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弹指寻常的大学梦

2020-09-24抒情散文杨纯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5 编辑

也许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历史上,漾濞的文化教育是异常落后的。在20世纪四十年代前,漾濞人读初中,都要远赴大理或永昌(保山市)去就读。当年,升学到外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5 编辑 <br /><br />
  也许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历史上,漾濞的文化教育是异常落后的。在20世纪四十年代前,漾濞人读初中,都要远赴大理或永昌(保山市)去就读。当年,升学到外地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要跟随马帮步行数日。由于求学之路不易,只有家境殷实的人家,才有能力供子女外出读书。因而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19年至1940年的二十余年的时间里,高小毕业,能够升学到外地读初中的漾濞学生仅有62人。至于有幸赴昆明、重庆、上海等大城市去接受高等教育,更是非一般人所敢奢望的。所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时,读过大学的漾濞人大约不超过10位。
   1943年,漾濞才出现了第一所由简易师范改设的县立初级中学,我出生于1923年的老父亲,便有幸成为本土培养的第一代初中生。20世纪60代初,在精简城市人口的大背景下,我们举家搬迁到点苍山西坡一个叫岩边的小山村居住。由此我们几姊妹得以在那片荒凉的乡村,创造了三个教育方面的第一:70代初就读初中的我大哥,有幸成为我们生产队的第一个初中生,而邻近的蚂蟥沟生产队,直到进入90代中后期,才拥有了第一个跨进中学校门的初中生。我1977年升入高中的二姐,则成为我们美翕村的第一个高中生。而1983年被云南大学录取的我,自然成为美翕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记得当年我以复员军人的身份报考大学时,村子里一位自以为颇有见识的老人当众宣称说:“小百康(我的乳名)都考得起大学,我用手掌心煎给他鱼吃!”人家问他何以见得,他振振有词道:“神仙自有神仙做,哪有凡人做神仙。小河出不了大鱼,难道穷山沟还能飞出金凤凰?”的确,在那个高考录取率极低的年代,像我们漾濞这样的县,一年仅考起大学的一般只有十来人。因而读大学,不要说对于我这个仅有初中学历的山村青年来说,犹如上青天,就是对那些寒窗苦读的应届高中生而言,也谈何容易。正因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极少,大学生十分金贵,那时的大学生一度被人称作“时代的骄子”和“命运的宠儿”。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曾几何时,且不说九年制义务教育说普及就普及,就是读大学,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而言,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一再扩招,大学教育亦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生不再是社会上凤毛麟角的稀缺产品,凭借高考录取率节节攀升的东风,本县的莘莘学子纷纷考入了清华、复旦等全国一流大学学习,就是我们美翕村也有不少学生跨入云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重点大学求学。而我们周围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可谓俯拾皆是。此外,飘洋过海,远赴美国、欧洲、日本留学,并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漾濞籍学子也时有所闻。

   回望我那只有初中学历的父母,在当地曾经长期被人们视为知识分子,回顾二三十前,我们考大学无异于挤成功希望极其渺茫的独木桥,甚至连萌生欲考大学的念头都会被人看作是癞虾蟆想吃天鹅,再看看今天,读大学早已成了学生们顺理成章的事,怎不令人感慨万端!我常常不无欣慰地想:即使我那今年刚跨入高中的十六岁的儿子,他现在大声表示想冲刺北京、上海的名牌大学,大概也不再会被人当作是白日作梦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