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2020-09-24叙事散文李修玲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柳永,字景庄,又名柳三变,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如何的婉约,或被时人喜欢,只说当时曾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他新填的词刚刚出炉,就被那些供人寻乐的花街柳巷争相抢去传唱,还有那些教坊乐工谱得新腔后第一个想起的也是他,谁让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一
  柳永,字景庄,又名柳三变,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如何的婉约,或被时人喜欢,只说当时曾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他新填的词刚刚出炉,就被那些供人寻乐的花街柳巷争相抢去传唱,还有那些教坊乐工谱得新腔后第一个想起的也是他,谁让他们只会作曲不会填词呢,山穷水尽时猴急着寻的新词里无非也就是柳永的俚腔雅派,宋朝叶梦得的《避暑录话》里记载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起初并不是这般德性,如那些意气风发的帅哥们一样,兴冲冲朝着科举冲刺,最好能捞个一官半职,这样也好回到家乡,至少在家族里也好争些脸面。翻开柳氏家谱看看,他的父亲是进士,叔叔是进士,两个哥哥也都是进士,就连他的儿子和侄子后来也考中了进士,而他柳永却成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穿长袍却又站着喝酒的落魄文人,这样的形象在众人眼里不怎么好的,连他自己都要时不时唉声叹气问自己:你怎么连个进士都考不中呢?
  记得起初兴致勃勃去赶考的时候,柳永可是高声大调的,说什么“多才多艺善诗赋”,自信着他的“艺足才高”,并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凭着他的“风流才调”,考个进士或状元是不成问题的。他还向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可是当红榜张贴出来的时候,从上到下也寻不见有他的名字。可想而知柳永的心情是差到了极点的:难道皇帝老儿真的是瞎了眼么?竟然不把他如此有才华的柳永放在眼里!那好,本大爷还不伺候哩!
  柳永就是在这种愤激之下,挥笔成句写下被传诵一时、也就是不好为今后翻板圆说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去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瞧这愤世嫉俗的腔调,好像这世上能赋诗填词的就只剩下他一个自许的白衣卿相,还全不把那功名利禄放在眼里。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三国时期曾经出现一个叫祢衡的小青年,起初被孔融推荐给曹操,小子不知为什么竟然将曹操骂了个狗血喷头;后曹操将他遣送给荆州刘表,不久这小子又将刘表骂了一通;刘表又将他送给江夏的太守黄祖,不久他又犯了老毛病开骂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军阀头子黄祖可是没曹操和刘表那样的大度,一怒之下将这个愣头青给杀了。细究祢衡总开骂的原因,无外乎就是自己没被上司重用,他也只不过想以这种方式提醒上级说:他原本就是一个不一般的人。
  柳永就是这样,之所以说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样的大话,无外乎就是泄一下私愤,也好为自己曾经的轻狂挽回一些颜面,结果他搞的动静也太大了些,细想如他这样名落孙山的人多了去了,他这样的厥辞无疑成为时下的一剂良药,安抚着那些落榜士子们一颗颗失落的心,无外乎跟他一样大骂着自己如何如何的不图浮名,口中怂恿着要将清高放在第一位,事实上他们的骨子里匿着的想法都是不甘于屈居人后的,时不时地想着要如何的发愤图强,巴望着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让那些长着狗眼的人看看,我某某人也并不是一个尽吃粮食的大草包……
   二
  柳永的《鹤冲天》果然引起了皇帝宋仁宗的注意。说起这个仁宗,大家可能记得,也就是曾被民间流传的演绎过“狸猫换太子”的人物,曾被一个被百姓呼为“包青天”的臣子辅佐过,因此他在民间的口碑也还是不差的。只是这个被人们百般传颂的皇帝,当看到柳永的这章气势汹汹来者不善的文字,再好的脾性也是不怎么受用的。
  好在仁宗不是曹操或刘表,将这个狗胆包天的玩意儿踢皮球一般地踢给一个狠角色,然后再借了别人的手来灭他的口。皇帝当时之所以并没怎么计较,可能是觉得如柳永这样的小人物在他眼里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只蚂蚱,他犯不着为一只蚂蚱较真。但他还是记着了这个不识时务的臭小子的名子,当下一轮的科考开始,柳永的名字被上榜推荐的时候,仁宗忽一看到这人时那气就不打一处来,他不允许这样一个没什么好感人物在他眼前晃来晃去,于是举起御笔亲批曰:“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可见柳永的《鹤冲天》是颇有杀伤力的,而偏偏这首词对皇帝的伤害又太深。记得一个叫苏乞儿的武状元,惹恼了皇帝被贬为一个奉旨讨饭的叫化子。而柳永可是不得了,竟然得了个“奉旨填词”的名头,这让他再次愤怒之极时反而转换了一下思维,他竟然有些沾沾自喜:不是我柳永不上进,而是皇帝不允许我上进——皇帝都说了,让俺“且填词去”呢,这可是御赐的!瞧瞧,他还真的拿起皇帝的一根鸡毛当令箭了。
  不过转过头来想一想,柳永的这种阿Q精神有时候还是可以借鉴的,一个大活人还能被一泡尿憋死不成?不当官难道就真的没有出路了吗?我们姑且不再揣测柳永到底是怎么度过那样一段啼笑皆非的时光,只要知道汴京城里自此出现了一个“奉旨填词”的人物就行了……
  可人终归是要吃饭的。想想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穷困潦倒时还不是“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诸如此类的之乎者也的说辞,搞得人们都听不懂他到底说的是什么逻辑。依了柳永的骄傲,他是无法面对那些脸上挂着各样表情的父老乡亲的,连我都为他这样的做派感到有些难为情,那么地爱放大话,再次的落榜,而且是由他曾经的大话招惹的祸,这就相当于一个原本还算体面、却又被自己生生扒光了衣服的读书人,如今若要让他站在父老乡亲们面前,早已先被自己臊死了。
  那就在外面混吧,反正柳永的名头在外面已经被叫得那么响亮了,那些达官贵人当然是不能用他的,连皇帝老儿都敢得罪的人,首先要考虑的是他的脾性。这还是次要的,再要考虑的还要捎带上官场“潜规则”,跟他这种人套近乎,这不是要再惹皇帝生气嘛。好在柳永也不是那么想不开,我想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大概也是时下那些不很得志却总被那些人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何况依了他的性子,也还是要找个排遣郁闷的地方,这地方不用说大家也能够猜得到,无外乎就是供他发泄的青楼歌馆,也惟有那里的姑娘们才将他这样的落魄文人当回事吧,莺歌燕舞柳爷柳爷地叫着,你瞧他一张小脸都要笑歪了。
  可能是柳永太讨姑娘们喜欢了吧,那些名妓竟然争相都想要包养他,无外乎就是想得到他填的词,以便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倒也挺爽快的,来者不拒,只要他高兴,就乐得与她们厮混在一起,醉生梦死。这让我想起一个不很恰当的时令话: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只可惜他生错了年代,如果早些年出生,说不定被那个女皇帝武则天发现,或许他能挤兑得那两个姓张的男宠都没得饭吃。
   三
  柳永直到51岁时,终于考中进士。
  我想这时的皇帝可能是长了些岁数,经过岁月的沉淀,大概将之前的恩怨给淡忘了吧,也或许姓柳的从其它方面做了手脚,比如由原来的柳三变更改为柳永,因此也就这么蒙混过关了。但不管怎么说,姓柳的也还是有些实力的,及第后做了个什么屯田员外郎。一听这官名就是与农事有关,这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或叫专业不对口,这可能就是后来他总是发牢骚的原因之一吧。归根结底,只长岁数不改脾性的柳永,因他常常出言不逊顶撞上司,他的那个什么屯田员外郎没做多久,就又被皇帝罢免了: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
  这下好了,看来柳永这一生就要与词结缘到底了,白衣卿相的名头也从此坐实搞定。
  俗话说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造什么样的句子。想当初曾经有个叫李煜的皇帝守不住自己的江山,后被宋仁宗的祖爷爷赵匡胤给收服了,还不是一样成就了一代词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他写的。柳永也是这样,官场不顺词场顺,自觉与官场无缘的他,越发地将他的词经营得炉火纯青了……
  可当一个人声名远播的时候,对朝廷也并非是一件好事。比如柳永的一首《望海潮》,在他的无意之下,竟然为大宋朝招惹了不小的麻烦。据说一个叫完颜亮的皇帝看过柳永的词作后,并没为其中的俚腔雅派陶醉,却为其中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倾倒。看来人是各有爱好的,比如有的人爱美人,而有人却是爱江山。完颜亮就是一个特爱别人江山的侵略者,据说在他看过柳永词作的隔年,就率了六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就来攻宋了……
  历史真的是太会开玩笑了,如果宋仁宗知道这样的灾难竟然是自己当初有意或无意促成了柳永的词而招来的恶果,还不被活活气死!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是因为书生们的文字没用对地方,如果仁宗知道有些字原本就是可以用来杀人的,他早该将书生们组织起来,将那个原本也爱读书的完颜亮给活活骂死……
  当然,柳永是不会想到自己的词竟然会有这么大的魅力的,因为自从他远离仕途后,也便一天天地老去了,老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小老头儿。而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能给予他温暖的,除了女人,还是女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翻开柳永的情史,能值得他如此称道且无怨无悔的,恐怕就要数那个叫谢玉英的江州名妓了。
  与谢玉英的相识,是在他中举后去馀县上任途中,经过江州。在此之前,柳永的大号早已声名远播,谢玉英在没见柳永之前,已经是他的一个铁杆“粉丝”了。只说柳永一抬头,见那粉墙上有美人用蝇头小楷亲抄的“柳七新词”(柳永在家排行第七),可以想象当时的柳永是心花怒放的,两人一见如故,不久便互为知己缘定终生。后来柳永被罢免官职,灰心丧气之余再到江州。只可惜美人不在,据说她是去会别的客人了。妓女嘛,终究要生存的。柳永失望之际,无限惆怅地在花墙上赋诗一首曰:
  见说兰台宋玉,
  多才多艺善赋,
  试问朝朝暮暮,
  行云何处去?
  话说这个美人谢玉英,起初她遇到春风得意的柳永,以为跟她的许诺只不过是一通玩笑,并没太在意,直到回来后看到柳永题在粉墙上的字,始知才子对她竟是一片真心。感叹之余,美人随即卖掉家私,去东京寻找柳永。
  岂不知此时的柳永却很糟糕:一无家室,二无财产。谢玉英寻到的是迟暮之年穷困潦倒的柳永,就连他住的地方还是借宿在名妓陈师师家……我们不知道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如何陪着一个又老又穷的糟老头儿度过人生中余下的残存时光,只知这个从青楼里走出的女子自从跟随柳永后,就与他过着一般百姓家贫贱夫妻的生活。更难得的是,就在柳永死后两个月之后,悲痛欲绝的谢玉英也随他而去了……
  据说柳永出殡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场面很是壮观,这就是传说中的“群妓合金葬柳七”。
  唉,唉,如果柳生地下有知,不定又会吟出什么样的句子来。
   [ 本帖最后由 李修玲 于 2011-5-26 10:29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