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风中摇曳茅草花

2020-11-03抒情散文高迎春
风中摇曳茅草花农历十月初,乘周末回高家店,为长眠的父母上坟。走过村南洼地,高高矮矮的茅草花,在寒风中飞舞摇曳。与茅草有关的记忆,顷刻间在心头清晰起来。春日。和风轻柔。草坡上过烟披雨见蒙茸。此时,去茅草地拔“箍提”,正是时候。选择向阳避风处,
         风中摇曳茅草花   农历十月初,乘周末回高家店,为长眠的父母上坟。走过村南洼地,高高矮矮的茅草花,在寒风中飞舞摇曳。与茅草有关的记忆,顷刻间在心头清晰起来。   春日。和风轻柔。草坡上过烟披雨见蒙茸。此时,去茅草地拔“箍提”,正是时候。选择向阳避风处,见茅草心微微隆起,窃喜便由心生。扒去茅草老皮,耐劲抽提,柔软的“箍提”就到手了。吃在嘴里,甜丝丝软绵。常常是边吃边提,直到口袋装满,太阳西落,母亲催喊,才肯罢休。茅草花穗渐老,再食就如棉絮,我们就转而找寻其他能食的野草了,但都不及甜丝丝的“箍提”对孩童诱惑力大。茅草花找寻不绝,遗漏下的依旧拔挺抽穗,毛茸茸,白花花,在春风中摇头晃脑。古人将银白丝状茅草花穗,称之为“荼”。《国语·吴语》载:春秋时,吴王伐晋。中军万人,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饰箭,望之如荼。左军万人,皆赤裳、赤旗、红胄、红羽饰箭,望之如火。此后,人们便以“如荼如火”比喻声势浩大。   茅草,为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遍布全国,华北尤其多。茅草耐贫瘠,耐干旱,即使在存不住水的斜坡上,也照样生长的蓬蓬勃勃。或许,这就是国人将茅草寓意为“顽强”的缘故吧?茅草,翠叶修长,丛丛簇簇;茅根,纵横成网,丝缕相连,为其赢得“万根草”的别称。三千年前,《国风·豳风·七月》中, 就对茅草有记述:“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大意是白天割茅草,夜晚搓绳索,快上屋顶去修房,春耕开始更要忙。可见上古先民,已经利用茅草来搓绳,缮屋了。   茅草的叶子,非常有韧性。年年端午节包粽子,母亲都用茅草叶来捆扎。割茅草、擗苇叶的任务,每每都是我担当呢。母亲自小和姥爷、姥姥练就一双巧手,纺线、织布、剪纸、绣花、扎彩,样样得心应手,母亲还会用茅草、蒲草、麦秸和高梁叶编蒲包、蒲墩和蒲团。蒲包,一般为圆形,外面用蓝印花布包裹,冬季用它装沏了茶水的茶壶或干粮,用以保温。蒲墩圆而高,比小板凳坐起来舒坦。蒲团为圆形垫子,母亲烧火纺线时常用它。用高梁叶和蒲草编的,易磨损,而麦秸和茅草编的,就耐用多了。   茅草,分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叶都近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菅茅,只生在山上。草菅人命,即说把人命看得比茅草还轻贱。黄茅,茎上长叶,茎下有白粉,根头有黄毛,可编绳索,清代顾文渊在《十八滩》中,有“不知何山逐獐鹿,亘天野火烧黄茅”诗句,反映了狩猎时借助烧茅草来驱赶野兽。香茅,生于湖南,江淮一带,叶有三脊,气味芳香,可做垫子和缩酒。芭茅,成丛生长,叶如香蒲。我的家乡生长的茅草,当为白茅。古代帝王分封诸侯,便以白茅包土,授与被封者,作为分得土地的象征。《易·系辞》云:“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古代皇帝社祭时建坛用的五色土,即称为“茅土”。《尚书纬》曰:“天子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将封诸候,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为社。”记录了茅草在分封活动中包裹社土的作用。北京紧邻故宫的中山公园内,有座五色土社坛,当是这古老习俗的遗存,悠悠岁月,见证着茅草在社祭分封活动中的重要。   白茅草的根,又名兰根、茹根、地营、地筋、地节根、白花茅根、茅草根、甜草根、丝毛草根,六月采集做中药。味甘。性寒。无毒。有补中益气,清热止血利尿之功效。单方治疗小便热淋、吐血、饮酒过量等疾病,小时候,乡村贫穷,大量的茅草根只能成为灶堂之物。春冬两闲,村里人常到茅草地里刨茅草,三齿耙轮下去,盘根错节的茅草根便露出原形:细长,有节、轻韧、呈黄白或棕黄圆柱状,节间残留鳞叶和芽痕。晒干,就可当柴烧了。常有同学把洗净的茅草根捎到课堂上来,课余与大家分享,如嚼糖果呢。   秋天里,叶落草黄。放学后的活儿,就是手持竹筢或铁丝筢,去茅草地去搂柴火。竹筢子只能一下一下的搂,不及铁丝筢子快,常常是拉着铁丝筢猛跑,上面便积满了柴草,因此,男孩子多喜用铁丝筢子搂柴火,荆筐中的柴火搂个差不多时,伙伴们便想着法的玩耍。比如放火燎荒,选不易走火的小片茅草地,用火柴引燃,风助火势,烧得草节噼啪有声,顽童们便追着火儿撒欢,一次玩疯了,竟然点燃铁丝筢子上的柴草,高举着跑。暮色中,仿佛火球滚动在空中,甭提有多刺激了。不料,这举动却吓坏了村中观望的大人们,远远传来喝斥声,让我们高涨的情绪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   古人拔茅草而予以包束,故曰苞茅。用苞茅滤酒,以去酒滓,用以祭神示敬,酒汁渗透下流,像神饮酒。春秋时,齐桓公伐楚的借口便是“尔贡苞茅不入”。不进贡苞茅,耽搁了天子滤酒敬神,故而来兴师问罪。因茅草而引发战争,这真令现代人匪夷所思,但也足见资源是引发争端的根源。山径之蹊,是为常走而来,为间不用,则为茅草所塞。寻常现象,由于孟子以“茅塞”比喻心为物所蔽,而成为典故。《仪礼·士相见礼》载:“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由于汉代人梅福,在上书中有句“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从此,称谓中又多了一句自谦词汇。苞茅不入。茅塞顿开。草茅之臣。众多缘于茅草的成语典故,丰厚了国学根基。   茅草,植根于<离骚>中,屈原曾用茅草和小竹枝为自己占卜吉凶.可见古人视茅草为灵草,难怪古代人偏偏寻它来造屋庇护自己了.《汉书·司马迁传》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柞椽不斫”可见那时尧舜所居,堂屋只有三尺高,土阶三层,用茅草盖的屋顶不加修翦,用柞木做的屋椽不加刻削。后来人们便以“茅茨不翦”,来称颂不尚奢华。古时进入氏族社会以后,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屋顶多以茅草覆就。考古发掘显示,古代居房为半地穴式和桩上式。半地穴式方、圆两种建筑,以坑壁作墙,中间立木支撑屋顶,柱上设横梁和椽子,茅草敷屋顶。桩上式建筑以竖立竹木做底架,再在底架上用竹木、茅草筑屋。尔后以荆编为柴门,以土为台阶,茅屋狭小简陋,可想而知。   诸葛亮的茅草屋,因刘备“三顾草庐”而名扬天下。而古诗中则有更多记录茅屋的诗句。你说“白水照茅屋,清风生稻花”;我说“蔬畦绕茅屋,林下辘轳迟”;他说:“细径依原僻,茅蓬四五家”。且吟“雨夕茅茨黄叶村,老农相语一灯昏”;又咏“秋残日暮归来晚,茅檐洗脚月又明”;再赋“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众多茅草屋,简约在诗词里,生动在乡间村野中,而写茅屋最详实的,莫过于杜甫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风卷茅草时的险况,盗儿抱茅去时的焦急,雨漏衾冷时的凄凉,长夜难眠时的辗转,都在诗中披露无遗,令人赞叹的是,在恶劣境况中,他仍然想着他人,宁愿吾庐独破。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将诗人博大胸噤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悠悠千裁,简陋的茅屋,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近望瓦屋高楼,与古人居住的茅屋已是天渊之别,然而,望屋兴叹之声,依然不绝于耳。沉默。沉默。惟有期盼在心头。   茅草遍地而生,平常得让人熟视无睹,纵观古今,为茅草作诗的人寥寥可数,足见众人对其忽略的程度了.人,都称大地是母亲。装点大地的,除了树木庄稼,更多的则是这些平平凡凡的小草们。心愿和风、细雨、阳光、雨露给草儿们更多眷顾,坚信大地会因此更美丽.告别父母长眠的地方,告别生我养我的故乡,返程车上,透过车窗,回望棉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众乡亲,回望风中摇拽的茅草花,感觉眼中有雾在涌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