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阳光下的读

2020-09-24抒情散文南山菊
凛冽的北风与臃肿的棉衣,杨树梢头挑着的寥寥几片黄树叶,似乎都在提醒人们,严冬已经替换了金秋的位置。偏逢阴雨天,冷雨打湿地面堆积的落叶,人心也湿漉漉的,被无处不在的寒冷包围着,瑟瑟发抖。终于一个冬日清晨,红彤彤的朝阳跃起,仿佛燃烧的火焰,明晃
  
  凛冽的北风与臃肿的棉衣,杨树梢头挑着的寥寥几片黄树叶,似乎都在提醒人们,严冬已经替换了金秋的位置。偏逢阴雨天,冷雨打湿地面堆积的落叶,人心也湿漉漉的,被无处不在的寒冷包围着,瑟瑟发抖。
  终于一个冬日清晨,红彤彤的朝阳跃起,仿佛燃烧的火焰,明晃晃地映着窗玻璃。恰好这天又不用早起上班,脸也不急着洗,慵懒地靠在床头读书。与其说在读书,不如说在享受半日时光的悠闲,与一窗阳光的明媚。要知道,作为一介布衣草民,天天为生计所累,裹在熙熙攘攘之中,身不由己。清闲,阳光与书,是多么温馨的邂逅。远离职场的勾心斗角,人际关系的繁杂纠结,独享一份自由与宁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班,仿佛一只疲惫的小船,终于靠岸,进了港湾。
  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他们各忙各的。我只读书。就着一窗阳光。所有的灿烂都属于我,在今天,在此刻。我只是我,如闲云野鹤。没有红尘琐事,没有圈圈框框。我是天马。是鸽子。是一切我曾渴望变成的有翅膀的,可以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穿越在天地之间的自由生物。我是清风。是阳光。是空气。只,不是我……
  我飞在自己的天空之中。累了,就轻轻飘落,栖息在洁白的书页上。以一颗安静的心,我读鲁迅,老舍,臧克家,季羡林,李存葆。读张晓风,毕淑敏,张海迪,胥智慧。臧克家与李存葆是我们山东人。毕淑敏是由医生成为作家的女前辈。胥智慧呢,似乎是在中财论坛出现过的白落梅。他们的文章风格不同,各有千秋。如同不同溪流的水,在一本书的海洋里汇聚。姹紫嫣红,在我的眼睛里,成为风景。
  曾经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你要想学写作,就不要去看琼瑶。要看大家作品。我当时不理解。琼瑶多么畅销,风花雪月多让人痴迷。后来我才明白,一时流行的不算什么。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街头小吃很多人排队在买,但那不是正餐。只是茶余饭后的调剂,只能偶尔吃,算是尝试。
  标准的散文该怎么写,我一度迷茫。臧克家的《炉火》告诉我,平平淡淡才是真,不需要高明的叙述技巧,不需要精心的布局,只需要娓娓道来,你心底所想,你对炉火的眷恋,竟是一篇好文章。好散文不因为手法而优秀,而取决于是否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小说的卖弄不同,散文恰恰是去伪存真,返璞归真的文体。
  毕淑敏的散文,没有女性作家文字惯有的华美旖旎,或小家子气的矫揉造作。其文笔朴实,观点犀利。从她的文章中,能读到生活的分量,与思考的锐利。这样的阅读,少些感官的愉悦,却有心灵的震撼。这,应该是文字的大美。就像人,巧舌如簧的唇舌功夫,总不如沉稳质朴的端庄作为。
  凡是出色的散文,无论是怎样的风格,都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写什么,都不是为写而写的。或如高山巍巍,或如清泉潺潺,都是从心灵自然流淌出来的声音,是用心血浇灌成的花。散文是什么,散文到底应该怎么写,读读他们的文章,心中似乎会有某种答案。
  诚然,文学的殿堂绝非能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前行,顿悟与修行的过程。写文章,需要勤学苦练,需要生活的积累与观察,还需要灵感的迸发。有时候,“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水到渠成,电石火花般的奇思妙想,会令人有手到擒来的自如与洒脱。
  把一本书读薄,需要无数个晨昏。把人生悟透,也许仅仅在某个瞬间。读别人的文章,也如同在读自己的心。好的文章,必然能引人共鸣。好的文章,能闪耀温暖的光泽。恰似初升的一轮朝阳,让心中的迷雾慢慢消散,于迷津中看到出路,于黑暗中望见黎明。
  有谁知道,阳光是不是长着脚的呢,不知不觉间,它从最东边那扇窗,悄悄溜到西边的窗。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他拿灿烂的色块涂满整间屋子。在时光的静默中,我突然发觉,因风寒所致的咳嗽,不知何时已经止住。温暖,原是治疗某些疾病的灵丹妙药。
  合上书,独立窗前。一阵风过,路边的法国梧桐,一片片黄叶优雅落下,宛如一只只硕大的蝴蝶。远处河边杨柳翠绿的枝条,不知何时已经被寒风染上了几缕憔悴。确实是冬天了,唯客厅的那盆金丝菊,清瘦得俏丽,依然开得忘我,仿佛这就是它的春天。而我,沐浴着这满屋的阳光,穿越一本厚厚的散文,也暂时忘记了季节……
  
  (1709字)

文章评论