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乡村生活之:住

2020-09-24叙事散文杜永生

乡村生活之:住
[文/杜永生]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都是农人们朴讷诚笃的信念。他们的根在这里,他们一生与土地为伍,在土地这本百科全书上翻阅了一辈子,追寻的就是“安土重居、穰穰满家”的硬道理。三十年多来,我见证
乡村生活之:住
[文/杜永生]
  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都是农人们朴讷诚笃的信念。他们的根在这里,他们一生与土地为伍,在土地这本百科全书上翻阅了一辈子,追寻的就是“安土重居、穰穰满家”的硬道理。

  三十年多来,我见证着乡村里的重要变化,从人们的衣着,到日常饮食,及至现在的居住环境,总是于绵绵不绝的记忆里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如今,村里的很多人家起了楼房,各种电器一应俱全,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逐渐也甚至超越城里人的生活。

  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不多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着、在繁琐的家务中勤苦的劳作着。大多都是为了房子。从当年的土坯墙稻草顶到半土半砖半瓦,再到后来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至今天的楼房,每一次的动土、翻建,都让他们劳心焦苦,都要背上很长一段时间沉重的债务。房子盖好了,人也消瘦了,债也增多了,但他们还是会露出满心满意的笑容。

  我忘却不了那些清苦的日子,那些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的生活。记事起的那年秋,我们刚和奶奶分家,分得的是二间土坯房子(当时人口多,一溜排是六间土坯房),低矮,破旧,甚至北面的山墙出现着大裂缝并有部分倾斜。父母亲没有任何意见,利用生产队歇工的机会,赶紧对这些裂缝进行了灌泥修补,还在三面墙根处堆土固体。因为家里已经五口人(妹妹四岁,弟弟二岁)显然,逼仄的一间除了铺上一张床之外还堆放着一些陈旧的家具,另外同样狭小的一间一半当作厨房,另一半只够铺张凉床,摆张破桌,也就是我的卧室和学习场地了。

  大约第二年的四月份,父亲请来大舅帮忙,连续干了几个晚上,在房子的北侧搭起了一间简易的房子,又请来了邻居金伯,垒起了新的锅灶。这就是新的厨房。而就是这样的一间简易的房子,几乎所有的物件,从一百多块的土坯砖到四张席子(破的),从十个(捆)稻草到一扇窗子,都是左邻右舍热心提供的。新厨房建成后,我的卧室空间大了许多,但很快又被母亲从炕坊捉来的三十多只用折子折起来的鸭苗占据着。可想而知,当时的居住环境又是多么地紧凑、多么地乌糟,但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实际上,村里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像我家这样居住在几间土坯房子里,而仅有的几户象样的,也不过是半砖半土的墙体,屋顶还是稻草的,不过,这几户人家的底子厚实一点,没几年时间,就换成了瓦顶。而对于诸多的农家来说,这样的土坯房子是需要几年修建一次的,他们想方设法要改变的就是重新叉墙建房,依旧是土坯墙稻草顶,只是一些建筑材料如席子、房梁质量高了一些。而一些没有及时更换新稻草的房顶,远看就像是乌黑的迍滞着的泥披。

  对于“脱土坯、挖地基、夯地基”的场景历历在目。哪家计划要建房了,就得提前脱好需要的土坯砖用量。这是最为辛苦的活计,一般都是自家人来完成。而且,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之长,付出辛苦之多,没干过、没见过,是体会不到这里的甘苦的。当上千块土坯砖完成并晒干之后,父母亲已经是力尽筋疲了。可是,接下来,就得准备一些建筑材料,苦于家庭经济拮据,无钱购买木梁、篾席、竹竿,就用稻草和着青灰做成草灰席,没有竹竿,就用芦竿代替,就用沤泡过的树段充抵木梁,一切又都是井井有条、忙忙碌碌。好在大家都热情相助,缺了什么,只要谁家有,二话没有,拿来用着再说。建造这样的土坯房子,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一般都在好几个月呢,主要还是叉墙的过程,叉到一米多就得晾晒干,再继续,直到两米开外,才用得上土坯砖。对于墙体的维护无外乎就是每年泥墙一次,或在墙根处装嵌一些碎砖头或瓦片。

  七十年代末,我家和很多的人家一样,将土坯房的稻草顶换成了瓦块,并在两年之后,花三千五百元购买了村里一户人家的三间砖瓦房。原先的连厨房在内的三间土坯房就一直遗弃在那里,没人看管的房子里黑黢黢的,很快那几扇窗户结满了蜘蛛网,房前屋后疯长着杂草,屋顶长起了小树,直到七年前彻底坍塌。

  村里最先花费近万元盖起六大间扁砖实砌的房子是董家。这是当时村里最耀眼、也最奢华的建筑。也难怪,他们两口子是手联社的领导,那个上梁时燃放炮仗的场面、前来祝贺的乡、大队领导和横担在顶梁上像幕布一样的红绸缎,至今想起来都啧啧称道。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包产到户”的深入,收入的增多,差不多的农家都住上了砖木结构的房子。他们居住环境有了质的改变,但更多的人家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他们克勤克俭至少需要三五年才能还清喘得过气来。在当时,“万元户”是相当了不起的。村里也有,他们率先建造了新房之后仍有一定的节余。而一些农户的资金不济,就联合几户搞起了土窑子,自己烧砖制瓦。虽说付出了大量的汗水,但确实省下了不少的费用。就像金伯家、赵子家、程爷家。

  房子在四季的嬗变中、在生活的境况里不断地被翻建着。时事所迫。孩子大了,找了对象了,要结婚了,房子是必需的。反正在我的记忆里,那些年结婚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的,少则两间带个厨房,多则三间。尽管建造这些房子需要三千多元,但确实让父母亲们不胜其苦。

  如今,村里至少有一半都是两上两下的楼房,光建筑成本就需要十多万元。你家就是有再好再塌实的砖木房子,不是楼房,找对象、结婚免谈。盖好了楼房,父母亲也着实塌了一层皮。前不久,山子就跟我说,他的儿子已经谈好了对象,也看了家拿了八字,现在女方家就等着他把两层楼房建好再定结婚的日子。他算了算,家里有六万多存款,真建一百多平方米的楼房至少需要十四万。缺口这么大,只有想办法举债了。我答应他可以借点,杯水车薪也是表示对老同学的一点心愿。

  而另一半还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居住的都是老人,他们的子女或进城安了家,或在外地工作,或常年在外做着生意打着工。这是他们穷年累月拼其一生建造起来的房子,尽管显得空空荡荡,但他们却执拗地守着它,他们的内心是充实的,他们离不开这里,他们还在不停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他们更有着一种期待,期待着子女们能常回家看看。(全文2356个字,于2010年8月27日晚)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10-9-9 07:5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