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2020-12-09叙事散文财智天下

[原创]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三年前的一个秋日,她的生命戛然而止。在灵堂前,看着堂兄写的悼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堂前悲切哭娘声”,我已经欲哭无泪。母亲去了,身后留下一大堆儿孙。在俗世的眼里,她是有福的;但对于她的
[原创]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三年前的一个秋日,她的生命戛然而止。
  在灵堂前,看着堂兄写的悼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堂前悲切哭娘声”,我已经欲哭无泪。   母亲去了,身后留下一大堆儿孙。在俗世的眼里,她是有福的;但对于她的生命本体,这无疑是不幸的。前后七个儿女,大小十多个内孙外孙,几乎没有哪个是让她省心的。我相信,从儿孙身上,她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有限的。   在她离世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没有能力做任何怀想。因为我无法理清她遍及老家乡间大地和已近七旬时踏上新疆边陲看望女儿的小脚,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感悟,更无法确知她对生的理解和实践,暗含的到底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宿命。   我只能说,她是劳碌的,和所有旧式中国妇女一样,为生计奔波了一生;而作为儿女,我们都是有愧的。特别在她重病在身的日子里,谁也没有发现她苦苦求生的坚持和忍受。在她离世时的上衣口袋里,还装着未及服用的不明药片。   生活和生命都是由众多细节构成的。在她把我们一个个带到人世之后,她的每一滴心血都倾注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里。即使在中国最饥谨的年代,她仍然以一个母亲最大限度的求生智慧和可能承受的全部屈辱,支撑着那个还没有我的家,让一家大小奇迹般度过了那一段悲惨岁月,一个个人模人样地活了下来。因为我有幸躲过了那个连糠菜都不充裕的荒年,所以我只从她后来在星夜院子里的草垛边或者灰暗的灯光下的追忆中,断断续续地了解了她有过的艰辛与苦难。   即便如此,她仍然是乐观的。她以心灵手巧和善于操持家务受人尊重。她尽己所能地帮助遭遇坎坷的远亲近邻。   在我孩提的眼里,母亲是无所不能的。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想象没有母亲的家是什么样子。   在少年时代,在我的整个求学生涯中,一直支撑我永行不息的惟一动因源于对母亲的爱与感恩。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暗暗发誓要让母亲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但在我终于让她有了一丝快意和自豪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实际上是无能的。我对自己的把握和灵魂深处对母亲的承诺同样失败。一份体面的工作只能带给她一些精神上的抚慰。   1999年之后,母亲对我生存现状尤其财务变故的深刻担心则远远超过了对她日渐不支的身体的担心。她从来都没有正式向我提起她的病与痛。她只是悄悄地从个体医生那里用极其简单的治疗缓解着她的病情。而她和两个少不更事的孙子之间的冲突,常常招来儿女对她或轻或重的责怨。   因为母亲是要强的,她不愿意看到身边任何一个孩子不求上进或者有辱家风,她想尽力把自己的做人准则传导给她的后代,可她毕竟看不到自己的局限与落后,因而更无法接受来自晚辈的不恭和忤逆。我想,在她在世的最后几年,她把自己的失落感放大了,这种放大对她自身的伤害也许就是致命的。   2002年秋天,在我37周岁生日之后的第8天上午11时许,在执行采访任务的时候,我接到母亲突然晕倒的电话,不到一个小时,我被告知她已经弃我们而去。   在机关大院里,我失声恸哭。虽然头顶是晴朗的天空,但我深知,从此,再也不会有母爱的阳光能够抵达我阴冷的内心。而对母亲的在天之灵,我将是一个失语的孩子。   2002年除夕是母亲的百日祭。母亲安息的坟地已是厚厚的积雪,在两位兄长祭祀的过程中,我和儿子跪在雪地里,堆起了一个雪人,但这又能代表什么?   时至今日,我仍然说不出母爱的全部含义。在随后的这些日子里,我都不敢提笔写下哪怕一句纪念母亲的话,因为和母亲给我的整个生命相比,我所有的表达都是苍白的,空洞的。   2003年5月之后,当健康成为一个深重的问题困扰我长达两年多的时候,躺在医院的病榻上,望着一滴一滴流入血管的液体以及每日必须咽下的药片和汤剂,我终于明白,一个人要健康地活着,需要太多太多的关照,有形的和无形的,有情的和无情的,有价的和无价的,等等。而这一切,都是极容易被我们忽略的。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是别人的话,但同样打动了我。我相信它将提醒每一个人:学会关注爱自己的人和自己所爱的人。   一个失去了母亲的人,也就失去了倾诉和忏悔的可能,必须独自坦然面对生存的所有困惑,包括愧疚与自责。   谨此,纪念我慈祥而备受苦难的母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