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书癖琐忆

2020-09-24叙事散文铜人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3 编辑

书癖琐忆曾写过一首题为《书癖者》的七言律诗:不嗜烟茶不贪酒,偏将血汗换书归。伤财劳命妻儿怨,如醉似痴朋友讥。至会意时生感慨,于忘神处失歔欷。多年陋习终难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3 编辑 <br /><br />书癖琐忆
  曾写过一首题为《书癖者》的七言律诗:
  不嗜烟茶不贪酒,偏将血汗换书归。伤财劳命妻儿怨,如醉似痴朋友讥。
  至会意时生感慨,于忘神处失歔欷。多年陋习终难改,抱影寒斋向落晖。
  此诗系我此生嗜好的一个概括。诚如诗里所言,这辈子读书、买书、藏书,我几乎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题中的那个“癖”字,真是一语中的。
  这癖好与生俱来,即汉口人说的“胎带”。奶奶讲,祖父是藏书家,清一色的楠木书箱,堆满了几间屋子。真可谓“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可惜这位清国官费流日高才生,因战乱和疾病双重折磨,早在我出世前三年,就含恨告别人世。身为长房长孙,却无福在膝下聆听教诲。对老人的印象,也只是一张发黄的照片。爷爷一生的收藏,也早被“分田分地真忙”的乡亲们,祭了灶王爷。
  相貌可遗传,性格可遗传,癖好当然也能遗传。否则,我脉搏里,何以会流淌着祖父爱书的遗传基因呢。
  小时候,家门口有个租书摊。花一两分钱租本连环画,就可以坐着美美的看。母亲家教严厉,从不给小孩零花钱。我经常是用手撑着膝盖,在别人背后“搭香边”。老板拧着耳朵,把我这个“吃白食的”赶走。不一会,又像逐臭的苍蝇,飞回原处。
  到高年级,娃娃书(连环画)已满足不了欲求,就去书店看书。常常一站一天,饭也不记得吃。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地心游记》,都是站在柜台前看完的。
  母亲笑我书呆子。一张包咸菜的纸,也能看半天。这话不假。记得那是《古文观止》的一张残页,上面印有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文》。读到“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样的句子。感觉比嚼五香萝卜干还要香脆。
  左邻右舍都夸我好读书,唯独父亲不认可。他对邻居们说,什么好学,和你们看花鼓戏是一回事,他是图享受。父亲没冤枉我,当时读书,就是陶醉于故事情节,根本没什么远大志向。
  何时开始买书记不得了,只记得为这事挨了不少饿。我的全部收入,就是每日一毛钱的早点费。这些钱都被我送进了书店。自己却是空肚子上学。为了买本瞿秋白编的《鲁迅杂文选》,我足足一星期没吃早餐。第四节课是最难熬的。
  有位高我一届的同道中人,传授给我一个少花钱买书的途径,到废品站去淘书。还真叫我遇见过金娃娃,我买到过整整三年的《收获》,一期不缺。这事要搁现在,绝不可能,也许那时人们还没有文物升值的意识。
  还有一回,我们步行二十多里路,到造纸厂去淘金。废纸堆积如山,我们翻得昏天黑地,乌脸黑壳。沙里淘金,终于被我淘到两件宝贝,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仅上册)和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兴奋之余,一路上为自己自豪,能使这两本书免于落入纸浆机的虎口,是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最有趣的休闲活动是逛书店。逛,本身是一种享受。,转悠在环境优雅的店堂,检阅着五颜六色的书籍,抚摸着,翻阅着,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在那儿看,绝没有谁干涉你。不是吹牛,学生时代,我就跑遍三镇所有书店,包括厂矿和大专院校的内部书店。
  还有更夸张的。在步行串联的长征路上,路过崇阳县城,发现书店角落里有一本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破四旧”闹得这么凶,居然让这个“同城谬种”漏网了。我赶紧买下它,背着跋山涉水几百公里,背到韶山毛泽东的故居,又背回江城我的蜗居。
  在那个多雪的冬天,书店里书的品种,比街上女人们衣服的样式还要单调。马列的书、鲁迅的书是主体。最喜欢读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偶尔也有准样板的文学书面世。小说首推浩然,先是《艳阳天》,后又有《金光大道》。诗歌有张永枚的《螺号》、《诗报告?西沙之战》,李瑛的《红柳集》、《枣林村集》,李学鳌的《放歌长城岭》。都很值得一读。也有老诗人臧克家的《阳光洒满五七路》。
  动乱结束,书店又开始发行文学名著。首次公开销售的头天晚上,如饥似渴的读者们在书店前候了一宿。那一夜我没白过,就着路灯光读完一本《俄国文学史》。
  书越出越多,买书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像《热爱生命》的主人公一样,我拼命的购书藏书。三十几元的工资,几乎要为此耗去一半。“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以往买书,买一本读一本。现在整摞整摞的购,根本顾不上读。读书乐异化为买书乐,求知欲演变成占有欲。我也由一个读者变成了收藏者。
  收藏者的心态和一般读者不一样。见到好书,首先想,怎样将之据为己有。囊中羞涩的我,经济能力和个人欲望,经常发生冲突。妥协一阵后,心里总也放不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有次看中了明代张之象编辑的《唐诗类苑》。书确实爱人,价钱也着实咬手。斗争了半天,只得悻悻离去。这以后半个月,食不甘睡不香,像是患了病。直至花光所有的私房钱,才算是书到病除。
  还有一次到上海出差,在上海书城看见一套《唐宋词汇评》。朋友劝我,六大本书,带着不方便。想想也是,我还有武汉书店的金卡,回武汉再买吧。
  回汉一打听,傻眼了。偌大一个都市,居然没有这部书。我好后悔,抱着个手机往全国挂电话。上海书城售罄,浙江教育出版社脱销,北京、深圳,也一样的答复。直至几个月后,儿子给我寄回一套,才算了结这段相思债。
  究竟买过多少书,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书,数不清。反正一屋子都是书柜,所有的书架书柜全装的满当当。能否算得上藏书家,仍旧缺乏自信。不过对于这个“藏”字,却有些另类的感受。
  第一藏,“藏”红卫兵。
  文革初期,破四旧运动席卷全国,“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统统在扫荡之列。几个狗崽子的家,都被昔日同窗抄了。我家非黑五类,也不是红五类。可是家里有几百本书,是众所周知的。
  正好那几天,家里让我回南昌办事。心里老放不下这些辛苦得来的书籍。于是就将司汤达的《红与黑》、哈代的《苔丝》、托尔斯泰《复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等等,统统偷运到奶奶家,藏在她老人家的床下。临行前,还反复叮嘱,也千万别暴露目标。
  结局非常残酷,不仅它们在劫难逃,就是自以为没问题的,也被抄走大半。其中就包括郭沫若的《女神》。难怪当年郭老要抢着发表焚书声明。后来,我和这本书还有过一次短暂的邂逅。它躺倒在红卫兵战利品堆中,已经被蹂躏的不成样子。昔日洁白无暇的扉页,被人画上骷髅,打上叉叉,写上“毒”字。这使我想起霍桑笔下的海斯特白兰太太,想起她胸前那个鲜红的A字。
  听弟弟说,领头抄家的是与我同窗六年的校团委书记。我有多少藏书,他知根知底,整个抄家过程,几乎是按图索骥进行的。这叫人怎么藏得住,我也就不责怪家人了。
  现在想来,崇阳县买《古文辞类纂》,是担着天大的干系,万一被发现,不知会是什么下场。我把书用衣服裹着,藏到背包最里层。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识破。也许只有今天的贩毒分子,才能体会我那时的紧张心理。
  一位同学就没我幸运,在火车上,乘警发现他读《子夜》,书被没收,人被扭送到车站派出所。
  第二藏,“藏”老伴。
  老伴是讲授女儿,也是好读书的主。当初我俩能成,也是因为有这个共同爱好。第一次来我家认门,她只是守着一架书傻傻的笑。临走时,她借走全套《红楼梦》。两人第一次经济往来,也是因为买书。有天逛书店,我看中了一本书,无奈钱不凑手。她觉察到我的窘况,主动掏钱替我付了书款。
  这样善解人意的人,为何还要瞒她呢。归根结底还是怪自己,不顾一切的买书,常造成家庭财经赤字。
  什么都涨价,书价也随行就市,水涨船高。一本相同的书,三十年间翻了二三十倍。工资怎么涨,也追不上物价的涨幅。收入有限,花钱的地方很多,我家总在贫困线上徘徊。有首歌谣,劳动大半年,赚不了几个钱,男的要买烟,女的要买盐。我不抽烟喝酒,买书却是个无底洞。她先是发几句怨言,后矛盾逐渐升级,升级成扯皮吵嘴。直至我挪用一笔不小的“公款”买书,终于引发一场蓄谋已久的家庭内战。她哭着喊着,不过了。抱着孩子要回娘家。
  我一个劲认罪求饶,才算熄灭这场战火。打这天起,我的工资全部上交,任何开支不让过手。藏书事业因此陷入半瘫痪状态。再要买一本书,不知要耗费多少口舌,赔多少小心。
  直至有奖金了,情况才慢慢好转。所有奖金、课时津贴、家教收入,全部被我截流用作购书款。为避免家庭矛盾,也不敢太过张扬。我这个藏书家,成了一名地下工作者。每次买了书,不敢明目张胆的进门,浑身上下藏着掖着,偷越国境。冷天好说,热天就原形毕露。我只得把书藏在楼梯角落,待夜深人静,再偷偷往家拿。其实,她心里明镜似的,只是不说破而已。有次听见响动,她说,干什么呢,做贼呀。小偷做贼,从家里往外拿,我做贼,从外面往里拿。想想也很可悲,又不知该怨谁。
  真正意义上的藏书,就更可怜。
  别说金屋藏娇,就是娶糟糠之妻,也总得给铺床睡觉的地方。我是捡着银子没纸包,连个存放书籍的地方也没有。书按几何级数迅速膨胀,房子却按算术级数慢慢爬行。我不听马尔萨斯那套人口论,书籍的计划生育工作完全失控。
  没地方放,只好到处塞,床底下堆,阁楼上放。家里放不下,就寄养在父母家,父母家堆不了,又向学校发展,一间废弃的厕所,是我的图书集中营。
  这些书们一入我的魔掌,就再也难见天日。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天上虫子,地下潮气,轮番进攻,侵蚀它们健康的肌体。老鼠最可怕,打洞做窝,拉屎拉尿,闲来没事,还咬书磨牙,先尝为快。想这些书们,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却偏偏被流放到北大荒受苦受难。真有些于心不忍。
  我为书抱屈,谁又为我抱抱屈。花血汗钱买书,却不能随心所欲的翻阅。别人看书,单单是脑力劳动,我还得先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若是想查个资料,必须先翻箱倒柜,闹腾半天。其结果,往往是“踏破铁靴无觅处”,功夫总负有心人。如果偶尔能找到所求,喜出望外的心情,实在是难以言表。这时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有了不同于王国维的解读。
  2000年,我们计划买房。老伴征求意见,问我有何要求。我别无他求,只想要间书房。皇恩浩荡,终于如愿以偿。
  我的书房里,有一面半墙壁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外加还有一个两截书柜。书架、书柜全塞得满满当当。流离失所多年的书籍兄弟,也都各就各位,有了自己的新家。
  没事时候,我老爱摆弄个书。搬上搬下,拿进拿出,这样摆摆,那样放放,忙的不亦乐乎。老婆笑我是葛朗台,葛朗台整天数钱,你整天清书。她还说这些书三辈子也看不完,你死了,我烧给你。我说不需要,我已立好遗嘱,全部捐图书馆。
  和我过了半辈子,她还是不懂我。老伴永远也不会知道,买书过程中,我获得过多少乐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