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生产队印象之二(修改)

2020-09-24抒情散文苏忠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58 编辑

       缺粮生产队时,缺粮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人们对缺粮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饿肚子的滋味很难受,让人终生难忘。我们村虽然有水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58 编辑 <br /><br />        缺粮

  生产队时,缺粮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人们对缺粮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饿肚子的滋味很难受,让人终生难忘。我们村虽然有水田,但田少稻谷产量低,加之七十年代是农村人口迅速增加的时候,每家人分到的谷子碾出的米仅够吃两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吃杂粮。除了生产队干部似乎不缺粮外,大多数农户都缺粮,有的人家到过年就没粮了。包麦收获后吃包麦面饭,麦子收后吃麦面,蚕豆、豌豆收获后就吃蚕豆豌豆,到了农历五六月间,是缺粮最严重的时间,又叫“五荒六月”,这时人们常以蔬菜当粮度日。

  到吃小春粮的时候,吃麦面饭的时间长了,出的汗干后,在衣服上形成一种白色的汗渍,叫白汗,这是身体虚弱而出的虚汗。磨麦面时,先还不敢把麦麸喂猪,到麦面吃完了,又将麦麸磨细了吃。有一年的麦收时节,遇到下了七天的连天雨,麦子黄熟在地里收不回来,到天晴时,麦子已经出芽了,麦面做成的粑粑色发黑,有很浓的甜味,还粘嘴,按理已经不能吃了,但因为缺粮,人们也只有吃这种已经变质的麦子。

  在那个时代,人们自然会想到野菜,吃得最多的就是山上的蕨菜。每当春夏两季蕨类出苗后,村民们就成群结队地上山采蕨菜,到处能看到蕨菜被采过的痕迹。我吃过蕨菜、树头菜、荠菜、车前草、鱼腥菜、绵山药、芭蕉根、商陆叶、大蓟等三十多种野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妹妹只有三四岁的那年,到五六月间,家里缺粮十分严重。院里有一丛洋茄子,每顿就煮一锅洋茄子度日,一连吃了近一个月,妹妹因为年龄太小,不能让她饿着,就在洋茄子汤中放几根面条,煮熟后给她吃。为了节约粮食,度过缺粮的难关,生产队提出一个节省粮食的方法,提倡社员“农忙时吃干,农闲时吃稀”和“早饭吃干,晚饭吃稀”。吃干就是吃包谷等杂粮饭,吃稀就是吃稀饭、面糊、蔬菜汤。这样一来,对节省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人们常感到有气无力。由于生活太差,身上很容易生虱子。

  因为缺粮,吃肉就成了大问题,人们常常是几个月都吃不到油荤,老人和小孩熬得实在难受,对吃肉就有一种强烈的渴望。遇到生产队上的牛羊得病死了,会有人去剐肉吃,能吃上一顿肉,被称为“打牙祭”。有一次,生产队上有一匹拉车的马跌伤了,治不好,失去了拉车的能力,决定不要了,于是有三家农户便约起来去剐马肉吃,连马油也被炼了炒菜吃,破了村里人从来不吃马肉的规矩。吃过马肉的人还说马肉好吃呢!我家也吃过病死的水牛、黄牛和猪肉。

  受过饥饿之苦的人,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磨练,养成了对食物不挑嘴的好习惯。俗话说:一顿不饱,十顿不足。饥饿给人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是人生中的一种磨难,是在特殊时期的特有现象。经历过生产队的人,对缺粮饥饿的记忆是难忘的,缺粮是一直困扰着人们的老大难问题。在我的家乡,缺粮现象到土地承包后才得到改变,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彻底结束。

       放羊

  生产队有八十多只的一群山羊,先是由叫阿杨的这家人放,后来队上又安排我家放,于是在童年时我就跟随父亲上山放羊。马弯腰、石地板、大地箐、小花园、二台坡、豹子箐、大麦地、白坟坪地、雾雾箐、岩房箐等地,都是我们经常放羊的地方。羊放到山上,总是活奔乱跳的,我吆喝着羊群,心里也高兴。这群羊中有一只身材高大、毛很长的公羊,是领路的头羊,脖子上挂一个铜做的铃铛,这样当羊钻到了森林中,只要听到铃响,就很容易找到羊群。羊在山上的行走速度很快,一天要跑很多地方,放羊也就很辛苦。当雨水下地后,香菇、木耳出了,我们还在放羊途中捡拾一些香菇和木耳,有时也顺便挖一点药材。有一次,我和父亲把羊群赶到小花园放牧,在林中见到一株有一人高的天麻,高兴极了,当挖开土时,才发现结的天麻不多,而且个大的已经空心,要不成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天麻,树秆粉红色,无叶,已经开花,很漂亮。天麻有红绿秆两种,红色的药效最好。那时山上的天麻多,刚被人们发现,放牛人常能挖到天麻。据挖惯了天麻的人讲:要刚出苗的天麻,根果最多且饱得最好,有时找到一棵能挖到一篮子。

  那时山草很多,也长得很好,雨季来临,野草长得绿油油的,羊放到山上能吃得很饱。春初草还不发的时候,羊就采食树的嫩叶。丰草季节,羊吃得毛色发亮、膘肥体壮。羊的动作很灵巧,有时会站在树桩上够吃树叶,走在陡坡上也不会跌倒。有养羊经验的人看羊肥不肥,看一眼羊粪就知道,羊的粪便油亮,就是肥羊。

  起初是跟着放羊,一段时间后,这群羊放乖了,我们就将羊群赶到马弯腰荒地里,这是一块曾耕种过的山地,两边是山,中间为凹地,夏秋两季,有很多野草,是羊采食和玩耍的好场所。在一块大石头上涂上食盐喂羊,然后让其放到山林中,那里是松树和杂栗树混交林,林间野草很多,羊很容易吃饱。到太阳快落山时再到这里看羊,羊群就会返回到这里,清点羊只,待数量不少一只,就将羊赶回家。

        磨面和碾米

  村子东边有一条山箐叫碾房箐,箐边有一间磨房、一间碾房。磨房和碾房是全村人加工粮食的场所,粮食收获晒干后,就要用水磨和水碾加工。每当村里的粮食收获后,磨房便忙碌、热闹起来,全村的包谷等杂粮都要到磨房里加工。那溅着雪白水花的一股水流冲在磨轮上,磨扇便飞快地转动起来,白色的面就从磨缝中飞出来,落在磨槽中。每当看到包谷面时,我就想到吃包谷饭的美味了。磨面多是妇女来做,要磨得粗些还是细些,由自己决定,家庭妇女因为经常做饭,又比男人心细,亲手磨的面好做饭。小时候,我也常随母亲到磨房里磨面,算人帮大人干一点力所能及的活。磨与碾子是用石头打制而成的,是当时加工粮食的重要生产工具,以水作动力。将包谷等杂粮磨碎成面,就是能吃的粮食,水小的季节,水磨转得慢,加工粮食要排队等候。有一次,母亲到磨房里磨面,天下着大雨,我从家里出发给母亲送棕帽,当走到碾房上边的公路上时,路上边的山坡上飞滚下一个石头,砸在我的后背上,将我撞倒在地上,爬起来时,发现还未受伤,这是我人生中遇到第一次历险。水磨上磨出的包谷面很好吃,那时我家还有一盘手磨,加工少量的粮食很方便。我还随父亲到过邻村的山甸坊磨过包谷面。

  碾米是到碾房里进行,碾房与磨房仅有一路之隔,用的是经过磨房的尾水。将稻谷的外壳碾碎,就得到大米。如果要米粗糙一些,可让谷子在碾槽中少碾几转,要让米白一些,就多碾几下。碾房里有一架用手摇的木制风箱,是用来吹去米糠的工具。当孩子在碾房里看到在碾槽中被碾碎了皮的谷子,听着碾轮发出的轰隆轰隆的响声时,心里总在想着白花花、香喷喷的米饭味道了。每年过春节做元宵用的糯米面,也是用水碾碾成的,那时虽然很穷,但正月初一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包用核桃粉拌红糖做馅的元宵,大抵是取一家人团团圆圆之意吧。碾房还是榨核桃油的地方,到冬天榨油的时候,油的香味能在空中飘得很远。当时村民吃的油主要是核桃油,因味道特香又叫香油。到了生产队后期,出现了用电作动力的磨面机和碾米机,水磨和水碾这两种粮食加工工具才被取代。

            二0一0年一月四日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