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那些沉默不语的庄稼们之:高粱

2020-09-24叙事散文扁舟一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0 编辑

我写这些庄稼,心情很复杂。对于沉默不语的庄稼们,我不知道深爱还是怜悯。我想无论深爱或者怜悯,我都没有资格。被世俗同化了的我,已经无法达到庄稼们的境界。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0 编辑 <br /><br />
我写这些庄稼,心情很复杂。对于沉默不语的庄稼们,我不知道深爱还是怜悯。我想无论深爱或者怜悯,我都没有资格。被世俗同化了的我,已经无法达到庄稼们的境界。有时我羡慕庄稼们与世无争的平静,有时忧伤它们年复一年,重复着千年来不变的站立姿势。我不是庄稼的守望者,我仅仅是从它们身边走过或者长大,转身就把它们遗忘的世俗的人。偶尔的想起,是良心上还没有抹灭的感恩。我不知道它们是不是需要我,和像我一样从庄稼身边长大走出去的人,在我们回首看它们时,我们看到的是它们高高挂起的累累硕果,它们看到的仅仅是我们越来越老的脸,脸上越来越深的皱纹?

写到高粱了。可我对高粱本身并不熟悉。起码,我熟悉的程度不如千年前把高粱酿成酒的杜康。据说,杜康造酒因某个契机。杜康有一天吃高粱饭,因有事没吃完,就把一碗高粱剩饭顺手放在园子里一棵高大茂密的桑树的树洞里。没有人知道当时的杜康出于什么心思,为什么不把剩饭倒给在他身边围着他打转的家狗或者满园乱跑的鸡。是不是杜康应该是很会过日子的人,怕放在园子的高粱饭被鸡给啄,才藏在桑树洞的吧,好忙完手中的活,再吃。杜康没有想到饭过几天后的高粱饭会发出一种幽幽的别样的清香,闻着令人垂涎。吃过后人就晕晕乎乎,似乎体会到做神仙的味道,醉了。这一醉,竟然醉出千年佳酿来。这就是美酒的做法。可以想象,之后那一方土地人们对高粱会何等地重视,那一片又一片的大红高梁是怎样的壮阔场面。以至于后人对杜康就的喜欢越加难舍。我们不熟悉高粱的成长过程,可是我们都知道那句触动人心的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知道被民间戏曲丑化了的白脸曹操。

我只在我家的棉花地里跟着母亲学打棉花杈的时候,遥遥看到三奶奶家的高粱细细弱弱的身影,那么一小片地点缀在地头或者陇上。高粱的身前或者身后是大片的玉米和棉花。低矮的棉花颗与高粱秸形成对比。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有点妖娆的秋天。蓝得没有任何杂质的蓝天像一个蓝色的锅盖压制着整个小村。村民在感觉不大对头的情况下看到了异常,就是这么久别说下一场雨,就是看到几片云彩都成了祥瑞。于是,无奈的村民开始了求雨活动。我一直奇怪的是,我那些可爱善良的村民们,求雨不求龙王爷,却去求灶神的两个夫人。我问,管下雨的不是龙王爷吗?啥时候换成灶奶奶接管了。你们看《西游记》里说的就是龙王爷管下雨的。被邻居三奶奶劈手打在头上,疼的我眼泪直流。我虽然哭着却不肯离开香烟缭绕的小屋,好奇心使我抵制住那份耻辱。
低矮的小屋点着香火,摆着满满贡品的桌前跪着虔诚的人。小屋里燕雀无声,只听到细细的香烛的爆花声。高粱秸抬着花花绿绿纸糊的轿子,抬轿的人屏着气,看着轿子在慢慢抬起,高粱秸中间部分就慢慢弓起来。整个高粱秸不动,似乎看到轿子在一颤一颤地动着。就有个十七八岁的女孩慢慢歪倒,嘤嘤地哭了起来,然后三奶奶和几个大年龄的奶奶把一直跪在地上哭着的人架起来,用一种神秘的令人心里胆颤的声音说着,求下了,快着,架到椅子上去。于是,哭者被抬到罗圈椅上,一屋子人跟着齐刷刷地跪在她面前。跪在前面的年老的婆婆说,您是什么神仙,到我们这凡间来了。看着我们老老少少尊敬您供奉您的份上,给我们下场雨吧。庄稼都快旱死了。罗圈椅上人头向后仰着,紧闭双眼,一字一句地说她是王母娘娘的七仙女,因偷被王母娘娘的宝瓶给你们送雨,被人发现。走到你们县西北方向的时候被天神发现,在争执过程中,宝瓶的水洒了。娘娘大恼,要天兵天将押我回去。我趁他们不注意,来偷偷告诉你们,你们要求雨看求求灶奶奶吧。娘娘诸神的话不听,却每年正月十五却喜欢跟两位灶奶奶说说话。七仙女似乎说她要走了,跪在前面的村民竟激动地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坐在罗圈椅的女孩喊着头疼睁开双眼,说,我快头疼死了,刚才怎么了,我怎么坐到椅子上了。后面的事,我不记得了,几天后听说西北方向果然下了一场大雨,大家心里纳罕,却不动声色。据说,依着七仙女的意思求灶奶奶。第二天,天上果然下了小雨,还没有把地皮打湿,就停了。那年庄稼,到底没有收成.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明白那个哭着的女孩怎么回事,怎么说起那些稀奇古怪的话她自己也不知道。特异的现象并没有带来特异的效果。皮肤黝黑瘦瘦的她很少说话,也不认字,整天沉默地在地里忙碌。几年后就嫁人了。现在村人不用求雨了,地下水解决了这一难题。村旁的百年的老树上挂着红红的丝绸,是村人们求福免灾的精神寄托。现实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奇迹,大家一样在辛苦着、努力着、勤劳着。也许,他们比谁都明白,这不过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记得12岁的我被曾祖父半夜拉起,曾祖父手里拿着一个高粱秸和花色的纸扎的跟当时的我一样大小的纸人,去村东头的十字路口烧掉。我不敢说话,恐惧使我双腿不住打颤。曾祖父说,烧掉这个小纸人,你的身体就好了,从此不会多灾多难了。那是个初冬的夜晚,夜色中看到光突突的杨树,迎面而来的圆白寒冷的月亮。眼前燃烧的小纸人、高粱秸,一瞬间化为灰烬。

等到玉米成熟的时候,高粱长到2米多高。只看到红红的高粱在随风轻轻摇摆,看不到高粱的真实面目。三奶奶家的地头仍每年种一些高粱。小时候的我看到高粱总有一份惊悚。有种若即若离的神秘感。

家乡的土路铺成了水泥路,土屋换成了楼板房。除了这些,村子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初冬的太阳出来时,照着小村外光秃秃的田野、干涸的可以看到龟裂的小河、光秃秃的树枝、树根下堆着的玉米秸、棉花秸,以及在太阳下晒暖的穿着厚厚棉袄的老人。他们灰黄的泥土一样的脸上洒满了阳光,偶尔路过的汽车引起他们茫然的目光注视,然后又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应该是回忆,才激起他们长久的话题,他们孩子似的微笑着。平静、坚守、像庄稼一样的沉默,或者子孙们对他们琢磨不透的等待,是不是也想想,这一生这一世意味着什么?

回家听说当初抬高粱秸的张静他爹前段时间喝农药死了。死在他家高粱地里的枣树下。张静他爹有风湿病,看了一年多,花了近一万元。张成他爹种了一亩多高粱,绑成一把一把的扫帚,生意还不错。张静的弟弟张成刚订婚的女朋友因怕他爹有病受连累,要退婚。一家人还没有等到商量什么办法解决呢,就有人看到张成他爹歪倒在高粱地里的枣树下,不动了。张成他娘打开锁着的东屋,屋里放着几十把整整齐齐的扫帚。其实,大家都知道高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写到:“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功同。”《四川中药志》:“|益中,利气,止泄,去客风顽痹。治霍乱,下痢及湿热小便不利。”父亲说过,咱们这里都是沙地,适合种红薯、花生,高粱产量不高,渐渐就不大种了。

回家时陪着87岁的奶奶聊天,说起张成他爹,奶奶很平静地说:药治得了人病,治不了人命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