的怪异感慨,我心里突然有些悲凉——非但学生没教育好,连班主任的尊严也没有了!   说实话,作为教师,大概谁都免不了有些婆婆妈妈的习惯,这是我们工作的性质所决定了的。但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在逐渐变化的,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学生群体的一些性质也在跟着发生变化。以前的学生可以接受老师的唠叨,而现在的学生却未必接受。而现代教育观念的进步和更新也要求我们教师要自觉地“与时俱进”,探索学习更新更先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学生心理角度入手去把握学生,才有可能了解学生,教育学生,把我们无私的爱传递给学生。教育是长期的,但决不是靠唠叨解决问题的;如果有些事情非唠叨不可,那也得注意把握一个分寸。如果不这样,恐怕真会是老师的“一片好心”被学生“当成驴肝肺”了。               三、 “亲密无间”重分寸   俗话说“能亲其师,方信其道”,此话不假。在我们中国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几乎可以叫做根深蒂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人们还能体会到这个道理,不能不说师生之间关系是否亲近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很关键的因素。但是,师生之间的亲近跟家庭成员之间的亲近,跟同学朋友之间的亲近是应有所区别的,如果把它等同于这二者,也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年轻班主任身上。一是师生之间年龄差距不大,“代沟”不明显;年轻人富有朝气,感染力比较强;二是年轻人意识前卫,顾忌不多,亲和力较强。这些因素就容易使他们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很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一旦突破某种界限,就会产生副作用。比如跟老师说话大一句小一句,把着老师的肩膀走路,随意地违抗老师的意图,经常提一些过分的要求且会得到老师的同意,有事无事都来找老师闲聊甚至无聊纠缠。这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其背后却往往隐藏着各种危险——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起码应有的威严,削弱了教师对学生应有的控制力,助长了某些学生散漫张狂的习气,使学生缺少了对师长起码应有的尊重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扭转局面几乎已经是不可能了。   我们不再强调“师道尊严”,我们更提倡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乎社会进步要求和科学教育理论的关系,但这并不等于是说忽略师生之间应有的界限。就在我们看来非常开放的西方国家也不是完全忽略的,更何况中国的教育还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这绝对是不能全盘否定的。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要讲究国情,难道一个国家的教育就可以一刀将历史割断吗?最科学的教育肯定是在继承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这应该是不会错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